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
8432700000001

第1章 序言

本书是在2005~2007年度科技部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课题《国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与粮食安全保障研究》(项目编号:2004DIB4J164)基础上改编而成。本书研究从2005年4月开始至2008年5月,历时3年,于2008年7月验收完成。该课题召开了多次专家咨询会,先后调查了陕西、福建、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苏、浙江等省,获得了江苏扬州市和河南新乡市两个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的调研情况,并在十多个省区市对600多个农户开展了问卷调查。

本书重点评估了全国、不同区域、各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大小及增长情况,分析了影响全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因素的弹性和贡献率,设定了全国和主产区实现2010~2020年粮食安全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目标,测算了达到目标所需的要素投入,剖析了粮食物流业的现状和问题,粗估了主产区和主销区政府储备粮的比例。此外,还特别分析了稻谷、玉米和小麦等主要粮食品种的生产能力,从弹性角度测算了城市化和工业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大小,全面剖析了影响农户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揭示了农业生产资料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提出了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长效机制,介绍了发达国家和人口大国搞好粮食生产的经验等。

可能的创新点主要包括:一是揭示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概念及内涵,阐明了其与粮食安全的关系;二是勾画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素构成框架图,明确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三是设计了综合评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指数方法,从定量方面对全国及不同地区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状况进行评估;四是揭示了全国和不同产销区农户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行为特征,分析了有关影响因素的弹性;五是测算了1978-2004年四个阶段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主要投入要素和科技进步的贡献率,测出了主要投入要素的边际产量;六是构建了粮食产量与重要投入要素的扩展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测算实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目标所需主要投入要素,提出了两套分阶段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目标的建设方案;七是分品种和用途,提出实现2010~2020年全国及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目标的多种要素投入方案;八是从品种结构的角度,提出了三大粮食品种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政策定位和对策思路;九是初步估算了主产区和主销区政府储备粮的合理比例;十是测算了城市化占用耕地、水资源的弹性,进而减少粮食产量的弹性,定量预测了城市化减少中长期粮食产量的可能水平;十一是采用准化价格等方法测度了农资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十二是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角度提出了一些新政策建议。

在本书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注重把研究成果及时通过参与有关规划修改意见的方式向决策部门反映,为国家决策提供参考;通过期刊杂志和网络媒体向社会宣传,积极开展学术探讨,扩大影响。课题组成员通力协作,经常探讨,相互支持,特别是一些章节学术研究严谨,严格按研究要求攻关,精益求精,对课题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书出版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马晓河副院长总策划,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蓝海涛博士协助出版编辑工作。各章由课题组成员联合撰写而成,具体撰写分工如下:第一章马晓河、蓝海涛,第二章何毅、杨卫路、李义伦、孙宏岭、李福君,第三章蓝海涛,第四章姜长云,第五章王为农,第六章方松海,第七章黄汉权,第八章方言、孙洪波等,第九章肖海峰、王裕雄、李瑞锋、王祖力,第十章张红宇、李伟毅,第十一章赵淑芳、张贵凯,第十二章蓝海涛,第十三章马晓河、王为农、武翔宇,第十四章方松海、黄汉权、蓝海涛,马建蕾负责文章校对。

本书研究得到中国农业大学柯柄生校长、中国农科院农经所秦富所长、国家粮食局刘晓男副司长、国家发改委王兆阳处长、中国农业大学何秀荣教授、中国社科院农发所李成贵研究员、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杜彦坤处长、中国农科院农经所王济民研究员等领导和专家的大力支持,对研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村经济司、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地方政府部门对课题组的调研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和便利。课题验收由科技部农村司贾敬敦副司长、许增泰处长、计划司郭晓林处长负责验收;专家评审组给予高度肯定,其成员包括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中央政策研究室副秘书长潘盛洲、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黄守宏、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局长张冬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最终课题成果吸收了各位专家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在此对以上部门、领导和专家表示衷心感谢!由于学术水平有限,书中纰漏之处在所难免,还望各位同仁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编写组

二OO八年七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