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学文学读本(四)
8134500000015

第15章 韩、柳的古文运动(1)

唐以前,在文学上无所谓“古文”。“古文”概念的提出始于韩愈。他把自己所写的奇句单行、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称为“古文”,用以与“俗下文字”,即六朝以来流行的“骈文”对立。

由于韩愈的努力提倡,古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人向他请教,一时“韩门弟子”甚众。到了唐宪宗时,又得柳宗元大力支持,古文的业绩更著,影响更大,终于压倒骈文,成为文坛主流。

进学解

韩愈

题解:

本文为韩愈任国子学博士,教授生徒而作。进学,即刻苦学习,求取进步。解,解说、分解。假托先生劝学,学生质学,先生答学行文,故名《进学解》。

作者信息:

韩愈(768—824),字退之,祖籍昌黎,又称韩昌黎。谥号“文”,世称“韩文公”。在文学上,与柳宗元发起古文运动,并以自己杰出的文章率先垂范,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①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牴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沉浸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②,浑浑无涯。周《诰》殷《盘》③,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为④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⑤,细木为桷⑥,欂栌侏儒⑦,椳扂楔⑧,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⑨,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余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⑩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

【注释】

① 六艺: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② 姚、姒:虞、夏之姓。

③ 周《诰》殷《盘》:周《诰》指《尚书》中周代的《大诰》等篇。殷《盘》指《尚书》中殷代的《盘庚》等篇。

④ 三为:原作“三年”。据《旧唐书·韩愈传》改。

⑤ 杗(máng):屋梁。

⑥ 桷(jué):方形椽子。

⑦ 欂栌(bó lú):即斗拱,柱上承梁的短木。侏儒:梁上短柱。

⑧ 椳(wēi):门臼,用以承门轴。(niè):门中央所树短木。扂(diàn):门闩。楔(xiē):门两旁木柱。

⑨ 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都是药材。玉札、丹砂为矿物,赤箭、青芝为植物,牛溲即牛尿,马勃属真菌。

⑩ 杙(yì):小水桩。

昌阳:即菖蒲。据说久服可延年益智。

豨(xī)苓:猪苓,一种真菌,可治小便不利等。

编后小语:

熟读此文,既敬佩,又心酸。敬佩韩愈在立业、立行、立志各方面为我们成才成人指明了方向。谆谆告诫,历久弥新。敬佩韩愈文章的气势如潮水,妙语连珠,诸如“口不绝吟”、“手不停披”、“含英咀华”、“佶屈聱牙”、“异工同曲”、“动辄得咎”、“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等,早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和格言。至于以问答形式展开,名为进学,实为抒愤,也是大智大巧。心酸的是,韩愈“业”、“行”成就卓著,却一生穷愁坎坷。三十九岁便发秃力衰,只剩十来个牙齿在嘴里摇摇欲坠。在某种意义上,生徒讥问的不仅仅是韩愈一人,它实际上是古往今来无数正直才人共同的遭遇与愤懑。

原毁

韩愈

题解:

“原”是古代表示推究事理本源的论述文体(“原”作动词解,“推究……由来”),“原毁”即推究毁谤产生的由来。中唐时期,士大夫中嫉贤妒能之风盛行,求人严,责己宽。为正恶习,韩愈写下此文。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①。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②!”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己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是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③。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是不亦待于己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④,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⑤,而忌者畏人修。吾常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⑥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⑦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将有作于上者⑧,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注释】

① 语本《论语·卫灵公》:“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② 求其所以为舜者六句:《孟子·离娄下》:“舜人也,我亦人也。”又《滕文公上》:“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韩文即从《孟子》化出。意思是以舜为榜样来要求自己。

③ 详:详尽,与“周”相近。廉:少,意谓要求不高,与“约”相近。

④ 不以众人待其身:不拿对一般人的要求标准来要求自己。意谓比这还要低。

⑤ 修:进修,求进步。

⑥ 与:同党、朋友。

⑦ 说:通“悦”,下同。

⑧ 将有作于上者:身居上位而将有所作为的人。

延伸阅读:

