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二战秘史之闪击!闪击!
8426800000081

第81章 独裁者的失算

面对盟军大规模的撤退行动、德军的裹足不前,希特勒却一点也不着急,整天怡然自得,他似乎对这些问题毫不关心,好像事不关己一般。当勃劳希契和哈尔德拼命阻止英军撤回英国时,希特勒的反应是优柔寡断的。在这些日子里,在会议上挥舞拳头的是勃劳希契元帅,而不是他。与纳尔维克危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元首没有拍着桌子大声尖叫,没有威胁恫吓,也未采取疯狂的措施去阻止英军蜂拥逃回英国。他竟破天荒地让下级去挑这份重担。

希特勒现在关心的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接下来的军事行动中,彻底击垮法国。他整天待在指挥部里和凯特尔商议战役第二阶段的行动纲领,代号是“红色方案”。在这个方案里,德军将从安纳河朝塞纳河下游和瑞士边境迅猛南进,目的是占领法国全境。他还当着许多人的面,大力赞扬法国士兵英勇善战。“可惜得很,”希特勒略带惋惜地说道,“法国军官团太软弱,如果法国士兵配备了德国军官,便将成为一支非常出色的军队。”

最初,希特勒急切希望意大利的几个师加入莱茵河上游的6月中旬攻势(代号“棕色方案”),但现在这种愿望已经消失。他频繁地给墨索里尼写信,向他报告最新的胜利消息。可墨索里尼的回答总是礼貌性地称赞,对于将来具体参战时间,仅作有限度的许诺。

面对希特勒种种不可思议的举动,集团军群总司令隆德施泰特上将的一个作战处长的回忆从另一个角度提供了参照。他曾追述说:希特勒当时的心情很好,并且告诉我们,他认为战争在6个星期之后就可以结束。他希望战事结束后,能和法国缔结一个合理的和约,这样和英国达成协议的道路就打开了。让我们觉得惊异的是,他竟用钦佩的口吻谈到大英帝国,谈到它的存在的必要性,谈到英国给世界带来的文明(英国对他还是有威慑力的)……他说,他所要求于英国的,不过是它应当承认德国在欧洲大陆的地位(实际上是独霸大陆的地位)。德国如果能够重新获得它在一战后失去的殖民地,那当然最好不过了,但希特勒顿了顿,估计是考虑到丘吉尔强硬的态度,他沉默了好一会儿才继续说道:如果英国不肯归还海外殖民地也无所谓了,他的目的是能和英国,在一个英国政府认为可以接受,而并不有损其尊严的基础上媾和。希特勒在以后的几个星期中常常向他的将领们、向齐亚诺(墨索里尼的女婿)和墨索里尼本人表示了这种想法,并且最后公开地作了表示。齐亚诺在一个月以后发现,这个纳粹独裁者当时正处在成功的顶点,竟反反复复地提到保持大英帝国作为“世界均势的一个因素”的重要意义,他不禁感到惊异。

我们再来看一看7月13日,哈尔德日记中的记载,他写道:元首对于英国没有接受和平感到非常迷惑不解。那一天,他对他的将领们说,大英帝国的崩溃,“对德国没有什么好处……只对日本、美国和别的国家有好处”。原因很简单,英国一旦完蛋,它的海外殖民地,肯定会被贪得无厌的日本人所占据——譬如香港、印度;美国呢,则会继承英国剩下的遗产。可是,我们德国却什么也得不到!

因此,在希特勒潜意识中,或许已把英国当成了自己未来的盟友,他认为英国人的血统是高贵的,换句话说,是优等民族。而希特勒最喜欢干的,就是给世界上每一个民族评分,并乐此不疲。一次,希特勒观看一部叫做《一个孟加拉枪骑兵的生活》的低劣英国电影,这部影片讲的是英国人在南亚次大陆称王称霸的故事。看完这部电影之后,这个纳粹独裁者激动万分,他惊喜地对身边所有人大声嚷道:“高等民族应当如此统治劣等民族。”

对于这个半瓶子醋理论家的思维,还有什么可说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