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金融市场学教程
8296500000013

第13章 货币市场(4)

2.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下一步目标

在Shibor推出后,将以Shibor为核心推进利率市场化。具体步骤是:先实现市场化产品定价与Shibor挂钩,再推进存贷款利率定价与Shibor挂钩,为最终实现中央银行从数量调控向价格调控奠定基础。

在市场化产品定价方面,按照由短期到长期的路径实现其定价与Shibor挂钩的机制。即Shibor先与短期市场产品定价挂钩,再与中长期市场产品定价挂钩;先与短期融资券利率挂钩,再与贴现利率挂钩;先与金融债利率挂钩,再与企业债利率挂钩。

在完善短期融资券和金融债等市场化利率产品定价机制的基础上,改革贴现、企业债利率形成机制,建立以Shibor为基准的市场化定价机制和市场利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推进存、贷款方面的利率改革。在存、贷款利率改革上,先简化中长期存、贷款利率档次,Shibor再与放开的存、贷款利率挂钩。

在培育基准利率的同时,探索建立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的目标利率和利率调控框架。具体地说,逐步建立贴近市场、动态调整的准备金存款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再贴现利率、再贷款利率形成机制,逐步形成以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为下限、再贷款和再贴现利率为上限的中央银行利率走廊,以及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在走廊内盯住货币市场基准利率波动的中央银行利率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中央银行根据货币政策调控要求、结合市场利率变化情况,动态调整中央银行利率的价格调整框架,逐步实现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由数量型间接调控向价格型间接调控的转变。

最终,建立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间接调控市场利率、市场利率引导金融机构的利率定价,金融机构利率引导企业、居民的投资、消费行为的利率传导机制。

三、货币政策与货币市场

(一)宏观调控方式与货币市场

中央银行是一国的宏观金融调控部门,中央银行对宏观金融的调控主要依靠货币政策的实施。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总量的方针、政策或措施的总称。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方式有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之分。在不同的调控方式下,货币政策所采取的工具不同、政策实施的效果不同,对货币市场的要求也不同。

在直接调控模式下,中央银行的主要政策工具是利率管制、信贷限额、选择性信贷控制和对优先部门的直接信贷和优惠利率、对商业银行的高额准备金要求和流动性要求等。在传统的体制下,直接调控模式很容易达到预定的目标范围,如将利率或银行信贷规模控制在某一水平,从而很快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但直接调控模式会形成普遍的金融压抑,造成金融体系缺乏竞争、垄断性金融体系对货币政策反应迟钝、阻碍市场创新与发展,导致价格信号失真、资源配置扭曲和效率低下,甚至使货币政策失效。

直接调控模式与货币市场乃至金融市场的存在不相关也不相容。因为直接调控模式基本上是确定信贷规模后用行政手段分配信贷额度,中央银行以再贷款方式供应基础货币,规定存、贷款利率水平,再加上存款准备金率基本不变,所以比较容易控制货币供应量。直接调控模式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信贷配给机制,手段是对银行经营活动的直接干预,货币政策的实施不需要借助货币市场。相反,货币市场乃至金融市场的存在会为资金融通提供体制外的渠道,削弱信贷管制和利率管制的效果。为保持货币政策效果,货币当局不会鼓励,甚至会抑制货币市场的发展。

间接调控模式下,在货币政策实施的过程中,中央银行首先根据一国(地区)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确定一定时期的最终目标,然后根据本国(地区)的金融体制选择合适的中介目标、操作目标,再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使调控过程有利于最终目标的实现。间接调控模式所选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以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等市场化的工具为主,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主要是货币供应量、利率,操作目标主要是基础货币、准备金等金融变量,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是借助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市场机制传递政策信号。

在现代间接调控体系中,发达完善的货币市场是货币政策得以顺利实施、有效传导、及时反馈政策效应的市场基础。货币市场各子市场之间、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存在紧密的互动和协作关系,货币市场交易规模和利率水平的变化能灵敏、及时又较为准确地反映金融市场乃至宏观经济运行中的资金供求关系。货币市场具有的专业化和协同化的特征,使它在为货币政策提供决策信息的同时,也成了有效传导货币政策意图的市场平台。

目前,不仅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基本采取间接调控方式,而且经济体制转型国家、发展中国家也越来越倾向于市场化的间接调控方式。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金融宏观调控方式也基本转化。我国中央银行已基本建立了以稳定货币为最终目标,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控主要操作目标基础货币,并监测货币市场利率的间接调控体系,初步建立从货币政策工具到操作目标、到中介目标的间接传导机制。

(二)货币政策作用机制与货币市场

在间接调控方式下,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三大传统的一般性政策工具,主要作用于信贷规模、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是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常规手段。货币政策作用机制主要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手段,改变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影响中介目标,实现最终目标的过程。

