书城经济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
8432700000016

第16章 主要粮食品种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总供求中的相对地位

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中国稻谷、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品种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总供求中的相对地位;通过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次粮食供求失衡的状况,主要从品种视角,得出促进中国粮食供求平衡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若干启示;分析了中国粮食及其主要品种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主要粮食品种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政策定位,即稳定数量、重视质量,高度警惕稻谷综合生产能力的下降;统筹兼顾,质量优先,适度加强小麦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数量优先、统筹兼顾,显著加强玉米的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中国粮食总产中,水稻、小麦和玉米产量合计所占的比重高达80%~87%。这三大主要粮食品种的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对整个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和粮食安全问题,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鉴于这一点,本专题将就中国水稻、小麦和玉米等主要粮食品种的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进行专门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和政策建议。

一般而言,研究不同粮食品种综合生产能力在全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总供求中的相对地位,可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进行考察。今后,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从质量方面进行考察的重要性将会日趋提高。但是,鉴于质量方面的影响难以准确度量,在此着重从数量方面进行考察,而将质量方面的研究留待后文进一步分析。

(一)主要粮食品种在全国粮食总产量中的相对地位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到90年代中后期,中国粮食及其主要品种的产量,呈现在波动中不断增长的态势;90年代中后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其后又呈现下降的趋势;在此基础上,2004年以来又开始呈现恢复性增长的局面。粮食总产量1998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稻谷和小麦产量分别于1997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玉米产量继1998年达到当时的历史最高水平后,经过几年的下降和徘徊,到2005年又再创新高。到2003年,虽然玉米产量比20世纪70年代末期增加了1倍多,但是,水稻和小麦的产量均低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分别居于1982年以来的历史最低水平、1984年以来的历史次低水平。

与此同时,4大主要粮食品种在粮食总产量中的相对地位,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在全国粮食总产量中,稻谷的相对地位下降显著,小麦的相对地位呈现徘徊略降的态势,玉米的相对地位在波动中显著上升。按照不同品种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进行排序,1991年前3大主要粮食品种分别是稻谷、小麦和玉米,此后逐步调整为稻谷、玉米和小麦。在全国粮食总产量中,1978~2005年,稻谷的比重已由接近45%下降到略超过37%;小麦的比重在一段时间的波动中提高后,已经缓慢下降到20%上下;玉米的比重在波动中逐步提高,2005年已达28.8%。

(二)主要粮食品种在全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中的相对地位

所谓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概括地说,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当时的资源状况和经济、技术条件所决定的,各种生产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的,可以相对稳定地实现一定产量的粮食产出能力。它主要包括资源保障、物质保障、科技支撑、抗御风险和政策支持等方面的能力。根据本课题组的测算(具体方法详见第一章),稻谷、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品种的综合生产能力及其在全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中的相对地位。

(三)主要粮食品种在全国粮食总消费中的相对地位

由于数据来源不同,有关中国粮食消费,特别是分品种消费的数据往往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有时甚至会对判断主要粮食品种在全国粮食消费中的相对地位,产生显著影响。因此,本部分在分析各主要粮食品种在全国粮食消费中的相对地位时,优先考虑数据来源的权威性和可靠性,以国家粮食局聂振邦局长主编的2004年和2005年《中国粮食发展报告》为主要参考依据。近年来,在中国粮食消费总量中,稻谷的比重略低于40%,小麦的比重稍高于20%,玉米的比重均约占23.5%。稻谷和小麦在粮食消费中的相对地位,稍高于在粮食产量中的相对地位;玉米在粮食消费中的相对地位,稍低于在粮食产量中的相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