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邱县耕地资源评价与利用
8101100000003

第3章 自然与农业生产概况(2)

由于地形条件的改变,影响着土壤排水、积水状况及水、气、热的再分配,进而影响着土壤的发育。在相对地形部位较高,成土年龄较长的老沙河故道冲积扇,地下水较深,土壤降雨和灌溉淋溶,黏粒下移,心土黏化作用明显,常见假菌丝体,在地下水升降频繁,干湿交替下,心土以下有氧化还原反应,底土常见锈纹锈斑,发育成为潮褐土区。土壤发育年龄较短,地下水位较浅的中西部,地下水直接参与成土过程,心土以下有锈纹锈斑,发育成潮土区。蒸发量大大超过降水量,是土壤盐渍化的气候条件,在潮土区的二坡地下缘和洼地边周,盐分随地下水上升聚于地表,形成盐化潮土区。但由于近几年长期干旱,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加上人工改造,盐化潮土已向脱盐化方向转化。

四、土地资源概况

邱县地处黄河中下游的黄河冲积平原,土地资源丰富,农业条件优越。农业用地面积57.24万亩,以壤质潮土为主。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质地适中,土体结构良好,适合多种作物生长。

全县土地总面积68.27万亩,农业用地占的比例最大,面积为57.24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83.84%,非农业用地11.03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6.16%。在全部耕地中水浇地41.4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2.47%;园地面积1.6775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2.9%;林地面积较小,全县仅2.799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9%;全县土地面积最大的乡是新马头镇,有土地14.99万亩,最小的是陈村乡,有土地1.2975万亩。全县总人口22.8563万,平均510人/km2,其中农业人口21.3087万人,人均耕地2.686亩。

五、土壤类型及分布

邱县土壤可分潮土、褐土、盐土3个土类,潮土、褐土性土、褐土化潮土、盐化潮土、内陆盐土5个亚类,壤质褐土化潮土、壤质潮土、黏质潮土、沙质褐土性土、壤质硫—氯盐化潮土、壤质氯—硫盐化潮土、壤质硫—氯内陆盐土和壤质氯—硫内陆盐土8个土属及沙质褐土性土、沙壤质褐土化潮土、沙壤质体中壤褐土化潮土、沙壤质底中壤褐土化潮土、沙壤质腰黏褐土化潮土、沙壤质夹黏褐土化潮土、沙壤质底黏褐土化潮土、轻壤质褐土化潮土、轻壤质底黏褐土化潮土、沙壤质潮土、沙壤质腰黏潮土、沙壤质底黏潮土、轻壤质潮土、轻壤质腰黏潮土、轻壤质体黏潮土、轻壤质底黏潮土、中壤质潮土、中壤质底沙质潮土、黏质潮土、黏质底沙潮土、黏壤质底壤潮土、轻盐化沙壤质硫—氯盐化潮土、轻盐化沙壤质腰黏硫—氯盐化潮土、轻盐化沙壤质底黏硫—氯盐化潮土、轻盐化轻壤质硫—氯潮土、轻盐化轻壤质硫—氯盐化潮土、轻盐化中壤质硫—氯盐化潮土、轻盐化中壤质地沙硫—氯盐化潮土、中盐化轻壤质硫—氯盐化潮土、中盐化轻壤质底黏硫—氯盐化潮土、中盐化中壤质硫—氯盐化潮土、重盐化轻壤质硫—氯盐化潮土、重盐化轻壤质底黏硫—氯盐化潮土、轻盐化沙壤质氯—硫盐化潮土、轻盐化沙壤质底黏氯—硫盐化潮土、轻盐化轻壤质氯—硫盐化潮土、轻盐化轻壤质夹黏氯—硫盐化潮土、轻盐化中壤质氯—硫盐化潮土、重盐化轻壤质氯—硫盐化潮土、轻壤质硫—氯草甸盐土、中壤质硫—氯草甸盐土、轻壤质氯—硫草甸盐土、轻壤质底黏氯—硫草甸盐土43个土种。

1.沙质褐土性土(褐土类):包括沙质褐土性土1个土种。土壤面积45064亩,占土壤总面积的7.33%。主要分布在老沙河故道,邱县地形较高部位。该土壤类型的主要特点是:表土结构松散,通透性好,内外排水畅通,保水保肥性极差,孔隙中常充满空气,水分不足,熟化程度极低,农业利用困难。经过20多年的种植改良,情况有了很大改善,目前以种植棉花和果树为主。

