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笔尖的舞蹈:80后文学见证
8138500000009

第9章 非萌芽作家概述

第一节 非萌芽作家群的形成

伴随着中国当代文学中“共名”状态的自然瓦解,无名状态下的个人写作立场开始崭露头角。随着社会文化空间的日趋开放、包容和多元化,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变得丰富,社会生活不再局限于狭隘的重大主题上,因此就出现了价值多元的写作立场。

对于新时期的文学创作而言,80后作家的异军突起无疑是最值得鼓励和肯定的。这些年轻的创作者在文学范畴内的“身手不凡”,的确为跨入新世纪的中国文学带来了一股新风尚和新气息之风。他们对于文学的感悟和思考尚未经历太多的“酱缸”文化熏陶,基本出于一种比较完全的自我表达和自我认同,更多的倾入了年轻80后作家们对自我意识中的社会多角度认知。

在描述一部分80后新兴作家的时候,有必要和“萌芽作家”做出区分。文坛80后新势力的崛起,已经不能再局限在《萌芽》和“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范畴里讨论了,毕竟随着年青一代的逐步成长,越来越多在文学领域表现出优秀潜质的80后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写作立场。不可否认的是,《萌芽》及其倡导的“新概念作文大赛”对80后作家群的出现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以此为平台,挖掘和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文学艺术素养的新生代作家,在广泛意义上充当了80后写作者走向文坛的跳板。

毋庸置疑,相当一部分80后作家或多或少地沾染了《萌芽》和“新概念”的气息。“新概念”举办十余年以来,推出了不少文学领域的新兴代表作家,如韩寒、郭敬明、张悦然、蒋峰、李海洋等。但是从近几年的影响上来看,《萌芽》及其“新概念作文大赛”正在逐渐走向不可避免的老套和平庸,已经渐行渐远偏离了最早时期标榜的“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写作理念,或许可以说,“新概念作文大赛”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的文化多元化发展,萌芽作者群及与其相关的新概念作者群中的年轻作者的创作趋向和写作实验、探索都有些停滞不前。一方面是作者写作迟迟不能越过瓶颈,另一方面是批评界的缺席,使得这个作者群的写作不能听到外界的声音,而在商业化的挟裹之下,迅速地向消费化、休闲化、文本拼接靠拢。萌芽作者群得天独厚的一些基础和特点并没有成为转化为突出自我限制,写出新颖具备创造力的汉语文学作品的资源。

当然,早期“新概念”倡导的写作理念可以说是以不变应万变,实际上,萌芽作家的写作套路已经在逐渐老化,思维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不能突破自我、走出模式桎梏的写作者,是终究要被湮没的。

严格意义上来说,真正的写作者通常并不可以划分流派。萌芽作家群的崛起和独占鳌头,让更多并非从《萌芽》及“新概念”走出来的写作者感觉到被忽视和被遗忘。2009年上半年,新一代先锋青年作家许多余针对“萌芽作家群”提出了“非萌芽阵营”的概念,非萌芽阵营作家群开始浮出水面。我们暂且不讨论这种划派别的方法是否科学,单从单纯的写作立场上来看,非萌芽作家阵营基本让游离在《萌芽》和“新概念”之外的优秀写作者有了被承认和被关注的一个笼统组织。相对于出身《萌芽》和“新概念”之“名门”、颇具有“正规军”意味的80后作家,他们的就角色显得十分尴尬,像李傻傻、孙睿、步非烟、恭小兵等人,在创作和影响力上风头都盖过了大多数的萌芽作家。“非萌芽作家阵营”的提出,无非是给独立于萌芽作家群之外的80后作家一个集体的称谓。本质上不存在与萌芽作家的对立。

在我们关注当代年轻作家们的写作的可能性的时候,需要避开媒体习惯性的标签。实际上,萌芽作者与非萌芽作者之间存在很多共通性,属于同一个大的年轻作者群,在可能的范畴里,我们只讨论是80后出生的作者。正如80后萌芽代表作家之一的刘卫东所说,萌芽作者群在得天独厚的平台之上,所做出的各种尝试呈现出多样性、多元性的特征。比如张悦然、郭敬明、小饭、张佳玮、刘卫东等人。尤其是颜歌、张佳玮、张悦然是比较值得期待的作者,而非萌芽的作者群同样,立足于自身的特点,不断地寻求写作上的突破,如许多余、孙睿、李傻傻、恭小兵、郑小琼等作者。特别是许多余近些年来努力在先锋小说、诗歌等不同领域的尝试和突破,极大地丰富了80后文学的体式和内涵。这些不同群体作者的写作都是通往不同的可能性的,而可以期待的就是,这些不同的写作方向和立足于自身探索的过程,就是未来年轻作者的道路所在。

