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回忆录卷(下)
8416000000023

第23章 艰苦的归队历程

李新国

离开祁连山,我们又见到了平坦的河西走廊。这一天,天气晴朗,大家格外有劲,行走的速度特别快,近百里宽的平原,一夜就穿越过去了。天亮时,我们找到一户老百姓家煮饭吃,这家老百姓待我们很好。

饭后我们没有停留,继续向东偏北方向前进。这里是龙首山尾,我们越过了几个不大的山,到达民勤县境。

下午4时左右,找到一个骡马店住下,正准备向掌柜的买粮食煮饭吃,突然由东面来了个骆驼队,有20余峰骆驼,驮的是大米、红枣、猪肉等。我们从牵骆驼的人那里了解到,他们是从定边、盐池一带来的,并说那里住有红军部队,对待做生意的老百姓很好,买卖公平,待人和气,跟马家军队完全是两样。听到这个消息,大家的心好像都快要跳出来了,高兴得忘记了疲劳。

王树声同志随即召集我们八个人开会,研究咋个走法。他说:“我们已经度过了最艰苦的时刻,摆脱了敌人的搜捕和封锁,现在可以放开步子往前走了,大胆地去找红军和党中央。但集体行动人多目标大,可分为两个组,每组四人。”他决定我带三个通讯员为一组,他和杜义德等为另一组,找到党中央和部队后,互相证明党籍。开完会后赶紧吃饭,我们就分开连夜赶路。我们这一组强行军一个通宵,第二天早晨太阳出来的时候,到了一个有五六户人家的小村庄,找了一个骡马店住下。

这里是宁夏、甘肃、内蒙古三交界地区,比较安全,于是我们就决定在这里休息一天。虽然这一天是休息,但心里仍很不平静,不由得想起了前一段的艰难处境,我们过黄河时的两万健儿,现在所剩无几;想到了三十军左支队的同志们的下落,他们是否到达新疆;又想到总部首长是否安全到达中央驻地。总之,千头万绪一齐涌上心头,使人辗转难眠。

在这个村庄休息了一天一夜。大家身上的灰尘很厚,就像涂了一层糨糊,十分难受。虽然这里水比较缺,我们还是设法弄到一点擦了个澡,感到舒服多了。下午两点多钟,正要起程时,看到走来四个人,近前一看,原来是王、杜小组,又汇到一起了,略谈了几句话,我们道声“再见”,就又上路了。我们上路后,为了避免被敌人怀疑,四个人又分散开走。经过迂回曲折,除周德九同志没有回来外,我和秦传山、曹丕堂同志,先后回到延安和定边,终于结束了九个月的西路军战斗生活,找到了红军部队。

我们走过盐池到定边,那里是八路军警二团的防地,当时的团政委甘渭汉、参谋长张文月两同志,一再留我们在该团工作。不几天,我们通过组织,和到延安的王树声同志联络上了,组织问题得到了解决,从此,我们又回到革命的大家庭,回到了党的怀抱。

我们人虽回来了,但武器却没能带回来。在经过宁夏中卫县时,乘老百姓的羊皮筏子过黄河,因那里有身穿黑制服、头戴大檐帽的警察和国民党政府人员,有时还会遇上马鸿逵的部队,我们随身携带短枪很不方便,便在上船前将枪就地埋藏起来,回到部队后,向组织作了说明。

这是李新国同志《在西路军中的艰苦历程》一文的最后一部分,录自《革命回忆录》增刊(1)。李新国,河南潢川人,生于1913年,1932年参加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时任西路军骑兵师作战科长,后历任八路军留守兵团第三八五旅营长、教导大队长,陕甘宁边区警三旅作战科长、团参谋长、副团长,陕西军区作战处长,东海舰队防空司令员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