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二战秘史之闪击!闪击!
8426800000092

第92章 “魏刚防线”和“红色计划”

与一心投降的贝当元帅持不同政见的是魏刚将军。这位稳健的同盟国陆军司令,是一位态度坚决的主战派。他同样在会议上一声不吭,呆呆地坐在角落里,听着丘吉尔和雷诺先生在那边一唱一和地侃大山。

其实,他也没有什么可谈的话题。丘吉尔和雷诺也许算得上一对伟大的政治家,但绝对是军事上的大草包。而贝当元帅又是个彻彻底底的失败主义者。因此,法国未来作战的重任,就全部压在了他的肩上。

此时,法国的处境确实不容乐观,甚至已经毫无希望——5月28日,比利时向德国提出投降,24个比军师放下了武器。与此同时,在敦刻尔克大溃败之后,30个法军师、9个英军师也不复存在。同盟国军队数量上的优势,在短短20天之内,便丧失得一干二净。

现在,盟军手里的总兵力仅为68个师。魏刚将军把这些硕果仅存的部队编成3个集团军(第6、第7、第10集团军)在索姆河和埃纳河口之间仓促构筑了一条以巴黎为轴心的临时防线。同时,他还必须分出17个师守卫意大利—瑞士—莱茵河边境的马其诺防线。因此,索姆河和埃纳河口防线只剩下51个师,却要防守长达500公里的战线,其脆弱程度连一支强大的预备队都无法保留。这条防线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被直接命名为“魏刚防线”。

与之相对应的,137个德国师也在迅速进行改编,他们同样编成3个集团军群,即博克指挥的B集团军群;隆德斯泰特指挥的A集团军群;勒布指挥的C集团军群。从师的番号来看,德军是盟军的两倍,从总兵力来看,德军也占有1.7∶1的优势(盟军150万,德军260万)。所以,德军根本不把他们的敌人放在眼里,这3个集团军群分散在500公里的战线上,其进攻矛头直指法国全境,并期待以最快的速度,彻底击败法国。

由此可见,德军是占有绝对优势。那么,到底是什么信念支撑魏刚将军继续抵抗下去的决心呢?

是美国的态度。

6月1日,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回答雷诺几乎是可怜的乞求,就命令陆军部和海军部向他报告,有什么武器可以立即拨给英国和法国。居于美国陆军首脑地位的是马歇尔将军,他同样也是一位亲英分子,马歇尔将军以极快的速度检查了美国军火储备的全部清单。6月3日,马歇尔便开出了第一批援助物资,其中包括50万支0.3英寸口径的步枪,这是1917年和1918年制造、用油脂封藏了20多年的老式步枪。每支枪附子弹250发;900门75毫米野战炮(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留下来的旧货),附带有100万发炮弹;8万挺机枪(同上),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军火。然后,美国政府为了掩人耳目,便将这些物资以3 7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一家公司,再由该公司立即转卖给英国和法国。(不得不说美国人太黑,居然把这些破铜烂铁,卖出3 700万美元的天价。)

同盟国并不在乎美国人有多黑,而是在乎美国政府的态度。丘吉尔后来回忆说:“这件事现在当然算不了什么,但是在当时却是一个了不起的行为,表明了美国的信义和领袖气概,从它自己的军火中,拿出那么多的武器来帮助一个在许多人看来已被打败的国家。他们永远不会对这件事感到后悔!”

美国政府的有偿支援,等于给了同盟国一针强心剂。只要这些物资抵达英国,再加上英国军工业已经爆发出的强劲生产力(英国工人已经放弃了休假和一部分特有权利,实行三班倒工作制),同盟国就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把那些从敦刻尔克撤下来的士兵重新武装起来,继续投入战斗。换句话说,同盟国现在的战略就是拖延时间,毕竟他们的工业资源比德国强大许多。因此,在6月4日,即敦刻尔克陷落当天,魏刚将军向法军发布命令:“固守索姆河防线、固守我们伟大首都巴黎至6月15日,届时我的预备队即可进入阵地!”

可是,德国人不会再给他们这个机会了。6月5日,希特勒发表了告军人书,他煽动部属加紧侵占巴黎,狂吹这是“历史上一次最伟大的战役”。

6月5日天刚亮,德国庞大的轰炸机群就出现在法国腹地的领空,在云层掩护之下,这支庞大的空军力量,直到飞临巴黎近郊才被盟军发现——已经太迟了,随着一阵阵惊天动地的爆炸声,巴黎周围的空军基地便淹没在一片火海之中,400架作战飞机还未起飞就变成了一堆废铜烂铁。更让盟军将士丧气不已的是,他们的飞机跑道被严重炸毁之后,剩下的作战飞机根本无法起飞迎敌。就这样,在战役爆发的第一时间,盟军便再一次憋闷得丧失了制空权。

下午4时,博克上将指挥的B集团军群率先发起进攻,他的坦克军深深地突入了敌军阵地。也是在这一天,隆美尔佩戴着一枚希特勒颁发给他的骑士级铁十字勋章,满怀着喜悦的心情返回了战场。他甚至连第7装甲师作战计划都懒得去参看,便登上一辆坦克,他高高举起右手,用力一挥:“加足马力,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