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家所住的胡同东口有一家小饭馆。这家小饭馆规模不大,只有一间门脸,内有四五张饭桌。经营饭馆的是一对年龄40多岁的夫妻和男掌柜的老母亲共三人。这家饭馆每天早晨经营炸豆腐、粳米粥、油条、烧饼、馒头等早点;中午和晚上则经营米饭、炒菜和面条,菜是家常菜,价格便宜且合理。那时候,小饭馆所在的这条街过往的行人不算多,但在当时那个年代看来,这里就算是较热闹的地方了。就是这样一家小饭馆,却每天“座上客常满”,生意兴隆,而且小小的饭馆里经常充满笑声,透着有人气,吸引着附近的邻居住户和过往的行人进来用餐。
现在回忆起来,这“笑声”似乎有人为制造的因素,其目的就是:用笑声烘托出饭馆的热闹气氛,以招揽客人。你还别说,这招儿还真灵!这家小饭馆的生意确实一直很“火”。我认为小饭馆生意之所以这样“火”,除此之外,主要还因为这三位掌柜的经营有道、和气生财,他们充满人情味的待人接物的方法更使人愿意光顾此店。我那时正值童年,由于与饭馆的主人是邻居,所以经常到这里来吃早点,或中午、晚上没什么事儿,就到这里看“热闹”,即看掌柜的怎么接待客人。为什么呢?因为以我小小的年纪,在饭馆里经常看到有趣和引人发笑的事儿。当时主要还是好奇吧!另外,由于是邻居,父母让我管饭馆的男女主人分别叫“大爷”、“大妈”,管那位老人则叫“奶奶”。这三位长辈对待客人非常和气,对我们这些孩子呢,则不仅和气可亲,而且还关心和疼爱。举个例子吧!当每天早晨我去吃早点时,大爷或大妈立刻热情招呼:“来、来,小子坐这儿来!今儿想吃什么,跟大爷(大妈)说!”当我点出要吃的东西后,不一会儿大爷(大妈)就端到我面前,还嘱咐:“慢慢儿吃,别烫着!”他们还关注我吃时的情况,如我在吃炸豆腐汤泡馒头时,当他们发现我碗里的汤少了,便主动在一只空碗里舀勺热汤再倒在我的碗里,使我免得“干嚥”。对我如此,对别的孩子也如此。总让我们感到他们和蔼可亲。这样,每天都愿到这里吃早点。
说这里有趣或“热闹”,主要是因为这三位主人接客和待客的经营招数很有意思,且说话亲切中听。这家饭馆里没有伙计,客人要什么,全凭主人口述报账,就是收钱,也由某个主人(一般是大妈)口述。客人点完所要的食品后,大妈就用比一般说话声调高一点儿的声音传述,如:“米饭一碗、熘豆腐一盘儿!”不一会儿,客人所要之物便端放到客人面前。货真价实、份量充足、咸淡适中,客人吃了几乎没有不满意的。不管是卖早点还是中午和晚上的饭食,客人吃完后结账时,大妈便笑眯眯地对客人用较高而适当的声音报账,如“您这顿饭一共是两毛八分钱,请交‘钱’!”或“一共是五毛钱,您请交‘款’!”请注意,同样的唱账却使用两个不同的字,即“钱”和“款”。这也是大妈潜藏着小幽默的一个“段子”。果然,大妈喊过几个客人的账后,就有“聪明”点儿的客人或好事者听出“味儿”来了,其中擅逗乐者(一般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便对大妈说:“大妈,我听出来了,钱少了您就说‘交钱’,钱多了您就说‘交款’,您这儿还有区别呀!”大妈闻听马上一乐,说:“年轻人就是聪明,这么报账省得您听了枯燥,交钱、交款都一回事儿,要紧的是一视同仁,让您吃了满意就成!是不是您哪!”其实,大妈就是有意这么报账,又希望有人“钻这个‘空子’”,借此活跃气氛。
不仅如此,大妈看人行事的本事更让人佩服。如遇见上年纪的老人来店,大妈便立刻迎上去,热情地说:“哟,老爷子,您慢点儿!这是怎么话儿说的,您这么大岁数还专门来照顾我们的生意,谢谢您,托您福啦!您看您想吃点儿什么,我单给您做去!”就这几句话,即便老人原没打算在这儿吃饭,没准是顺便进来看看,但经大妈这么一说,也就只好入座了。当然,大妈肯定会让这位老人心满意足地吃完这顿饭,而且说不定日后会成为大妈的“常客”。对其他不同类型的人,这几位主人也会“投其所好”,当然共同点是周到的服务。所以,这些小本经营的人在当时来讲的确不容易。
在诚信、热情待客之余,三位主人会恰如其分地以拉家常、开玩笑等方式对客人进行感情公关。附近邻居来吃饭,或过往的客人来吃饭,他们会聊不同的话题。要是邻居,他们会有针对性地问他们可心的事儿,如某家孩子上大学了,他们就会问:“大侄子快毕业了吧?我老是说,这孩子从小就有出息,您教育出的孩子错不了!明儿做了官儿,可别让他忘了他大妈啊!”说完便哈哈地笑。对方听了自然心里高兴,也就回上一句“放心,他小时候您这么疼他,想忘也忘不了您呐!”接下来又是几个人的笑声。如是过往的客人,他们很快就会摸准客人的心理状况,说出适当的话语。如一次我看见大妈对一位中年男子说:“您是准备上火车的吧?”待对方回答证明所猜不错后,大妈接着说:“几点的车呀?您别着急,慢慢儿吃,吃完我给您沏点儿茶,您喝足了再走,省得路上口渴!”这几句话不仅说得客人心里非常感动,就是周围的客人也都觉得这位大妈真是个热心的厚道人,自然来捧场,这个说:“掌柜的就是厚道,谁都惦记着!”大妈也就回一句:“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呀!不就靠大家互相照应吗?”说得客人更加感动,很快就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说有笑地聊起来……
最主要的是,不管是这三位主人还是吃饭的客人,总会有人找出幽默的话题或发问,引出人们的笑声,活跃小饭馆里的气氛。记得有一次,一位常路过这里并在这里吃饭的客人说:“老板娘,您是越来越年轻啦!怎么,吃了唐僧肉了吧?”这话引得别人笑起来。老板娘似乎很腼腆地说:“哟,我还越来越年轻?就我这受累的命,多活两年就是造化!我要是吃了唐僧肉,您还不得把我这儿看成孙二娘的黑店,您还敢来我这儿吃饭吗?”说完,小饭馆里是一片笑声。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现在想起来,当时像我家门口这家小饭馆这样的饭馆在北京城里还很多,据说大多都是这样以诚信、热情、周到的服务维持自己的生意。后来上了小学,由于社会形势的变化,这些小饭馆逐渐消失了。我家门口这家小饭馆也停业了。听说那位大爷在一个单位找了份工作,什么单位、干什么,我们这些小孩子谁也不知道了。然而,留在我们记忆中的是小饭馆里的那个热乎劲儿和经常听到的客人及掌柜的那开心的笑声,这笑声似乎至今还在我耳边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