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二战秘史之闪击!闪击!
8426800000043

第43章 北极圈内的争夺(1)

法国人所期盼的在挪威中部“强大”的登陆作战,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战斗。他们不但缺少制空权,甚至还缺少重武器。为他们运输大炮的英国船只,刚一靠岸,就被德国空军所击毁。在这场并不是势均力敌的战斗中,盟军只得用步枪和机关枪,同有大炮和轻型坦克装备的强大德军对抗。

到了4月下旬,这个虎头蛇尾的“铁锤行动”算是失败了。更糟糕的是,盟军夺取特隆赫姆的军事计划,居然被一家千方百计想要攀升发行量的英国报刊所披露。

既然无法逆转空中局势,军事计划又遭到披露,没有比这个更糟糕的事情了。4月30日,“铁锤行动”执行的第10天,彻底无望的盟军便撤出了挪威中部。法国军队则边打边撤,不断延缓德军向挪威北部的推进速度,德国人也始终未能消灭这支小小的登陆部队。

5月1日,盟军便分别于两个小港口登船撤离,在德国空军的不断袭击之下,这两个小港口早已是一片火海。甚至在这些撤离的部队已经入海很远了,德国空军仍然不肯放过他们。这些成群结队的轰炸机,悬挂鱼雷,专门袭击他们认为最有价值的目标,盟军的运输舰队损失惨重。丘吉尔最后不得不严令:“在挪威中部、南部地区,只使用空军以及潜艇部队。”这等于就是承认了失败,放弃了对该区域的争夺。

此次战役的失利,让同盟国的指挥官们清楚地意识到,制空权对陆战所带来的影响,一个严密的军事行动,居然未经陆战,就为敌方的空军所击败,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从未有过的现象。空军的出现,让战争模式不再局限于二维空间,而是向着三维空间发展。特别是敌人空袭所带来的心理因素,不可忽略。譬如一支英国登陆部队,刚一上岸,就躲进了一个铁路隧道里,任凭他们的指挥官如何地呵斥、威迫,就是不肯出来。但撤退命令一下达,跑得比兔子还快。

其实早在1921年,意大利少将朱里奥·杜黑在他那本著名的《制空权》里就已经斩钉截铁地指出:“掌握制空权就是胜利,丧失制空权就是战败。”他能在飞机发明不到20年的时间里,说出这样具有远见的预言,确实很不简单。

不过,盟军撤出特隆赫姆,并不意味着希特勒的这次“威塞演习”已经大获全胜。恰恰相反,由于同盟国放弃了对挪威南部的争夺,使得他们可以腾出手来,集中人力来争夺挪威北部战区的纳尔维克。现在盟军的进攻重点便开始转向纳尔维克,决定对此地的德军发动毁灭性打击。并永久占领这个要地,进而控制瑞典的铁矿石。而此地的局势也与特隆赫姆地区恰恰相反——盟军掌握着绝对的制空权,并集中了大约1万人的部队。这些部队包括有流亡伦敦的波兰政府所组建的波兰营,以及一个法国外籍兵团。这个外籍兵团鱼龙混杂,丹麦人、西班牙人甚至还有德国人。同盟国的高级指挥官们一致认为,既然无法完全占领挪威,那么就控制纳尔维克的铁矿石港口,至少能挽回一点面子。

于是,那些从挪威中部撤离的盟军士兵也不回国了,直接转向,前往纳尔维克。英国人已经控制了纳尔维克港外的罗弗敦群岛,大量的士兵、战略物资全都集结在这个小岛上,随时准备对纳尔维克港发动进攻。狄特尔准将则率领他的2 000名德国山地部队,死守在纳尔维克港内,但他们缺少补给,海军、空军都没有,陆军也不占优势,想凭这点部队守住纳尔维克,似乎是件不可能的事情。