2.壤质褐土化潮土(潮土亚类):包括沙壤质褐土化潮土、沙壤质体壤褐土化潮土、沙壤质底壤褐土化潮土、沙壤质夹黏褐土化潮土、沙壤质腰黏褐土化潮土、沙壤质底黏褐土化潮土、轻壤质褐土化潮土、轻壤质底沙质褐土化潮土、轻壤质底沙壤褐土化潮土、轻壤质底黏褐土化潮土8个土种。土壤面积75477.61亩,占土壤总面积的12.28%。主要分布在沙河故道和河间低平洼地过度阶段的缓冈部位,大体呈一带状。该土壤类型的主要特点是分布在冲积平原较高部位,地下水较深,内外排水较好,土色棕褐,心土有黏化现象,出现褐土化过程。

3.壤质潮土:包括沙壤质潮土、沙壤质腰黏潮土、沙壤质底黏潮土、轻壤质潮土、轻壤质腰黏潮土、轻壤质体黏潮土、轻壤质底黏潮土、中壤质潮土、中壤质底沙质潮土9个土种。土壤面积392213.15亩,占土壤总面积的63.84%。分布范围广,是本县主要的土壤类型,在全县各乡镇均有分布。该土壤类型的主要特点是通体具有石灰反应,土体较湿润,在心土层或底土层,沿根孔常见锈纹锈斑、结构面上有胶膜,有明显潜育化现象。

4、黏质潮土:包括黏质潮土、黏质底沙潮土、黏壤质底壤潮土3个土种,在邱县分布面积不大,主要分布在河旁洼地部位,面积22729.33亩。占总土壤面积的3.7%。该土壤类型的主要特点是通体黏质,个别剖面底土中有轻壤,并且都有紧实的犁底层,通透性差,保水能力强,易积水,保肥能力强,肥劲长,难于耕作,宜耕期短。

5.盐化潮土:包括壤质硫—氯盐化潮土和壤质氯—硫盐化潮土等18个土种,面积69256.24亩,占总土壤面积的11.35%。经20多年的改良和各种农业技术措施的实施以及地下水位的下降,目前已经改良成了粮棉丰产田。

6.内陆盐土:包括壤质氯—硫内陆盐土和壤质硫—氯内陆盐土等4个土种,面积9541.86亩,占总土壤面积的1.5%。目前该类土壤也经过改良和地下水的下降,成为种植棉花的良田。

§§§第二节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一、农业总产值

(一)国民经济总产值

2009年,邱县国民生产总值完成9.195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675亿元,第二产业完成3.4248亿元,第三产业完成3.2028亿元,人均GDP4023元。三产业之比34.6︰37.4︰28.0,全部财政收入8116万元,地方财政收入3623万元。

(二)农业经济

1.农林牧渔业产值:邱县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基础坚实,是传统的田园式农业县,盛产小麦、玉米、棉花。2009年,全县农林牧渔业产值达212996万元,农作物总播面积674900亩,粮食总产134798吨,棉花总产28175吨,油料总产2784吨,蔬菜总产211933吨;肉类总产18366吨,禽蛋总产50919吨,大牲畜存栏23700头,猪存栏155300头,家禽存栏8746400只。

2.农业机械化程度:2009年,全县农机总动力400297千瓦,农用排灌总动力71426千瓦,大中型拖拉机342台,小型拖拉机6173台。

3.农业投入品:2009年,全县化肥使用量(折纯)21948吨,农药使用量587吨。

(三)农业从业人员

据2009年统计结果,全县总人口228563人,其中,农业人口213087人,占人口总数的93.229%,非农业人口15476人,占人口总数的6.77%,乡村从业人员101707人。

二、农村人均纯收入

近年来,邱县继续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工作的重要位置,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在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进一步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和农村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据统计部门反映,2009年邱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417元,人均住房面积25.57平方米,人均耕地面积2.686亩,百户拥有摩托车66辆,洗衣机95台,空调机15台,电冰箱36台,彩电118台,黑白电视机5台,固定电话73部,移动电话57部。

§§§第三节农业生产概况

一、农业发展历史

邱县农业源远流长,是古老农区之一,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谷子、大豆为主;其次为绿豆、地瓜、黍稷等杂粮作物;经济作物主要为棉花;油料作物主要为花生;蔬菜瓜果有大葱、辣椒、白菜、西红柿、茄子、萝卜、甜瓜、黄瓜、西瓜等。