1.一般性政策工具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存款规定存款准备金率,强制性地要求商业银行按规定比例上缴存款准备金的政策手段。存款准备金政策除了可以保证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以及中央银行可以集中一部分资金用于履行央行职能外,更重要的作用是可以调节货币供应量。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会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规模,影响它们的存款创造能力。当准备金率上升时,商业银行的部分超额储备转为法定准备,可贷资金减少,信用收缩;反之,准备金率下降,信用扩张。存款准备金率变化还会影响货币乘数,与货币乘数呈反向变动关系。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制度对货币供应的作用明显、收效迅速,但不足之处是对金融体系流动性的影响力度大,可能给实体经济带来很大震动。因此,各国中央银行对调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采取非常谨慎的态度。

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认定再贴现票据的条件,影响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获得再贴现贷款的数额和成本的政策手段。当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时,商业银行资金借入成本上升,会影响它们对中央银行再贴现贷款的需求和减少贴现贷款发放,从而导致市场利率上升和缩减货币供应量;反之,中央银行减低再贴现率会导致市场利率下降和扩张货币供应量。再贴现政策有抑制政策和扶持政策之分。抑制政策是中央银行采取再贴现率高于市场利率的政策,抑制商业银行的再贴现需求;扶持政策是中央银行采取再贴现率低于市场利率的政策,鼓励商业银行的再贴现需求。从时间上分,又有短期政策和长期政策之分。再贴现政策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改变商业银行的借入资金成本影响市场利率水平和货币供应量,同时还有调节信贷结构、对市场利率走势和货币政策取向的告示效应。但是在再贴现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中央银行并没有多少主动权,一方面,是否办理再贴现业务取决于商业银行而非中央银行;另一方面,中央银行主要利用再贴现率与市场利率之间的利差方向或利差大小影响商业银行的再贴现需求,但在市场利率频繁变动的情况下再贴现率的调整往往十分被动。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的金融市场上,以商业银行为主要的交易对手买卖债券、票据等有价证券的政策手段。当中央银行准备放松银根时,在金融市场上买入有价证券,相当于投放一笔基础货币,从而增加货币供应;当中央银行准备收紧银根时,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相当于回笼基础货币,从而减少货币供应。从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方式分,有直接买卖和回购交易。直接买卖是一次买断,交收清算后即终止交易。回购交易是指中央银行在卖出(或买入)有价证券的同时,与对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时间按约定的价格购回(或出售)所卖(买)证券的交易。在公开市场业务中,中央银行以回购交易为主,直接买卖所占比重较小。从公开市场业务的政策意图分,可分为防御性公开市场业务和主动性公开市场业务。防御性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为抵消一些无法控制的因素对银行准备金的影响而进行的操作;主动性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为了改变银行准备金水平或结构而进行的操作。从公开市场业务的交易定价分,有以控制成交量为目标的公开市场业务和以控制成交价为目标的公开市场业务。

前者的交易目标是控制投放或回笼的基础货币数额,在这一前提下,中央银行按照不同的价格或收益率进行交易;后者的交易目标是控制市场价格或收益率,中央银行按固定价格或收益率进行证券交易。在公开市场业务中,中央银行可以主动进行操作,避免了再贴现政策的被动性局限,又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和政策意图灵活操作,避免了存款准备金政策的过强震动。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可以直接影响银行体系的准备金状况,使之符合政策目标,因而是现代中央银行最重要和最经常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主要借助货币市场操作,公开市场业务融资的期限大多是短期的,主要交易工具是短期政府债券,即使是长期政府债券也以回购交易方式转变为短期交易。货币市场是公开市场业务实施的主要市场。

2.货币政策作用机制

中央银行一般不进入资本市场,也不能直接干预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在有发达、完善的货币市场的条件下,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可以通过两条路径发挥作用,改变操作目标,影响中介目标。一是借助商业银行经营机制,通过改变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和基础货币投放,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二是借助货币市场机制,通过影响或改变货币市场供求关系和短期利率,进而影响中长期利率水平。可见,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不外乎通过流动性影响利率或通过利率影响流动性,但共同之处在于调控对象都是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和利率水平。

(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政策效应与货币市场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到引起货币供应量发生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在金融体系内完成,中央银行对存款准备金、基础货币等操作目标有较强的调控能力,对货币供应量、市场利率也有明显的影响能力,可以定义为货币政策的作用阶段。有关货币政策工具引起金融领域某些变量变化的分析,是对货币政策作用机制的分析。第二阶段是从货币供应量变化后引起社会经济领域一些变量,如GDP、就业率、物价指数、国际收支等发生变化,趋向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实现的过程。这一过程在金融体系以外完成,中央银行对相关经济变量不能直接调控,只能间接影响,作用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居民对货币政策的反应,可以将这一阶段定义为货币政策的传导阶段。有关货币供应量变化引起社会经济变量变化的分析,是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

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理论界有多种观点,主要有投资效应、托宾q理论①、信贷观点、非对称信息效应、耐用消费品支出效应、财富效应、流动性效应、国际贸易效应等。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分析了货币供应量变化到利率、投资、股票市场、托宾q、贷款规模、消费支出、金融资产价值、财富、汇率、进出口等中间变量变化,进而影响产出变化的过程。在所有的分析中,有一个共同的关键变量,即利率。一般认为,货币供应量变化首先引起利率变化,然后逐次传递,并引起其他中间变量的变化,从而实现货币政策的预期目标。在市场化的利率体系中,货币市场利率是基础利率;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货币市场也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