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学文学读本(四)
8134500000012

第12章 陶渊明的创作(2)

① 此诗原为第二首,抒写时光流逝、志业未就的悲哀。旧说此诗叙晋、宋易代之悲者,非是。

② 白日二句:沦,沉。阿,大土山。西阿,西山。素,白。

③ 遥遥二句:说月光遥遥万里,在浩荡的夜空里照耀得十分明亮。荡荡,广大貌。景,光色。

④ 房户:房门。

⑤ 气变二句:说气候起了变化,因而意识到季节也已变了,不能入睡,才体认到夜是多么的长。

⑥ 欲言二句:说很想倾吐内心的隐衷,但是没有人听我谈论,只能举起酒杯劝自己的影子喝酒。

⑦ 日月二句:说日月抛人而去,我虽有志向,但不能实现。骋,驰骋。此谓施展。

⑧ 念此二句:说想到这些事不禁满怀悲凄,心中彻夜不能平静。终晓,直到天亮。

延伸阅读:

了解一个全面的陶渊明,应当读他的全部,了解他的身世,将其“静穆”与“怒目金刚”的两面,出仕与归隐的矛盾都能看得透,才能真正读懂陶诗。其组诗除《杂诗》外,还有《归园田居》(共五首),《饮酒》(共二十首)最为有名。

编后小语:

陶渊明诗文俱佳,《归去来兮辞》被欧阳修称为“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其实,其诗亦难有时人匹之,以其“真”也。这二首诗可见其真实的心态。

咏荆轲①

陶渊明

题解:

此为陶诗代表作之一。表现了陶渊明的另一种风格。“荆轲刺秦王”是中国人皆知之熟典。诗人通过此诗对古代失败的英雄表示出慨叹惋惜之情。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②。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③。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④;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⑤。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⑥。饮饯易水上⑦,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⑧。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⑨。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⑩。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注释】

① 荆轲,战国时卫人。到燕国,燕人叫他荆卿。燕太子丹本在秦国做人质,因秦王嬴政(即秦始皇)待他不好,逃回燕国,想招募勇士刺杀秦王。荆轲被荐,很受太子的优待。后来选定时机,让荆轲带着燕国地图奉献秦王,并在地图中藏一匕首,以便行刺。荆轲见秦王,献上地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杀不中,被杀。(见《史记·刺客列传》)

② 燕丹二句:燕丹,即燕太子丹。士,此谓春秋战国时诸侯的门客。嬴,即秦国,秦王姓嬴氏。这两句说燕太子丹很好地供养门客,目的在于向秦王报仇。

③ 招集二句:百夫良,百夫中最雄俊的人,意即勇士。这两句说燕丹招募勇士,年终得到荆轲。

④ 君子二句:说荆轲抱着“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提剑离开燕国京都,到秦国去为燕太子丹报仇。

⑤ 素骥二句:素骥,白色良马。广陌,大道。我,拟荆轲自称。这两句说白马在大路上高叫,燕丹等人慷慨送别。

⑥ 雄发二句:危冠,高冠。长缨,用以结冠的丝带。这两句极力形容荆轲的激动情状。

⑦ 饮饯句:饮饯,喝酒送别。易水,在今河北省易县西,东流至定兴县西南。

⑧ 渐离二句:渐离,高渐离,燕人,荆轲至交,善击筑。“筑”是古代一种乐器,形似筝,十三弦,颈细而曲,以竹鼓之。宋意,燕国勇士,亦在易水送行。这两句说高渐离击筑,宋意高歌。

⑨ 萧萧二句:从“风萧萧兮易水寒”化出,写送别时悲凉的气氛。

⑩ 商音二句:商音、羽奏指商声和羽声。古代乐调分宫、商、角、徵、羽五声,亦名五音。这两句意谓筑声由商调提高到羽调,人们的心情也随着由悲哀而震惊。

心知二句:说荆轲心里知道此去必死,但可传名于后世。此从“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化出。

登车二句:盖,车盖,这两句说荆轲登车而去,再也没有回头看看,就一直飞驰入秦。

凌厉二句:凌厉,勇往直前貌。逶迤,迂曲绵长貌。这两句说荆轲勇往直前地飞越万里,弯弯曲曲地经过了许多城市。

图穷句:图,即指燕国地图。穷,尽。事,谓谋刺事。豪主,谓秦王。怔营,受惊貌。这两句说地图张开到尽头,谋刺之事自然就发生了,当时秦王十分惊恐。

惜哉二句:疏,生疏。剑术疏,谓剑术不精。史载荆轲剑术不佳,曾与卫剑盖聂论剑,不称盖意。荆轲死后,鲁句践惋惜地说:“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上句即用此语。奇功,谓刺秦王之举。这两句叹息荆轲剑术不精,以致奇功不成。

其人二句:其人,即谓荆轲。这两句是诗人慨叹之语,说荆轲虽死,但千年以后,他的事迹仍然激动我的心情。

延伸阅读:

陶渊明诗多田园山水、饮酒之类,但也有《咏二疏》《咏三良》等诗,皆是借历史人物为由,抒发胸中之慨。另外《读山海经》等也值得一读。这些诗都表现了陶渊明“怒目金刚”的一面。

编后小语:

中国文人寄情山水往往是因实在看不惯官场之黑暗,在心中谁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谁没有几位心目中的英雄?可惜暴秦终未能除,风萧萧兮易水寒,一代又一代人传颂着荆轲的故事。

拟挽歌辞①

陶渊明

题解:

“拟挽歌辞”一作“挽歌诗”,共三首,是陶渊明生前自挽之词,此处选其中第三首。挽歌即葬歌,相传最初是拖引柩车的人所唱。当时习俗人死后亲朋等多唱挽歌,表示哀悼。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②。严霜③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⑤。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⑥。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⑦。

【注释】

① “拟挽歌辞”一作“挽歌诗”,共三首。这三首诗是陶渊明生前自挽之词,此外尚有自祭文一篇,也属于这一类作品。

② “荒草”二句是写秋景,也是写荒郊墓地景物。古诗:“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又:“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茫茫,广远貌,此处形容一片荒草,没有边际。萧萧,风吹树木发出的声音。

③ 严霜:寒霜。

④ 嶕峣(jiāo yáo):高貌。

⑤ “幽室”二句:幽室,指圹穴,坟墓。这两句说一旦葬入墓中,就如同漫漫黑夜永远也不会天亮了。

⑥ “向来”四句:大意是说刚才来送葬的人各自回家了,亲戚或许会悲哀得长久一些,其他的人却已忘掉了悲痛。向,昔时。

⑦ “死去”二句:山阿,山陵。这两句以旷达语作结,大意是死去有什么可说的呢?无非是寄身在山陵之中罢了。

延伸阅读:

陶渊明是一旷达之人,除自挽三诗外,尚有《自祭文》一篇值得一读。诗人对自己一生之行事毫无悔恨之意,其诗文都表现了诗人旷达的心境。

编后小语:

唐以后文人受陶影响不知凡几,历代“拟陶”“和陶”相沿成风,王孟、李杜、柳宗元、白居易、苏轼、陆游无不受其影响,但论其人格,后人鲜有及之者。文徵明有句云:陶令醉多招不得,谢公心乱去还来。“旷达”两字,岂易到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