韩愈试图建立一套能与佛教相对抗的知识体系,这一意图在他所著《原道》、《原性》、《原人》、《原鬼》、《原毁》五篇体例相同的论文中充分表现出来。《原道》一文可看作是排斥道佛、弘扬儒学的总纲。

编后小语:

嫉贤妒能,古今皆有。一般人都知道出于“忌”,“忌者畏人修(进步、强、好)”,即所谓“红眼病”。读了此文,方知还与“怠”紧连,“怠者不能修”。“怠与忌”为毁谤之源,抓得准,抓得全,抓得实。这“实”体现在古今君子(表现态度)的对比上,体现在舜和周公这些圣贤的典范说服力上。《古文观止》说它“全用重周、轻约、详廉、怠忌八字立说。然其中只以一‘忌’字,原出毁者之情,局法亦奇。若他人作此,则不免露爪张牙,多作仇愤语矣”,则又道出了它抓得巧。而对比与排比交融,形象描写穿插其间,使表达更鲜明有力,韩文的特色愈发突出。

送李愿归盘谷①序

韩愈

题解:

文题中“序”为赠序,是古代专为赠别而设的一种文体,多用以安慰与勉励。虽是固定文体,但因人(赠的对象)而异,不拘一格,写法灵活。韩愈写序时,李愿将做隐士(隐居不出来做官)还未真做,所以题中用一“归”字暗示。

太行之阳②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③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畯④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⑤,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⑥不维,刀锯⑦不加,理乱⑧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⑨之途,足将进而趦趄,口将言而嗫嚅,处秽污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维子之稼⑩;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殃;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注释】

① 盘谷:在今河南济源北。

② 太行之阳:太行山之前。

③ 进退:擢升与贬黜。

④ 才畯:才能卓越的人。畯,通“俊”。此指所谓“大丈夫”的幕僚。

⑤ 便体:体态灵活轻盈。此处上下数句均描写所谓“大丈夫”的姬妾女宠。

⑥ 车服:车驾与章服,此处偏义在车。

⑦ 刀锯:喻刑法。

⑧ 理乱:治乱。避唐高宗讳,以“理”代“治”。

⑨ 形势:指权力地位,犹言权势。

⑩ 稼:古音读gǔ,与“土”押韵。

沿:《说文解字》:“沿,缘水而下也。”

殃:各本作“央”,朱熹《韩文考异》作“殃”,尽意。

延伸阅读:

赠序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散文文体,一般为送朋友远行而作,内容多是一些安慰、勉励的话。韩愈文集中以“送……序”或“赠……序”为题的文章多达三十余篇。

编后小语:

李愿为何归隐?作者让他自己做了回答:遇知之于天子的大丈夫,“不可幸而致”;不遇于时而隐居山林的大丈夫,“我则行之”;趋炎附势,贤者所不屑。韩愈“闻其言而壮之”。在古代,弃官归隐是高尚之事,隐士是高尚之人,陶渊明即明证。从末段韩愈的“歌曰”看,“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分明表现出他也有此等想法。至于会不会去做是另一回事。作为送行告慰勉励之语,韩愈是诚实的。当然,赠勉之外,本文颇多言外之意,如对现实的不满,对归隐的看法,等等。

祭十二郎文

韩愈

题解:

韩愈三岁丧父,后由长兄韩会及嫂嫂郑夫人养大。韩愈二哥韩介之子韩老成,即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与韩愈同在韩会夫妇处抚养,叔侄十分亲密。唐贞元十九年(803)五月,韩愈在京城任监察御史,突然得知十二郎病死异乡,一时不知所措。七天之后,情绪稍有平复,写下此文,后世誉为“千年绝调”。“祭”是古代专用于悼念死者的文体。

年、月、日①,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②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