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耕地资源合理配置
一、耕地数量与人口发展趋势分析预测
粮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主要的物质基础,而土壤是粮食生产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作物生长必须从土地中获取营养。所以说耕地是人类生产生活所必须的源泉。然而,由于城镇建设、修路挖渠、厂矿建设大量占用土地、加上耕地污染等,使适合农作物生长,可用于耕种的土地不断减少,如不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将直接危及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一)影响耕地变化的因素
1.资源禀赋。人均耕地资源多的国家,保护耕地资源的压力比较小,比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美国自1910-2000年的农用地(包括耕地和牧草地)规模一直保持在3.59亿英亩左右,耕地的变化是随世界粮食市场波动变化的。美国的耕地保护政策也是以保护优质农用地为核心,保护生态功能为主。
2.政治经济体制。不同政治体制下,政府对土地控制的力度不同,对耕地资源保护程度也有所不同。据统计,英国的千人的建设用地占用数量是德国的4倍。这一特点与两个国家的历史传统的有关,与德国的联邦体制设置,较多采用市场手段管理土地有关,而英国实行的是混合经济体制,政府在土地管理中占重要地位。
3.经济发展规模。经济发展规模可以用GDP和人均GDP来表示。研究表明,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相应的建设占用耕地也处于高峰时期。
4.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阶段一般可以用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三次产业的劳动力分布以及城镇化水平来判断。就产业结构而言,第一产业下降到10%左右,并且工业的比重高于服务业,是进入工业化中期的标志。城市化水平而言,在工业化的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城镇人口的比重分别为30%、60%和70%以上。统计表明,工业化中期阶段是建设占用耕地的高峰期。不同国家在工业化阶段都经历了这个里程。比如日本在1960、1970和1980年的耕地减少数量分别为5000hm2、53000hm2、13000hm2,而在1980年以后每年的减少量为15000hm2左右。表明工业化的完成与建设占用耕地的减少具有一致性。
(二)邱县耕地变化的总体趋势
1.耕地资源数量呈现波动性变化,1980年代开始大上乡镇企业,之后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和交通事业、城镇建设不断发展,耕地被占用,面积逐渐减少;由于人口与耕地反向发展以及城镇的发展,21世纪初期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持续下降的势头难以逆转。1983年耕地面积57.24万亩(第二次普查数),2009年末耕地面积58万亩(统计数),26年内减少7.24万亩。与此同时,邱县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也出现了重要的变化,人均直接粮食消费以1984年的246kg为转折点,由不断增加转向缓慢减少,到2001年人均直接粮食消费减少到185kg,而人均间接粮食消费在1980-2000年期间则由不到100kg增加到近200kg。这种变化标志着从传统食物结构向现代食物结构的转变。随着主要动物性食物消费的不断增加,间接粮食消费所占比重仍将继续提高,间接粮食消费替代直接粮食消费将成为今后粮食总需求增加的主要因素。
2.2005-2010年耕地减少较多。“十五”期间是工业化处于加速发展时期,在原来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建设占用耕地的数量呈增加的趋势。积极推进退耕还林的政策也导致了耕地的减少。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将使建设和灾毁减少耕地的数量有所弥补。退耕还林和农业结构调整同样会导致耕地数量的减少。
3.2010-2020年减少数量变小。2010-2020年期间是服务业主要拉动经济的时期,土地要素的投入相对减少。产业建设占用耕地数量减少,但城市化仍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建设仍然要占用一定的耕地。如果退耕还林的规划到2010年基本完成,而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数量也会由于市场的不断完善而趋于稳定。如果补充耕地得到鼓励,耕地减少的数量将趋于减少。
4.2020年以后耕地减少数量趋于平稳。2020年以后,工业化处于后期阶段,城市化当发展到70%以后将进入到逆城市化阶段,城市重建将得到重视,耕地作为绿色空间的功能将得到加强。建设占用减少耕地的数量将会趋于平稳。
(三)邱县人口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从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以来,邱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放在重要位置,紧紧围绕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三大主题,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为全县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邱县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21世纪前20年邱县人口发展趋势的预测结果:
1.在今后的人口发展中,全县总人口会有一定的增长,但增长水平将持续逐年下降。结合人口增长水平现状,到201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人口总量达到23万人;到2020年,实现人口的“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0‰以下,人口总量达到25万人。
2.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口比重逐年增大。根据全县人口和经济发展预测,到2020年,全县人口将达到25万人,人均占有耕地减少,因此在耕地建设上,必须进一步提高土地集约度、利用率,确保基本农田不受损失,保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保证粮食安全的耕地资源基础和满足工业化、城市化对土地需求的根本途径。同时,加大科技、物质投入,提高土地生产力水平,保证全县不断增加的人口及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在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前提条件下,合理、适度地转移耕地用途,最大限度地发挥耕地资源的效用。
二、耕地地力与粮食生产能力分析
(一)耕地地力现状
