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上海职业妇女口述史:1949年以前就业的群体
8129500000067

第67章 “老上海妇女口述史”微博语录(代后记)(3)

20111119 21:30这次采访从我找到的两张老照片开始,果然勾起了管奶奶的回忆。我总是觉得曾经生龙活虎的历史,被教科书式的文字、教科书式的思维弄得很沉闷,可以这样谈历史真好。(庄)

20111120 13:26周三问詹丹老师项目的问题,说的确是市级项目,已批下来,大概每个项目是一万元左右,先发下五千元,其他的要待中期检查合格才能续发,大约还有一部分要留作奖励,但经费仍未到位。目前包括已约定未开始做的对象已达十九名,所以现在对于对象筛选要更严格了,不是特别有故事的就不收了。(程)

20111120 13:34收到数篇成稿,大家辛苦了。先看下阶段准备继续采访同学的初稿。看来四年级庄妤的准备工作做得最好,采访结束后就在网上找资料,为下一次采访做了充分准备。这样不仅能写得好,也节省了你们的时间。完成项目已不成问题,有的人也许只能做一个个案了,这是你们第一次发表作品,请珍惜!(程)

20111120 13:41存在问题: 还是有的写成履历表,只见事件不见人,有的录音里谈到的细节也被忽略了。没有细节的历史是教科书,没有细节的人生是履历表,追问细节,要像孩子那么好奇,要像侦探那么多问。另外还有一个普遍的问题,即仅是原生态地记录,缺乏整理,重复和解释也保留着,希望文字要改得优美一些,通顺一些。(程)

20111120 13:46下周末想召集全体成员开个会,一方面总结一下前期的工作,交流交流经验,一方面作新的分工。还未整理好文稿的同学,速将文稿发给我,哪怕是一部分,设想将一些精彩的片断展示给大家看。请认真修改你手中的稿子,已完成的同学要请对象签字确认这个文稿。(程)

评论: 20111120 14:49感觉好愧疚,连着两个礼拜因为自己的事情没有去做采访的工作了,要到临了检验的时候真的对不住了。(陆)

20111122 16:37昨天介绍人打电话来说,上星期托小雪做的个案,老人希望和我谈。因为很珍视这个个案,尽管很忙,今天仍陪小雪去了。在网上找到许多老人父亲的资料,印出给她看,果然很高兴,也引出许多话题。采访一定要做准备,才会有话题。其实,这位老人也不是很健谈的,特别不善于描述,这时只能引导。(程)

20111124 20:11今天和小雪第五次采访向奶奶,昨天和今天一直在听向奶奶说被捕坐牢的经历,才知道所谓酷刑是怎么一回事,尤其是老虎凳,真令人毛骨悚然。走出来小雪说:“如果是我,肯定当叛徒。”我只得承认我也是。很敬仰这些老革命,但同时心里也很复杂,甚至有些同情那名受不了酷刑的叛徒,毕竟她也不过是一个小姑娘。(程)

20111124 20:16对向奶奶的采访已是第五次了,还没谈到解放后,估计起码还得两次。一次比一次深入,也一次比一次随意,有欲罢不能之势,但心里又很着急。面对每个老人的人生历程,都令我动容,理解还是评判,一直是令历史学家困惑的问题,我只能理解。明天还得陪琪琪去采访金奶奶,连日来太累了,几乎不想说话,但只能加油。(程)

20111124 22:28今天又一次去向奶奶家了,这两次收获真的蛮大的。奶奶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也越来越清晰,我真的不知道用什么来形容奶奶,只能再说一次: 奶奶真的很坚强。老虎凳、电击,想想就好可怕,我不能切身体会到奶奶的辛酸,但是我想尽全力将文章写好,就是给奶奶最好的礼物吧。(雪)

20111125 11:28中国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身在家内,家在国之内,国在天下之内,天下又在宇宙之内。天下即相当于在无限的宇宙内有一点有限人生。过去现在都是以整体作记录,而口述史则当分析群体,深入个人,解五伦,以小我,见大群。今天要端正态度,出发!(陆)

20111125 16:19三访金奶奶,又有新收获。在程老师的耐心引导下,金奶奶细致描述了当时在纺织厂工作时的场景,提供了很多细节。真想以后每周都听奶奶聊聊过去的事情。也谢谢金奶奶热情的招待,临走时屋内还飘散着菊花茶的清香。此外,在采访时应适当引导,更注意细节。对于这点,今日感触尤深。(赵)

