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武侠山民
8428600000002

第2章 出生

青腾山,一座很大的石山,坐落于卞帝国和释帝国之间。山势陡峭险峻,路途崎岖蜿蜒。山上有草有树,有鸟有兽,但并不适合人类居住,土地太贫瘠了,而打猎又太危险。虽然如此,山下还是有人时常上山去狩猎,栽树,栽果子树。

在山脚下,有一个村庄,村里住着几十户人家,有原始的住户,也有战后未走的伤残兵,他们活的很辛苦,但也很团结友爱。他们在山脚处的平原开荒种田,也在深山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蓄物屯粮,虽然一次运过去的只是很少,但那也是这些山民勒紧裤腰带剩下的全部。不管怎样多少有点,这是战争留下的经验,活下去而已。

一到打仗的时候,这里就更不安稳,他们会只余口粮,能转移的都转移。这里,卞国胜,属于卞国;释国胜,属于释国。能离开的都离开了,只剩下这些在苦苦挣扎,老弱病残,或有所牵挂。他们活着,只是在维持一种状态,不愿改变,没有伟大的目的,也不知道为什么。死亡对村民来说,也没什么可怕的,他们看了太多太多,人活着总会死吧。

在两国交战时,很多士兵都会刻意的不去骚扰村民,也许不久那里也是他们的归宿,但也有些残暴的,肆无忌惮。对于两国兵士,村民也没什么抗拒,衣食用度,能帮助的尽量帮助。

山脚下的这个村起初是没有名字的,只是因为处于两国交界处,而青藤山又是一座原始大山,山内很少有人涉足,可看成一界,就被外面的人称为三界村,久而久之,传入村中,大家也认同了三界村这个名字。

由于地理位置和村中人员的关系,三界村有一个传统,那就是集合村中的长者智者勇者来教授后辈识字练武,虽只是粗浅的,但对于村民来说也够用了。所以,三界村民虽然贫穷困苦,但也还机灵结实,只是黑瘦。三界村还有一个传统,女人的地位相当高,不管妍媸。她们辅助生产,专注传宗接代,三界村民希望三界村长存。所以,每出生一个孩子,所有村民都极尽所能尽量让这些幼小而脆弱的生命延续下去。出生在这里的孩子,备受呵护,享受到全村人的疼爱,幸亦是不幸。孩子们给全村带来了童真,全村给予家的关怀;孩子是三界村的孩子,三界村是孩子们的家。

村里的老兵们看到两军在备战,知道局势又紧张了起来,于是把能储备的都储备起来,更是把山下田地里的所有东西都收了起来,腾出战场。从这天起,整个村也要备战,要尽量节省粮食,谁知道打到什么时候。这一天是卞历一一三四年五月七日,也是释历一二零零年五月七日。

这才停战多长时间啊,也就种了四五茬的庄稼,怎么又要打起来了呢?

据传,卞国二王子卞地听传释国三公主释容娇貌美如花,妖娆无双,便央求卞国王卞逑要娶释娇。卞逑很看重卞地,他很有管理才能,很会御下。考虑到卞地的年龄和两国的关系,卞逑便遣使者去释国向释国国王释瑜求亲,希望和亲以促进两国关系更进一步。释国国王以礼接待了卞国使者,并告知三公主释娇已于前日与释国大将军李傲完婚,希望使者回复卞国王,另择他人。卞王听了回报,很是不满,认为释王故意为之。以这件事为导火索,两国的关系越来越僵,什么陈芝麻烂谷子都抖了出来,停战协议成为一张废纸。

战争也许很快就要爆发了,三界村把大部分的人都转移进了深山内的一个大山洞里,只留几个机灵健壮的中年人在村中观察战事,他们是李三、王虎、刘麻子、胡嶀、莫旗等,这几个是村里目前最具武力的,而且经验也很丰富。村里以后还会让一些更年轻的后辈出来看看,增长一些见识。

又要战争了,两国也紧张起来。

征粮、加税、抓壮丁;大炼钢铁,锻造武器;人事调动,军队、间谍,不能让第三方乘虚而入。

经过筹备,誓师,两军发往前线。

战争爆发了。

两军对垒。

释国统帅是大将军李傲,他对于卞国二王子卞地的行径深恶痛绝,严加指责,是这次战争的源头,破坏了两国刚建立的还很不稳定的友谊,这对两国以后地和平发展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由于这次战争的爆发,使得国民刚有些起色的生活水平重新落回了地狱,让他们可能再次面对苛捐杂税,流离失所。

对于释国的指责,卞国也不示弱。督军二王子卞地站出来,严厉抨击了释国国王释瑜的卑劣做法。卞地说:我的这次求亲就是为了让两国不太稳定的关系在在这次和亲中得到升华,使两国的关系进一步加固,而释国王却不顾国民的利益,不予接纳,更有甚者,直接将三公主释娇嫁给了李傲,这是对我卞地的侮辱,是对我卞国的侮辱,这严重损害了卞国的形象,我们要讨个公道。

