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边走边想
8416500000031

第31章 串门

我们中国人作兴拜年。拜年就要串门。这一度使我一到过年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紧张。

小时候,家教很严,大人禁止我乱窜人家:不懂事、光会闹、讨人嫌。逢年过节偶尔带我访亲,行前反复叮嘱:去了,不要乱说乱动!几如专政。

给我的印象,串门差不多是一种侵略行径。这印象给我日后的处世以深刻影响。自小至今,除了极个别、极特殊的情况,我几乎从不串门。

在乡下插队和在县城做事的近二十年里,自己不串门,别人也难得记起我,孤单惯了,并不觉得寂寞。后来调到省城,城里人比乡村人喜欢关门,扇扇门后都似有军国机密。许多人家一墙之隔,却真正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我从不串门,也就更其理所当然了。

却有了麻烦。我住的单位宿舍大院里,也住着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极礼贤下士的。过年,他亲莅各家拜年,自然也光临寒舍。我也自然极感动。感动过了,却颇踌躇犯愁。按理应该回拜才是,《礼记》上早有“来而不往非礼也”的教训。但转念又想,领导同志走这一遍已够辛苦了,如果大家又都去回拜,使他应接不暇,他的辛苦岂不变成双倍的了么。真是左右为难。于是下一个大年初一,我便拉了老婆孩子早早起床,上公园打羽毛球。家里让铁将军把了门。领导不必劳神,我也不欠人情,两下心安。

随着阅历的增长,渐渐明白这种不善应酬是很封闭,很保守,很不堪与时代潮流为伍的。因而有人来访,我便极尽欢迎的能事,陪坐陪侃,不知东方既白。任先前读书写字的光阴如水流失也在所不惜。所谓舍命陪君子吧。我的一番苦心,是生怕冷淡了人情。不过我的交际也就仅止于此。视串门拜年还是如视蜀道。因为没有回拜,来者也便渐稀,人到底是知趣的多。

因而有人劝我:要学串门。有些门不串,是要得罪人的。我很惘然:小时候听说串门会冒犯人,如今又听说不串门会得罪人。做人真是难呀。

认真想想,串门也的确有许多益处。比之办公室,家庭的气氛到底轻松随便。尤其过年,一年的辛劳暂时放下,同事之间、邻里之间相互走动,或友好亲善,或切磋专业,或交流信息,其乐也融融,实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之一。问题是,一旦实行起来,有时候还是难免遇到尴尬的情形。

作为江西人,我自然很想去闻名世界的瓷都景德镇看看。有一次把这想法跟一位来省出差的当地朋友说了,打算利用过年的假期去一趟。他马上说,好的,去了,我一定帮你弄些好的瓷器。我不禁哑然,再也不敢提去景德镇的话题。我对景德镇一无所知,去“看看”也就是想“看看”,绝没有“弄”什么的意思,何苦去辜负他的一片好心呢。由此推及开去,许多的门原是串不得的。倘你无意而去,而主人却以为你是谋求职称晋升、工资长级甚或别的什么更大的政治野心的实现,那玩笑开得也够大了。

也许我是多虑了。但我是个万事喜欢简单的人,为了活个清净自在,还是脚懒些,少串些门的好。拜年毕竟只是友好方式的一种,并不是全部。

当然,趣味相投的挚友,无论地位尊卑,不在此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