20111126 17:09昨天和琪琪去金奶奶家,小小的房间,但很温馨。金很健谈,总是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说,从一个话题跳到下一个话题。碰到这样的对象,一定要适时插话,不断地把她拉回去,一再问她细节。比如她只说在某厂只做了几个晚上,后来又到下一个厂了。我就不断问她,那个小厂有多大,怎么混进去的,旁边有些什么人。(程)

评论: 20111127 00:09发现自己在采访的时候很容易忽视细节,下次要改正!(立)

20111127 13:24郑奶奶的采访已告一段落,共进行了三次,最后一次时间略显短了点。第一次做这样的工作,采访的能力还是有所欠缺的。就像这次采访回来,听着录音,后悔着怎么当时这个点没有深究下去呢?如何提问题,如何引导,都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慢慢摸索,程老师在这方面也给我很多的提示。相信会有进步。(谢)

20111127 13:28这个星期五采访了自己的外婆。其实以前也曾听外婆陆陆续续地谈过些往事,但这次很不一样,坐下来认真地听认真地感受,才发现这些过往的生活真的还是挺宝贵的。外婆很健谈,下午谈了两个多小时,晚上更一发不可收拾,还激动得睡不着了。呵呵。(谢)

20111127 13:32对郑奶奶和外婆的采访,我感受到,其实老年人很想有个可以听她诉说过往的对象。可是现在第二代、第三代整日为自己的生活忙碌。渐渐地,她们也就将这些宝贵的历史埋在心里了。所以每次采访,老人基本上第一句总是说没什么可说的。但只要我们开始认真聆听了,会发现其实她们很愿意诉说那段过去。(谢)

评论: 20111127 21:25我也曾错失了很多。如龙应台所说,当老人想向我们说时我们不想听,等到我们想听了,老人已化作行道树。她指的是她母亲老年痴呆,已形同植物了。历史每天都在我们身边,现在倾听还不晚。 (程)

20111127 22:59刚刚看到老师给我修改的第一部分,真的很惭愧。本来枯燥的叙述在老师的改动下立刻就有了活力,尤其是关于奶奶父亲的描写,让我立刻想象出那个形象。向奶奶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我和老师已经去了五次了,每次收获都很大。希望我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好好修改,这样才不会浪费像向奶奶这么有故事的素材。加油!(雪)

20111129 16:23今天六访向老师,感慨颇深。她讲起解放前夕一位老同事,奉命到某地潜伏,最后死在50年代。他抛家弃子,孤身前往,走时对向老师的男朋友说,她是个好姑娘,你们俩应该结合。一向不善用文学语言的向老师,这时也动了感情,说“那天一夜风雨”。总以为《潜伏》那样的结尾肯定是剧作家造出来的。(程)

20111130 20:15七访向老师,谈起“文革”似说起别人的事,语气十分平淡。说起一个看管她的红卫兵后来还成为她的部下,向居然没有影响她的升迁。老人经历这么坎坷,仍能如此长寿健康,看来心态是最重要的。四年级的婷婷说她奶奶的访谈不能做下去,因为连过去的亲人也不认识了。看来高龄老人的访谈的确艰难。(程)

2011121 18:23今天三访杨奶奶,主要谈她在外国人家做工的故事。她和许多白俄人成为朋友,给她起了俄式名字,每年要送给她家礼物。大家虽不在一个桌子吃饭,但女工和主人吃同样的东西,并不吃剩余食物。孩子的母亲常带着她去人家作客,去看《天鹅湖》。解放初送走那家人,孩子抱着她痛哭。她的结论是外国人比中国人讲感情。(程)

2011123 19:53今天去上图了,本打算去找一些有关王鼎成爷爷的文章,检索后看到好多笔名为应卫民的文章,已证明这是王爷爷的笔名。可是提交后上图的工作人员说没有,之后又提交了两次,工作人员说这几年的报纸破损严重无法查阅,而网上的搜索有些滞后。还是没有进展啊!有点失望。(雪)

2011124 10:21又找到两个新的采访的对象,一个是向奶奶介绍,原为申新九厂的女工,坐过牢;另一个也是纱厂的,童工出身。考虑到同学们都临近考试,准备放一放,待寒假再说。下周约访一位离休干部,不知是否有官架子,有些忐忑。这周就不出去,整理一下旧稿,把第一期工作的成果作个了结。(程)