施用化学肥料是确保粮食增产的主要措施之一。化肥作为农作物生长发育的营养元素,是农业投入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农业生产投入品的50%左右,改革开放前,由于我国化肥工业基础薄弱和农民施用化肥习惯的影响,化肥施用总量与农作物生产需要形成较大差距,耕地亩均施肥水平较低。在化肥供需矛盾较大的情况下,农产品的产量与化肥施用量呈正相关关系,化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农产品产量的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近年来,随着我国化肥工业基础的增强和国外化肥进口数量的增加以及农民对化肥的依赖性增强,耕地化肥施用水平大幅度提高。
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对农产品产量的增长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受报酬递减律作用,单位数量的化肥对农作物产量的增长量越来越少,生产成本越来越高。同时随着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对耕地地力和生态环境造成一系列不良影响。
1.全县耕地地力不均。耕地土壤养分失衡在我国是普遍性问题。据国家土壤肥料科研单位田间定位试验与调查,全国99%以上农区化肥氮磷钾养分比例不合理,全国氮肥施用量已经是美国的3倍,是法国的1.5倍。据1984年土壤普查资料,当时全县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7.3g/kg,碱解氮含量平均32.6mg/kg,速效磷含量平均3.7mg/kg,速效钾含量平均132.5mg/kg。在当时的粮食产量水平下,土壤养分主要是缺磷而不缺钾。从2007-2009年全县测土情况看,土壤有机质变幅为2.95-24.39g/kg,大部分集中在3、4级两个水平,属于中等偏低水平。全氮含量变幅在0.5-1.058g/kg,大部分集中在3、4级二个水平,属于中等偏低水平。土壤有效磷含量属中上水平,变幅为11.37-50.41mg/kg,平均值21.78mg/kg,大部分集中在1、2、3级三个水平。邱县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中等,变幅为67.08-190.86mg/kg,平均值118.98mg/kg,大部分集中在3、4级二个水平。由此看来,邱县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施肥不合理,注重了磷肥的施用,忽视了有机肥和钾肥的合理施用,土壤养分比例失衡。用地和养地的矛盾依然存在,有机肥施用量偏低,不少田块只施化肥不施有机肥,造成土壤结构遭破坏、土壤板结、耕层变浅、保水保肥性能差。
2.化肥利用率低。一般尿素的利用率可达到40%,碳铵35%-40%,磷肥15%-20%,钾肥40%,复合肥50%左右。但在氮磷肥料超高量使用的情况下,氮肥利用率只有20%-30%左右,磷肥利用率不足10%。化肥施用上做不到因天因地因作物施用,利用率相差极大。如碳铵撒到田间不及时翻犁,经日晒雨淋,利用率要降低60%-80%。过量使用氮肥,超过作物产量的实际需要量部分,将通过分解挥发、土壤下渗、随雨径流等方式损失,不能被农作物吸收利用,使氮肥利用率进一步降低。
3.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1987-2004年,邱县粮食总产量虽说增长幅度较大,但化肥施用量却也增长了2.75倍,以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增产粮食的价值与增施化肥的价值相当,就是说从粮食纯利润的角度看,农民从粮食增产中得到的纯收入几乎被增施化肥的费用所替代。
(二)粮食生产能力
1.耕地保护情况。邱县现有耕地面积58万亩,农业人口21.3万人,人均耕地面积2.7亩,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98‰,在今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耕地资源紧张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一方面,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另一方面,为保证农产品的供给,又必须保留必需的农业用地。虽然中央一再强调保护基本农田的重要性,但地方政府在配置土地资源时总是尽可能地向城市产业部门倾斜,挤占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用地,农地保护制度执行的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邱县土地管理部门“四措”并举加强耕地保护,一是“土地用途”强管制。严格按土地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供地,严把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用审批关,确保耕地数量稳定。同时,对全县范围内的闲置低效利用土地进行了调查摸底,从挖掘存量上下功夫。二是“基本农田”重责任。在建立基本农田保护长效机制上下功夫,严格按照基本农田保护“五个不准”、基本农田保护动态巡查、档案资料保管、保护情况周查月报、违法案件查处、保护标志维护制度,确保全县耕地保有量稳定在58万亩,基本农田面积不低于45万亩。三是“开发复垦”保平衡。为保证建设项目占用耕地的补充之需,保障耕地面积不减少,该局一直把土地开发整理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建立耕地储备制度,按照“不破坏生态环境”要求,严把项目建设质量关,确保全县造地工程按计划完成。同时,加强废弃砖瓦窑用地复垦工作力度,按照“谁破坏、谁复耕”的原则,实行占用耕地单位必须先开发后建设,没有开发能力的,必须交足土地开垦金,方可办理手续,有效地保障了耕地补充数量,已连续5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四是“加强执法”作保障。严格落实动态巡查责任制和双措责任追究制度,划定区域、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强化督导,加大了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有效地保护了耕地。
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邱县现有机电井5656眼,有效灌溉面积41.47万亩,农用机械总动力399297千瓦,机耕地面积58万亩,机械播种面积51万亩,机械收获面积14.85万亩,生产条件尚可。但邱县现有耕地中约三分之二是中低产田,改造的难点在于没有建立有效的投入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农村土地所有者和经营者本应是投入主体,但因耗资巨大,农民没有投资能力,缺乏投资积极性;如果完全依靠财政投入来完成改造,不仅在理论上说不通(因为政府不是土地经营成果的受益者),而且财政也承担不起。所以说有一个思路:农田共用的基础设施(如道路、农田水利设施等)可由财政投资、农民投工来共同解决;土地整治(如土壤改良、地力培肥等)可由财政给予少量补贴、以土地经营者投入为主来解决。随着土地流转的逐步推进,应鼓励形成土地经营者投入为主、财政补贴为辅的中低产田改造投入机制。
3.技术进步。科技进步是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从现有农业科技推广制度看,推“良种”易,推“良法”难。“良种”是以经营方式推行的,卖种子能赚钱,推广者有积极性,“良法”是以服务方式推行的,推广者无利可图,因而推广速度慢。其他粮食品种如玉米、小麦等也存在先进技术推广障碍。因此,加快农业科技体制创新,建立起能有效激发科技推广人员积极性的农业科技推广制度是保证粮食增产的关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