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二战秘史之闪击!闪击!
8426800000062

第62章 法国团军的溃败

现在,德军可以说是立于不败之地了。尽管他们看上去还很弱小,但他们可以像蚕吃桑叶那样,把法军阵地一口口地吃掉。而且,隆美尔实在太拼命了,在进攻中,他的坦克部队在通过一片小树林的时候,遭到了法军反坦克炮的伏击,有两发炮弹打在隆美尔的坦克上,一炮打中了炮塔,另一炮打进了潜望镜。隆美尔的右颊被从潜望镜中飞入的破片擦伤了一块,伤势虽不严重,但也流了不少血。他的驾驶员猛踩油门,想冲进树丛中躲避,结果翻下了一个斜坡,坦克翻得屁股朝上,跟在后面的坦克有的被击毁,有的则驶进树林里试图躲避。由于马力不够,这些排成一长串的坦克结果纷纷被大树给顶了回来,乱成了一团,炮弹就一直在这些坦克中间飞舞着,有的士兵都开始弃车逃跑了。隆美尔本想把战车上的炮塔旋转过来,对森林中的敌人射击,但战车倾斜得太厉害,已经转不动了。他立即放弃了这辆坦克,跳上另外一辆,并亲自瞄准射击,掩护其余坦克绕开小树林,向另一个方向撤退。那些被击毁坦克所产生的浓烟,帮了德军的大忙。在浓烟的掩护下,坦克纵队顺利地开了出来。

隆美尔的部下认为,既然已经吃了这么大的苦头,师长肯定会停下来,等着步兵赶到之后,再进攻。这一次,他们又想错了,隆美尔压根儿就没有受到这点小小挫折的影响,他下令:继续进攻。就像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那样,一旦碰上敌人防御坚固的阵地,就想方设法地绕开,继续前进。与此同时,德国步兵也在大搞渗透战术。他们以连级为单位,利用法军防御的间隙和接合部,渗透到他们的防御体系当中。在5月14日的一整天,德军就采取这种战术,不断地骚扰和袭击法军的防线,并把法军那条完整的防线,分成几十块互不相连的小战场,乱七八糟地打成了一团。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法军就已经吃过渗透战的苦头,那时候,德军时常利用小单位,穿插到盟军防线的后方,不断骚扰盟军的重要目标,割裂他们防御部署之间的关系,为正面的攻击创造条件。

20多年之后,德军故伎重施,对法国指挥官心理的打击,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法军第9集团军司令柯拉普将军,这位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军官的信心开始动摇了。信心动摇的岂止是他,5月13日这一天,德军已经在三处渡过了马恩河——隆美尔在迪南,古德里安在阿登,赖因哈特将军在蒙泰梅。

当时谣传,几千辆德军战车都已经渡过了马恩河。这个虚假的传言搞得整个第9集团军人心惶惶。特别是法军中的殖民部队,这些士兵全部是法国政府在非洲殖民地所招募的黑人士兵。法国军事高层曾对这些身强力壮、臂力过人的土著士兵寄予厚望。但就他们的实际表现来看,这些土著士兵让他们的政府失望了。岂止是失望,简直是绝望,马恩河防线的崩溃就要算在这些人头上。因为,在战斗爆发的第一天,他们中间就出现了逃兵。而且,这些士兵一旦碰上德国的俯冲轰炸机来轰炸,就会立马跪下来,把武器丢在一旁,口中念念有词地嘟哝着咒语。这也不能完全怪罪他们,毕竟他们太原始了,汽车都没怎么见过,更别说俯冲轰炸机这种玩意儿了。到了5月14日,这些黑人士兵的抵抗意志彻底崩溃,并在他们军官(同样是黑人)的带领下,整编制整编制地逃跑。(当逃兵都如此团结,确实罕见。)

这种临阵脱逃的现象,也使得那些白人士兵的士气瞬间瓦解。他们又不是傻子——你们黑人跑得,我跑不得?于是就跟着逃跑。到了5月14日夜晚,法军第9集团军司令柯拉普将军被迫下令:放弃整个马恩河防线,向西撤退。

从战略上说,这个命令错误至极,这等于是给德军帮了一个大忙——法军主动让开一条通道,让德军能够肆意地扩展他们的战果。几十年后,李德·哈特在编撰二战史的时候,还在为这个错误命令痛心疾首地大喊:“非战之罪也!”可见这次撤退的影响有多么严重。就像有人曾经哀叹的那样:也是在这一天,因为这一个荒唐的命令,法国人就已经输掉了这一场战争。