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两国军队进行了冲锋厮杀。

只见战场上刀光剑影,尖枪长干你来我往;人喊马嘶,哭爹喊娘。眼泪与人头齐飞,血水共尘土一色。伤痕累累,人困马乏,第一次交锋结束了。双方停战,清理战场。兵士们带着悲重的心情进入战场,复杂的看了对方一眼,继续去寻找兄弟们的残躯,脑袋、大腿、胳膊。

远处,三界村的几人看到不再打了,也过来捡些断剑、枪头等金属物质,那样村里就可以有更多的工具来获取食物了。看着满眼的赤红,是那么的触目惊心,虽然不止一次看到过,也多次听经历过的前辈讲过。收拾完战场,进行休整,也许明天有更惨烈的战斗在等着呢。

还有明天吗,明天过后呢?

人员在源源不断的开往前线,战争还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两年过去了,三界村换了好几拨观察人员,战争还没结束。两国都快撑不住了,天怒人怨,物质短缺,人员锐减。三界村也快撑不住了,缺衣少食。

穷则思变,变则通。改革!

释国素有铁血宰相之称的曲琏率先提出了改革方案:

1、全国上下要刮起一股节俭风,尽量减少各种不必要的开支,各级官员减薪三层,从我做起。战场上也要积极收集战后残留下的还能二次利用的物资,节源开流。

2、全国物质统一调配,后方要记得前线亲人战事的惨烈,是他们给予了我们安定的生活环境。我们要降低生活标准,保证前线战士有衣穿、有饭吃、有足够的武器为我们的安定团结的生活环境而战。

3、提高责任意识,加强警戒心,全民动起来,不能让敌人有机可乘,要扼杀一切对敌人有帮助的人和物。

4、前方的战士更要想一想后方的妻儿老小,他们在艰难困苦中挣扎,还不遗余力的为我们筹备物资,我们不能辜负他们的期望,我们要倍加努力,化困苦为力量,带着胜利的果实荣归故里,给他们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

5、各级将领要体恤部下,知寒知暖,身先士卒,身体力行,胜利是你们的最大荣耀。

释国很快掀起了改革浪潮,国王释瑜带头,如火如荼,虽苦但热情似火。待形势稳定后,释瑜把后方的工作交给大儿子释伟管理,各大臣各司其职给予辅助,而释瑜要御驾亲征,誓与卞国有一个了断。

释国势头猛于虎,卞国也不甘示弱,要决一死战。

战争在继续,更惨烈。

三界村的生活越发的清苦了。

观察人员带回来了最新的情报,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是时候离开这里了,不然面临的将是无情屠戮。要离开生活的地方了,村民们无限惆怅,大山深处有什么在等着呢。

三界村里没人了,他们还是走了,带着能带走的,提老携幼,踏上了一条全新而艰险的征途。

青腾山很大很大,到底有多大,至少三界村的人们不知道,他们不知道山里会有什么,也不知道山那边有什么,一切都是未知,要慢慢的一点一点的摸索。

三界村的村民携家带口,带着食物和工具,朝山里移动着。由于是第一天,他们不畏艰辛,硬是走了四五十里才在一个稍微开阔一些的地方停了下来。休息,做饭,准备露营。点起篝火,烤上沿途捉到的能捉得到的猎物,村民们围拢一圈,商量接下来咋办。

吃完食物,安置好老弱妇孺,青壮年就分成两拨,轮流警戒,以防被野兽袭击。

在以后的行程就没这么急了,对于未知的东西,人们往往还是充满敬畏的。三界村村民一步步的向前走,慢慢的摸索,谨防出现什么危险事件。他们走得很慢,像以往的生活一样,吃饭休息,没有第一天那么累了。只是走得实在是慢,一天也就行进了二十来里路。就这样走啊走啊,边走边打猎,边走边探寻。终于,走了三十多天,三界村的村民在这崇山峻岭中找到了一片比较大的靠近小湖的平地,他们停了下来,把平坦的的土地整理出来,种植作物。

生活安稳下来了,虽然清苦,但毕竟远离了战乱的困扰。

释历1204年8月9日,三界村迎来了迁徙后的第一个孩子。村民胡嶀有了个儿子,这是一件全村同庆的大事,村民们这天喜气洋洋,拿出最好的食物来庆祝,并由村中长者为孩子取名胡启新。

在大山里的三界村村民,吃喝不愁,唯一就是食盐短缺。所以,村里能打猎的全体出动狩猎,尽量得到更多猎物,用动物血肉来补充盐分。孩子们还是依传统由村中长者、勇者进行教导启蒙,学习文字以及经验常识,锻炼身体,增强体魄,以后好猎取食物养活自己和家人。

村里带出来的金属除了制成农具外,都做成了狩猎工具,几乎人手一把小短刀,青壮年还都配有硬弓。毕竟金属有限,还有很多东西是木质或石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