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金牌文案:学校不教的四十三堂文案课
8430100000024

第24章 第一课 多么痛的领悟

有人说,文案界已经没有秘密了。

差不多该说的都已经说了。

曾经,32个欧美大牌文案,出了本《Copy Book》(《创意之道》)。后来,一帮印度兄弟的作品合集——《定论》,让人为之侧目。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地区和日本的文案牛人的著作,纷纷引进中国内地。网上,各种4A公司的内部培训资料漫天兜售,一晃也已十年。

但为什么,好文案还是那么难找。都去哪了?

一个文案的成长过程,其实异常艰难,创意人那点脆弱的理想与职业操守,动不动就被商业环境所吞噬。年轻的广告文案,偶然有一些灵感妙句,却难以持久坚挺。

他,必须暂时忘了生活与房贷,经过相当长时间的低薪、熬夜阶段,才能凭自己的天分和努力,稍微看到一点点起色。

哪有胜利可言,挺住才是一切!

我的一些破经验:在我刚入行的那几年,对常识与专业、谋生与理想之间的关系一知半解的时候,有一种说法曾经严重地影响过我,就是:“别从广告里学广告”。

当时,它让我对“看广告、看获奖作品集”之类行径产生强烈的自我谴责感。

多么振振有词啊—— 要从生活中去学广告,生活中到处是创意!

对今天的我来说,灵感大都来自对生活的理解,不假。

而事实是,对一个初哥来说,如果他不看广告,怎么知道好广告长什么样?

一些基本技巧,如果你没遇到一个手把手教你的老师,那就只能从书里学。

很遗憾,我是在做广告两年后才看到那本由D&AD(英国艺术指导俱乐部)出版的《Copy Book》(《创意之道》)。这才明白,哦,原来,文案是要这么打磨的;原来,前两年,全凭着点小聪明在瞎胡闹。

这本又名为《32位全球顶尖广告人的创作之道》的书,作为32位文案的诚实自白,处处闪耀着专业的智慧及对人性的领悟。比如:“大部分人的生活呆滞、无聊,又漫长,如果你能带给他们一点暂时的变化,一个在哪里有好玩的事情可能会造成一点改变的承诺,他们就会爱上你。”还有,我最欣赏的那位,写皇后橄榄的Richard Foster。他为了写一篇针对11~14岁女孩的卫生巾广告,为了找对语气,他把能够找到的青少年杂志全部读了一遍。

■重要的事情往往都是简单的

离开奥美时,哥们请的一顿饭,让我记到现在。

席间他说:“一个文案,如果连文字都写不好,还当什么文案?——你看那个美指谁谁谁,基本上想不出东西,但是他的画面就是做得干净漂亮,这就是本事。你再看那CD谁谁谁,虽然Idea也一般,但是写出来的文案就是国家级水平。”

“所以,一定要练好基本功。把每一个Case都当成是自己接的,从Brief到策略、到创意、到执行,统统自己过一遍,看看自己的想法,有没有超越了CD的想法? 看看自己的策略,是不是有了统领全局的意识?记牢这一点,就够了!”

■不要去神化或者妖魔化4A

它毕竟还是代表着一定的行业标准。

比如一个4A的美指,要懂设计,懂人性,更要有好的商业品位。先不管Idea怎么样,起码从你的手里出来的稿子,要漂亮、挺括、有细节。

而这点,刚毕业的人一般很难做到。

如果你有那个决心,不妨在本土磨炼上几年,再进去也不迟。

进4A真没什么可庆幸的,那只是一个开始。眼界很重要,跟谁在一起很重要。

■我把青春献给了你

2009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将我的十年文案经验与大学教案结集出版。新书名叫:《广告文案》(中国广告行业高端教材)。

这本书的出版,满足了我一个自私的愿望。做了这些年广告,多少也带过一些新人,可每次总是很辛苦,有些还是从其他4A跳过来的,基本动作一样不过关,不是语句不通,就是想法不靠谱。于是,很多时候我就犯怵,要是再招个新人怎么办,是不是还得一遍遍地讲技术。要是一进来就丢给他一本书,务必3天看完,以后再犯低级错误就一律下岗,那该多好。

对市面上的文案书,我也不是没打过主意。当年我暂离广告圈,打算远赴北师大珠海分校DFI国际传媒设计学院授课之前,本想找一本满意的文案教材。可找来找去,要不就是院校教材版,专业名词和理论长句,看得那叫一个累;或者就是大师访谈,有心灵鸡汤,也有进口补药,但很难落到实处。

更现实的是,对于一个普通文案来讲,哪有机会天天都在做TVC、得奖稿?每天上班碰到的更可能都是些:起名字、编口号、写样本、怎样去搭配图文……他们需要知道一些最基本的东西,用来轻装上阵。而那些书里居然提都不提。

抱着一劳永逸的企图,我只好自己先弄一本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