先来分析一下法国第9集团军的这个总撤退命令的利与弊。从各种资料来看,柯拉普将军并不是一个稀里糊涂的指挥官。事实上,他的头脑清醒得很。他之所以下达这个总退却的命令,是因为在5月14日这天,第9集团军的情况实在是太糟糕了,容不得他们在马恩河防线继续防守下去。

这天,古德里安第19装甲军已经在马恩河西岸站稳了脚,正在发动猛攻,他的装甲军直扑法军第2和第9两个集团军防线的接合处。就上文知道,古德里安将军过河的部队并不多,但他们的装甲部队很集中,虽然步兵取得的战果不大,但装甲部队几乎是指哪儿打哪儿,绝不含糊。这无疑对法国指挥官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另外,隆美尔所指挥的第7装甲师也在这一天疯狂地猛攻第9集团军防线的中心地带,并多处渗透第9集团军的防线。导致了法国官兵士气低落,并出现了大规模逃兵的现象。

所以,柯拉普将军的这个总撤退命令,就当时的情况来看,并不是毫无道理的——既然马恩河防线已经被德军渗透得千疮百孔,赶来增援的部队又无法遏制德军的进攻。撤退一下,缓口气,是件很稀疏平常的事。而且,柯拉普将军并不打算撤多远,在隆美尔这一方面,第9集团军准备撤退到距离马恩河防线仅20公里以外,一个叫——菲利普维尔村为起点的新防线。这条防线看上去还十分的理想。因为,它是一条铁路线,铁路两旁都有齐腰深的壕沟,连挖战壕都省了。

从本质而言,这个撤退计划并无漏洞,但柯拉普将军没有考虑到的一点是士气。

现在,第9集团军的殖民地士兵,基本上已经跑得一干二净。剩下没跑的法国士兵,信心也已经动摇。所以,这个“撤退到20公里以外的新防线”的命令在一部分士兵们看来,仅仅只需要记住前面两个字就够了。

当然了,法国军人也并不全是贪生怕死之徒。有一半的法军士兵,依旧严格地遵守了撤退命令,急急忙忙撤往菲利普维尔村的新防线。

俗话说,人走背运,喝凉水都塞牙。法国人那年的时运真是挫到了家——第9集团士兵刚刚撤到菲利普维尔村,还未来得及进入阵地,隆美尔的装甲部队就神奇般地,突然出现在菲利普维尔村之外。

有趣的是,隆美尔并不知道法军要在这里构建新防线。他能及时赶到这里,仅仅是为了躲避法军的反坦克炮阵地,绕道走而已。结果却阴差阳错地绕进了法军新防线的核心地区,大批刚刚抵达的法军正在这里集结。德军坦克自然毫不客气地开火射击。而法军呢,他们看见德军坦克阴魂不散地出现在自己面前,士气顿时瓦解,一支十余万人的部队,就因为德军的这次误打误撞,而全线崩溃——每一个人都在惊慌失措地四处逃命,就连那些最勇敢的士兵,也丧失了继续抵抗的勇气。

这一天,是5月15日上午。法国正式战史文件的说法是:第9集团军已经不复存在。

实际上,第9集团军的崩溃并不致命,最致命的是这支溃败部队所引发的连锁反应。当时,法军第11装甲师和第4北非师,刚刚赶到前线,正准备向奔得最快的隆美尔第7装甲师发动一个反攻。法军第11装甲师曾在隆美尔的右翼出现,该师师长正美美地琢磨着给德军来一记狠狠的右勾拳。但在这个紧要关头,却突然发现——他们的汽油用完了,只有少数的坦克能够参加作战。而他们的补给车队呢,全部被溃兵和难民潮堵在公路上寸步难行。就这样,11装甲师的官兵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隆美尔的装甲师就像狂风扫落叶一般,横扫他们的右翼。多数的法军坦克都无法开动,纷纷被俘获。法军的反攻计划,就这样莫名其妙地胎死腹中。

那个第4北非师(殖民地军队)的遭遇就更窘了。这支队伍刚刚开到预计地点准备反击,正在这当口,他们的前面就出现了潮水般的溃兵部队。黑人士兵的士气本来就不高,他们当兵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家乡实在混不下去了,找个工作混口饭吃。现在,既然连保家卫国的本国士兵都跑了,自己再不跑,那真成傻帽儿了。于是,他们便混在第9集团军的溃兵里,来了个浩浩荡荡的千里大溃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