2011124 16:00梁遇春先生《天真和经验》一文中写道:“老年人所以会和蔼可亲,是因为他们受过了经验的洗礼。必定要对于人世上万物万事全看淡了,然后对于一两件东西的留恋才会倍见真挚动人。”不由想起余奶奶,在奶奶身上我看到了超然物外的天真与可爱。(李)

评论: 2011126 14:55是的,采访过的老人都是高寿的,虽然性格不一,但心态的平和却是一致的,也许这才是她们历经苦难仍能笑对人生的根本原因。 (程)

2011128 18:21今天去采访X,原妇联主席,局级干部。事前想到了所有的困难,包括是否有官架子,是否充满戒心难以深入,等等,但出乎意料地顺利,老人亲和,健谈。她家的窗子正对着淮海路,楼下就是商店,房子始建于1929年,厚重的木门古色古香,完全是张爱玲笔下的氛围,在这样的房子里谈往事,那种感觉难以言说。

评论: 2011128 19:08你好,关注你们微博有一段时间了,也打算做一个口述史项目,但是什么都不懂,只看过三两本书,口述史特别要注意的是一些什么问题呢?还有个冒昧请求: 可以发我一份你们记录的口述史给我看看不? (微博网友梁CreateCan)

2011129 20:29谢谢关注。不知您要做怎样的口述史,一般都有个主题,划定人群的,根据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做法。我们记录的口述史尚未发表,还不能把电子稿公开,抱歉!但你可在期刊网上看已发表的口述史,上海的《史林》每年有一期专刊,可下载的。(程)

20111210 22:07有三篇文稿定稿,并收到口述者的委托书,配上图,立刻增色不少,各位辛苦了。今天找到一张民国早期的老照片,川川已看到,吊吊你们的胃口吧。精彩的还在后面呢。考完试,我把精彩的片段放给大家看,先睹为快哦。(程)

20111217 14:41昨天再访X老师,约了几次才成功。但这次效果似不如上次,可能本人这次精神不好,于是连带讲述者也不那么有劲了。(程)

20111220 18:47四访杨阿姨,她的讲述总能带来新的出乎意料。通过她的讲述,我才知道原来外国人直到60年代初还待在上海,一次次政治运动搞下来,他们居然照样跳舞上酒吧,难怪郑念说1966年“文革”初起时,北京已经打打杀杀,而上海的绅士小姐还沉浸在小资生活中。这是怎样一个城市呀,似乎总与共和国格格不入。(程)

201216 16:29今天的交流学习会虽然有点匆忙,但对上海的纺织历史有了大致的了解。9号去采访江阿婆,希望一切顺利! (李)

2012114 16:55收到小立和川川的初稿,都写得不错,看来大家成长得很快。但我的采访对象说过年前没空,甚至说是否能不做,看来有点悬。既然有点空,就陪小陆子去采访他阿太。老太太果然健谈,我说一句话,她可以不停地说十分钟,但往往偏离主题,我不得不一再把她拉回来,但又不能打断她的话。难怪小陆子有点怵头。(程)

评论: 2012212 21:27我感觉中国式家庭奶奶掌权或许是个命题……(陆)

20122 12 21:27在一条条看之前的微博,挺有意思的,我的奶奶也是这样,所以采访她我也直犯怵。(赵)

2012212 21:36可能这个和江浙沪地区的风气相关吧,其他地区的女性地位或许没上海高的,不过总体来说女性的强势是在加强。(陆)

201222 17:19约了奶奶三次,今天总算抽出空来愿意和我聊聊。一打开话匣子就收不住了,谈了两个小时还只是刚刚提到解放前的工作。整理初稿,准备下次采访。感觉奶奶真的好牛,大二就退学去外资公司工作了,好牛!(赵)

评论: 201226 10:47有条件的话,多采访几次,会成为最成功的案例。采访总是越来越深入的,只去一两次,刚刚建立信任感,就很难深入。很羡慕你。 (程)

201224 15:46陪大敏采访陈阿姨,这是我们目前找到的唯一在日资厂做过的。我先在网上看看对日本纱厂的控诉,还印了出来,因为大敏说老太很多都想不起来,包括工厂的名字,所以还找了许多日本纱厂的名字,准备一个个提示。然而,准备的材料几乎没用上,老太不仅记得工厂的名字,而且讲得非常详细,当然和主流所讲的日本厂大不一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