这个过程之中,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其可能性。写作本身是充满各种可能性的写作,而不是一种立足媒体进行的文字游戏或者纯粹实验。在这一点上萌芽作者群的实验精神是比较值得肯定的,他们同时能将自己的个性存在与写作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但其缺点是,这种实验和尝试,缺乏稳定的根基,没有感性的生活基础作为根基。非萌芽作者则更倾向于一种开放的格局,不同作者的出现和崛起都是以其独特的个性和写作方向引起文坛注意的。

在带着一种非主流色彩的非萌芽阵营写作群体中,独立精神是他们的主要特征。当写作从命名的焦虑开始向实验的多元化,写作的可能性这个方面转移的时候,那么我们将会拥有更多期待。较之于前编所阐述的“萌芽”作家群无意识状态下的“青春文学”,非萌芽作家具备了更多姿态的写作风格,他们已经基本脱离了青春小说的模式,都在不断的探索自我写作的方式。比如,孙睿的校园小说,步非烟的武侠创作,春树的残酷成长,许多余的先锋理念等。事实上,非萌芽作家阵营中的写作者在阅历和视野上整体要高于萌芽作家群,他们从社会的各个角落里走出来,赋予他们创作更多的可能性。这也在一定层次上扩大了非萌芽阵营的创作空间,使得非萌芽阵营作家群创作出来的作品更加成熟和大气。

初浮水面的非萌芽作家阵营,囊括了一大批《萌芽》之外的优秀写作者,在社会意义上丰富了80后文学市场,使其与萌芽作家群存在了模糊意义上的实力比较。我们对非萌芽作家阵营的关注,实际上是期待他们能够超越萌芽作家的创作水平,突破萌芽作家的创作桎梏,在文学的范畴内以更加成熟和稳健的姿态提升整个80后作家群的创作实力。

“非萌芽作家阵营”概念提出者、80后作家许多余曾说,当初的非萌芽作家没有自己的平台,俨然一群散兵游勇,盲目而高傲地驰骋于文字的疆场。经历了长达十年的人生百态和世间冷暖,他们从建筑工地、精神病院、农村瓦房、贫民窟和工厂里走出来,他们经历了“萌芽”作家所没有经历的经历,苦难的生活造就了他们的沉者、冷峻、低调和深邃。其压抑在内心深处无处宣泄的反叛变为更沉稳的隐忍,流露笔端的更多是文学本身永不屈服的抗争精神。

由此不难看出,非萌芽作家阵营里的80后作家,更具备对时代、对社会的敏锐眼光和深层思考。他们在文学领域的理性感知,或许比萌芽作家更为深刻和成熟。

理论上,“非萌芽作家”是对《萌芽》和“新概念”打造出来的“萌芽作家”之外的所有80后文学创作者的集体称谓,并不存在实质上的写作立场或者文学形态的对立。但在实际上,“非萌芽作家”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的自我整合会不可避免地对“萌芽作家”构成冲击和影响。但就大局来看,这种文学市场的互相冲击,无疑会促进新时期的文学创作和80后的文学市场。

以李傻傻、孙睿、许多余、郑小琼、步非烟、恭小兵为代表的非萌芽作家阵营迅速成长为80后文坛的骁勇,他们脱去了稚嫩和浮躁的创作外衣,摒弃了“功利化”写作态度,扎扎实实地耕耘在文学的土地上,以展现当代多重背景下的复杂社会生活。他们以前卫而又敏锐的眼光,以犀利而又纯粹的笔触,挣脱出“青春文学”的藩篱,为新时期的80后文学市场增添了诸多的活力,也为80后文学丰富了内涵。

至此,不难看出,从1999年萌芽作家群的初露端倪,到2009年非萌芽作家群的横空出世;从80后文学新人的崭露头角到80后作家入主文坛主流;从早期萌芽作家的稚嫩登场到如今80后作家群体的成熟写作,这十余年间80后及80后文学的迅速成长和蜕变,昭示的不仅仅是社会文化形态的更加多元化,更在一定意义上为新时期中国的文学注入了活力,繁荣了新时期中国的文学市场,也为新时期中国文学的崛起提供了诸多的可能。

第二节 非萌芽作家群

需要指出的是,萌芽作家和非萌芽作家在潜在意义上只针对80年代后出生的作家。在形态上,80后作家群体被人为地划分为萌芽作家和非萌芽作家,其他年龄段的作家不在此讨论范畴。

非萌芽作家阵营的正式形成,在一定意义上是对自己身份的一种自我认定。基于萌芽作家的名声大噪,更多的写作者失去了自我展示的机会或者说话语权。理论上没有人会单纯地认同萌芽作家所代表的80后文学立场或写作态度,但是在市场化创作的今天,萌芽作家群无疑拥有比数量可观的一部分80后作家更为便捷的展示渠道,在媒体的无意识宣传下,萌芽作家抢夺了80后一代作家的发言权,那些并非从《萌芽》和“新概念”走出来的优秀80后作家的话语就显得无足轻重。