面对如此颓废的局势,远在千里之外,纳粹最高统帅希特勒紧张不已,甚至有些失去理智。当他得知狄特尔的部队被包围的消息之后,他更是激动不已。副官后来回忆说,他那时不是大声谈论些毫不相干的事情,便是坐在约德尔房间的角落里呆呆地怒视。在柏林总理府里召开的会议上,大家情绪很是低落,三军首脑相互埋怨误了军机,甚至连专会逢迎拍马的凯特尔将军,也忍受不了这样的气氛,而愤然退出会议。希特勒简直被这个小小的战役弄得神经错乱了,他逢人就说:“看来,纳尔维克是守不住了。”他要求通过把狄特尔将军的部队撤出来,或者通过陆路撤退到特隆赫姆。这个提议让戈林异常地尴尬,他嘴里念念有词,却答不上话来。因为,纳尔维克连个飞机场都没有,希特勒简直是在说梦话。而且,从陆路的撤退也行不通,约德尔对这种撤退的主张更是持有激烈的反对态度。他说:“我的元首,我曾到过那儿。在那儿行军如同在北极探险!”约德尔了解而且信赖狄特尔,也了解纳尔维克。他认为尽管供应不足,也完全可以坚守一段时间。这个平时沉默寡言的最高统帅部作战处处长,不断向希特勒陈述自己的观点:“出路只有一条,集中力量,坚守,不放弃。”接着,他便与已经歇斯底里的希特勒大声辩论起来,好像他们是同级似的,把旁观者吓得目瞪口呆。不善言辞的约德尔当然争不过希特勒的雄辩,后来,约德尔发了火,把门一甩,傲然阔步地走出内阁会议室,砰砰的关门声震得整个总理府嗡嗡作响。(此乃约德尔将军的“标准”动作。6年以后,当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宣布约德尔死刑的时候,他也是愤怒地把耳机一摔,昂首挺胸,大跨步地走了出去。)希特勒则一声不吭,阴沉着脸,从另一扇门走了出去。这位自诩为20世纪最伟大的天才,第一次军事指挥的素养表现得似乎并不令人满意。由于没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他总能批准一切最大胆的军事行动,但如若碰上哪怕一点点挫折,就会垂头丧气,心灰意冷。约德尔在他日记里写道:“歇斯底里症真吓人。”

第二天,希特勒一觉醒来,不知是睡糊涂了还是怎么着,他突然又同意了约德尔坚守纳尔维克,等待支援的计划。他把烂摊子一股脑儿地推给了约德尔,自己则神采奕奕,和他的法国军事顾问举行了通宵会议,忙活他那征服法国的“黄色方案”去了。

得到指挥权的约德尔将军开始忙碌起来,他绞尽脑汁,想尽一切手段,来加强纳尔维克的防御力量。

我们知道,纳尔维克的德国海军早在4月13日的那场海战中被英国海军悉数歼灭。但那些幸存的海军士兵则有2 500名之多,他们被组成了5个“水兵山区陆战”营,穿上从挪威军队那里缴获来的服装,利用挪威军队的武器,加入了山地兵的行列,一起抵御盟军的进攻。不过,这些水兵的结局很惨,因为他们身穿挪威军队的制服,一旦在战斗中被俘虏,就不会当成战俘对待,而是被当成间谍,直接枪决。《日内瓦战俘公约》可不包括对间谍的保护。

接着,约德尔又提出通过瑞典北部的铁路,向狄特尔准将的部队提供医疗用品和医疗卫生人员。名义上说是“人道主义行为”,事实上,1 000多名德国士兵,全部伪装成医疗卫生人员,并携带所谓的医疗用品、食物,乘坐火车,抵达了纳尔维克。对于这样的偷渡行为,瑞典政府睁只眼闭只眼,最终是迫于同盟国的抗议,才不同意德军过境。(瑞典政府如此亲德态度,不知那位梦想与瑞典结盟的丘吉尔先生作何感想。)德国空军也全部高效运转起来,容克-52运输机冒着坠毁的风险,在纳尔维克北部16公里已冻结的哈特维格湖上着陆,运来了一个山地榴弹炮连。天气一旦好转,还会连续不断地空投一些士兵。到了5月1日,德军通过不同手段一共增援了大约1 500人,加上狄特尔准将手上的2 000名山地士兵,以及2 500名水兵部队,此时德军的总兵力已达到6 000人。从结果来看,约德尔将军的努力没有白费,得到加强的狄特尔准将,凭着这支军队,坚持到了最后的胜利。

盟军的增援似乎要容易一些,他们的舰船很方便地就运来了15 000名士兵。4月下旬,盟军在纳尔维克港外的部队包括英军1个旅、法军3个营、法军外籍军团2个营、波军4个营,再加上当地的挪威军队,总数为2.5万人。

尽管拥有比德军多出4倍的部队,盟军在纳尔维克的陆军指挥官——麦克赛少将,此时却谨慎得有些不可思议。由于他是陆军指挥官,作为海军大臣的丘吉尔,无法有效节制他的行动。于是,丘吉尔便派出了他的朋友——科克勋爵,去督促麦克赛少将,希望他能尽快发动进攻。但麦克赛少将仍然使用了各种各样的、层出不穷的理由,来阻挠针对纳尔维克港的进攻计划。

科克勋爵与麦克赛少将的第一次见面对话如下:科克勋爵:“将军阁下,丘吉尔爵士希望你在纳尔维克发动一次强有力的进攻,并消灭这座小镇里盘踞的全部敌人。现在,2 000名德国士兵,无疑是在日夜赶工,建筑他们的防御工事。而这些工事以及纳尔维克城,全都隐匿在大雪中。敌人这时无疑已经把那些从沉没的驱逐舰中逃脱出来的两三千水兵组织起来了。你已经在这个地方待了快半个月了,想必已是准备充分了吧。”

而这位陆军少将好像专门为自己的部队抹黑似的,他的回答是:“绝不能进攻敌人,因为他们正以机枪阵地坚守着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