小麦种植小麦历史悠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小麦良种的不断更新及生产条件和物质技术投入的增加,有力地促进了邱县小麦生产的发展和产量的提高。到目前为止,邱县小麦品种更新已经历了六次大的更新换代,第一次是解放后到1950年代初期,主要是从农家品种中选出一些优质、高产、耐锈病品种(主要是蚰字麦),替代低产品种。第二次品种更换是1955-1963年,主要是引进了耐肥、抗倒、抗锈病的碧玛1号,1960年代由于锈病的大流行,又引进了“碧玛4号”。第三次品种更新是1968-1976年,1968年主要是引进了北京8号、丰产3号等,到1970年代成为当家品种。此间还引进了“兰39”、“石家庄54”等品种。1975年引入“泰山1号”、“泰山4号”,由此形成了邱县小麦品种的第三次换代。第四次品种更换是1980年代,种植品种主要是冀麦15、冀麦23、冀麦24、7808等。第五次品种更换是在1990年代,由于小麦向高抗型、高产型发展,又引进了鲁麦15、冀麦26、5144等品种,成为当家品种。1996年又引进了“6021”、“972”、“71-3”等品种。目前,产高、抗病、优质小麦新品种不断涌现,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良种补贴项目的实施,邯6172、石家庄8号、石麦14、石麦15、石新733、衡观35、衡5229、邯00-7086、济麦22、邯麦12、邯麦11、冀5265等这些高产优质、综合抗性较强的小麦品种在邱县得到普遍推广,成为拉动邱县小麦产量不断增长的重要因素。

玉米种植面积仅次小麦面积。但由于生产条件等各种因素的限制,1950年代,邱县玉米单位产量一直很低。1960年代末,玉米杂交种子的出现,产量得到逐步提高,县内玉米品种更新情况可以分以下几个阶段:①1949-1960年,种植以小红玉米、白马牙、二马牙、金皇后等农家品种,此阶段生产力及生产条件比较落后,产量水平很低。②1961-1975年,此阶段以双交种、三交种为主。1960年代初引进了中杂44、新双1号、双跃3号、冀综1号等品种,淘汰了金皇后、马牙等品种。1970年代初,引进示范了一些单交种。③1976-1985年,以松散型玉米单交种为主。1970年代中期引进了郑单1号、郑单2号、丰单1号、京早7号。到1980年代先后引进了鲁玉3号、中单2号、掖单2号、邯杂1号、烟单14、丹玉13等代表性杂交品种。这一时期由于发挥了杂交种优势的作用,玉米单位面积产量创造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④1986年以后,随着掖单4号的引进,紧凑型玉米品种占据主要地位,先后引进了掖单12号、掖单13号、掖单19号、西玉3号、冀丰58等品种。⑤2000年至今,玉米种植的品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的老品种已在邱县农业生产中全部淘汰,郑单958、浚单20、农大108、蠡玉16、秀青73-1、浚单22、蠡玉13、中科11、蠡玉18等一些高产优质的玉米品种成为邱县的玉米当家品种,并随着良种补贴项目的实施在邱县实现了大面积推广种植。

谷子是邱县种植最早的作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农业上的主栽品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七八年内,谷子栽培面积较大,1950年代后期,认为谷子产量低,被比较高产的玉米、甘薯挤掉了较大的面积。此后面积一直不大,只是作为调剂人们生活水平的小杂粮,近两年张杂谷的推广,产量的创高,为谷子生产带来了新的机遇。

红薯(地瓜)种植始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只有200多年,由于甘薯产量高、用途广、繁殖及栽培简便,且适应性广、耐旱、耐瘠、抗风雹等灾害能力强。1958-1978年的20年间,邱县甘薯面积一直占有较大比例,为人们解决了粮食紧缺的问题。之后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及生活水平提高,目前红薯在邱县仅有零星种植。

大豆有黄豆、黑豆、青豆三种类型,到目前为止,黑豆、青豆已种植的很少,以种植黄豆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1970年代中期,种植的为牛毛黄、四角齐等农家品种,到1980年代引入冀豆1号、冀豆4号、鲁豆4号等品种,产量高,种植面积较大。1980年代中后期引进诱变30、邯81、冀豆7号等品种。近年来冀油4号、鲁资101、鲁资102成为种植的当家品种。

棉花是邱县的主要经济作物,大体经过八次品种更换。

第一次品种更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至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种植的品种有大白籽、紫花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引进了斯字棉28,基本上淘汰了原来栽培退化的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