就如同“80后”概念的提出激起很多80年代生人的不满一样,并不能获得所有人的认可。我们选择在非萌芽作家日趋成熟的今天讨论80后作家集体的文学现象,也必须客观和理性地反映出全体80后写作者的创作立场。一定意义上可以视为是为非萌芽作家正身。

在非萌芽作家阵营概念正式提出以前,那些并未通过《萌芽》和“新概念”的写作者其实就已经表现出了极高的文学天赋。出生于1980年的孙睿和郑小琼、1981年的李傻傻和苏瓷瓷、1982年的恭小兵,以及1983年的春树等80后代表作家,都在萌芽作家尚未引起关注之前就已经显示出不俗的文学创作能力。他们从社会的各个角落走来,如孙睿和李傻傻是大学生、郑小琼是打工妹、苏瓷瓷是精神病院的护士、恭小兵是从少管所走出来的民工,他们的社会阅历远远丰富于萌芽作家的单纯学校生活,更多地关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过早地经历了学校生活所不能体验到的苦楚和艰难,在客观上拥有更多的素材优势和更为深邃的想象空间,从而为文学创作铺垫了相对稳重的基础。

在今天看来,萌芽作家的出现更是像是一场选秀活动的结果,“新概念”提供了一个平台,选拔出才华出众的写作者来,但毫无疑问,这样的选拔方式依然不可避免地存在偏差和不公平,并不是每个身怀绝技的人都能被发现。而非萌芽作家没有这样的平台,或者说在这样的平台下他们并不能得以施展拳脚。他们只能日积月累不断积淀自己的文学素养,方能厚积薄发,走进作家的行列。实际上,很多非萌芽写作者在文学上的天赋都是偶然被挖掘的,可以说,他们在一开始投身文学创作以前,大多数的写作者并没有想过自己会走上这条路。非萌芽作家较之于萌芽作家的所凸显出来的“业余”其实是长时期的非萌芽作家的草根身份所为。跟萌芽作家的“正规军”身份相比而言,非萌芽作家一开始就缺少社会的关注,是名副其实的“杂牌军”。

然而他们在社会的角落里依然笔耕不辍,与其说是坚持理想,倒不如说是随性而为。他们的光芒一旦被发现,在理论上他们的创作水准就远胜于萌芽作家。非萌芽作家一直散落地游离于文学的大门之外,未尝不想得到一定的关注和支持。

非萌芽作家群的忧虑现在看来是多余的。信奉“是金子总有一天会发光”的他们,在文学大潮的激流中,终于日益显现出来不俗的创作力。以孙睿和李傻傻为代表的非萌芽作家迅速崛起,校园文学圣手孙睿和有着“少年沈从文”之称的李傻傻,一出场就引来众多关注。非萌芽作家的次第广为人知后,他们依然保持了朴素和低调的创作立场,他们没有像很多萌芽作家一样,昙花一现,泯然众矣。非萌芽作家中的大多数,都接受过自我对自我的追问和检讨。他们不想哗众取宠,也不想故作深沉,他们依旧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前行不止。

“非萌芽阵营”实质上只能算是对非萌芽作家的一个笼统称谓,仅仅作别于风生水起的萌芽作家群。不可否认的是,萌芽作家依旧把持了份额更多的80后文学市场。非萌芽作家显然也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探索。无可非议的是,非萌芽作家对文学作出了更多的探索和尝试。不管是为残酷青春代言的春树和恭小兵还是试水先锋小说创作的李傻傻和许多余,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现有文学样式的束缚,在更深层次的探索小说创作的艺术手法。

我们说,非萌芽作家阵营被广泛提及,似乎存在某些不可避免的人为炒作。如果把80后文学看成一座城堡的话,萌芽作家早已经在《萌芽》的护航下空降其中,但是非萌芽作家却只能在城堡下苦苦向上攀登。如此看来,萌芽作家比非萌芽作家具有更多明显的优势,而非萌芽作家进入城堡,似乎路途依然漫漫。当一个时代的文学开始被广泛关注和讨论的时候,就必须抽出其中的共性和差异来分析。非萌芽作家迥然不同于萌芽作家的社会经历和文学探索,在更深远的意义上促进了80后文学的多样化和深层次发展。客观地看,萌芽作家和非萌芽作家在促进新时期文学发展的贡献上,应该是不分上下的。

非萌芽作家阵营的正式形成,给更多的非萌芽写作者一个意识范畴内的组织或者说是精神集体,这对于非萌芽80后作家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这一时期,以许多余、李傻傻、春树、孙睿、步非烟、郑小琼等为代表,包括实力派的王小天、安意如、韩放、孙飞、苏瓷瓷、邢荣勤、远观,网络作家恭小兵、何员外、九把刀、孔二狗,青春派的郭妮、明晓溪、小妮子,炒作派的张一一、廖宇靖、林箫、姜银、彭久洋等一大批80后非萌芽作家迅速崛起,正在对图书出版市场及萌芽作家群甚至传统文学界形成强有力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