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荒村(全3册)
8426700000001

第1章 一梦三十年(序)

(一)

那是一个梦,一个种植在我幼小心灵里的梦,她伴着我的童年、少年、青年,一直到今天,当我醒来的时候,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

童年的记忆种植在荒芜的田埂上,来不及品味就已经消失。

少年最温馨的记忆就是晚上和伙伴们一起躺在生产队的麦场里看麦子:把自己平放在麦场上,仰脸看着天上的星星,一阵轻风吹来,让人忘掉白天的一切烦恼。更有意思的是后半夜在大伙伴的带领下去偷邻村的黄瓜。当一群人享受着战利品,说着刚才在玉米地里爬行的情景,那种笑是舒心的。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我是因为我四叔的缘故没能去考高中才流落到农村跟在大人身后干活的。那种记忆是刻骨铭心的:我家是贫农,叔父却因为冤案被戴上了“四类分子”的帽子,于是上访便成了他生活的重要部分。我为此曾和当时驻我们生产队的一个姓戴的干部吵了起来(他穿着军装,是当时县武装部的第四副政委,在当时的农村,就是在住队干部中他也是最牛的)。他声称我替“四类分子”翻案,要召开批斗会批判我。我顶撞说他才是替“四类分子”翻案,只要他批判我,我就当众揭发他,吓得他让同他一块儿驻队的一个年轻人找我谈话,并最终套出了我所说的他的过错。他认错后要我当生产队的民兵排长,最终因为我年龄太小作罢。后来,我在表姐的帮助下去巩县木工厂当学徒工。就在那一年,高考制度恢复了。我和我的几个好友参加了考试,并且都超过了录取分数线。然而,第一年还要看政治鉴定,最终还是因我四叔的缘故,王广德、刘长西和我都没有被录取。直到第二年高考不再看政治鉴定,我们才走进大学校门。

(二)

身处那时的现实之中,即便是一个旁观者,其感受也是刻骨铭心的,更何况一颗天真的童心要去面对。我在上小学的时候,曾经在“贫宣队”的带领下去参加一个批判“四类分子”的批斗会。那一夜留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人们把两只尾巴绑在一起的猫挂在被批斗者的脖子上。批斗会成了我童年、少年心中最深刻的记忆——虽然我家是贫农,任何时候我都敢挺起腰杆说话,甚至于连县里来的驻队干部也敢顶撞,但每天看到那些“四类分子”子弟整天小心翼翼的样子,心中就充满着困惑:这到底是为什么?他们有的还是我的好朋友。

这本书的第一部汇集了我对那个时代最深刻的记忆——因为是“四类分子”子弟,他们被称作可以教育好的子女而时时受到人们的“关注”,我的一位富农子弟朋友就因为在修大寨田工地上的学习专栏上写了一首诗,其中有“北风呼啸雪花飘,社员赤臂干劲高”两句而受到批判,还是那个戴副政委,他说这是歪曲革命群众,下着雪还要光着背干活。可当时的情况就是这样啊。

那时大人们传说有个地主家庭,因为父母常被批斗,兄弟八个人都未找下媳妇,最后老大竟杀死了大队支书一家。在创作这部小说时我以这个故事为原型,把我在那个时代所观察到的人们汇集到这样一个家庭里,我想记录下那个时代所发生的事情,我不知道我做的效果如何。

当第一部书稿完成以后,我的心处在一个时代旋流过后的痛苦之中:他们真的就是这样一群人,在新的时代到来之后,他们该怎样活着?我看到过一些“地主分子”在结束了被压抑的生活后的狂态,也看到大部分人仍然小心翼翼地生活,于是我创作了书的第二部。

第三部书稿创作完成时,正是上个世纪末,“四类分子”的印记在时间的流逝中已经被彻底抹去,我把自己眼前所发生的现实写进了书中。我试图通过这三部书来表现我在幼小的年龄里所看到的时代和我正在目睹的这个时代的流变过程,我不知道我的愿望和效果相差多远。然而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我周围的一些人常常向我发出诘问,我只能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引用在这里:“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可见,读一书者同,议一书者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的读者看到了什么,我真的不敢妄猜。

(三)

按创作的时间讲,这是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书稿的第一卷完成后我送到一家出版社,但很快被编辑介绍给一个广州书商,在经过讨价还价后以一万元的稿费成交。双方说好清样和封面以及内容介绍等需要作者同意并签字方可下厂印刷,然而书商未经我同意就付印了。书的封底赫然写着:“世上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女人是祸水”。我一下子蒙了,找书商理论,可他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我为此收回了后两部书也让他出版的承诺,把已经交给他的第二卷书稿又想法要了回来。

这本书遭遇了疯狂的盗版,仅我所生活的小小县城就发现了四种盗版版本,在这种情况下,你找谁说理去?我发誓不再与书商合作,于是这部书一放就是十几年。其间,原来的书商找过我多次,别的书商也找过我,有的书商开出的价码很高,我没有交给他们。

2000年我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作家班学习时,完成了本书的全部创作,并将全书进行了统一的修改,加进了“楔子”部分。这期间发生的一件事深深刻印在我的脑海里:一些书商(确切地说他们应该叫“书盗”)拎来一大堆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书,要作家班的学员帮他们“修改”,你想怎么改就怎么改,改一个字两个字都行,署名也是,怎么署都行。改了以后就付稿费,有三百、四百的,最贵也就五百块钱。有的同学找到我要我参与,我当时脑子嗡的一声响:原来书就是这样被盗版的?他们竟跑到中国作家的摇篮——鲁迅文学院做这种勾当?!而这些“作家”竟是“书盗”的帮凶!我当即拒绝了他们,并向同学们解释说这是盗版,是违法行为。我的解释自然不会奏效。后来,一位同学告诉我说:这些学员大多都是自费来学习的,有的为了深造,连原来的工作都丢了,甚至连生活都成了问题,这样做也是没办法。

这就是直奔神圣文学殿堂的作家吗?这就是即将活跃于中国文坛,甚至已经开始活跃于中国文坛的作家吗?

我的心在颤抖。

难怪一些文人在“文革”中极尽拍马溜须之能事,后来又说自己怎么怎么与“四人帮”对着干。

难怪历史上有那么多文人被列入奸臣之列。

难怪……

(四)

这本书历尽十几年的磨难终于要和读者见面了,特别是后两部,我的心中自是感慨万千。

书里面记录的是我对这个时代的认识和感悟: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曾在我生活的空间里表演,我不想说我爱他(她)们,尽管他(她)们有很多可爱的地方。我所感觉到的是深深的叹息。

这就是生活,它如梦魇一样跟随在我的记忆里,让我时时感觉到它就在我们的身后,我摆脱不了它,又分不清哪些是梦境哪些是现实,而作为个体生命的我们,又不得不把自己融入这时代的潮流中,用我们的顿悟来解释这变幻的梦境……

所以,我不想用那些套话来表达我对周围人们的谢意,我的谢意与感恩永远保留在我的心中,包括那些曾经无辜伤害过我的人,正是他们的行为激起了我生活的勇气;当然,那些关心、帮助和支持过我的人的笑容,将成为我心灵中永远的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