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图解艾灸按摩拔罐刮痧
8099200000019

第19章 四法结合,祛病保健康(12)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刮痧】

选穴四缝、足三里、公孙。

方法(1)用垂直按揉法刮拭双手的四缝穴。

(2)用平面按揉法刮拭小腿前侧的足三里穴和足背上的公孙穴。

四缝穴第2、3、4、5掌面第1、2节横纹中点处即是。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公孙穴在足内侧缘,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健康贴士

家长可尝试对厌食小儿进行腹部按摩、少吃多餐、补充益生菌、喂食营养粥、食物补锌及中药调理等方法来防治小儿厌食。改变孩子厌食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家长耐心细致的关爱。如果孩子厌食严重,也可以考虑用药物治疗。治疗小儿厌食的中成药中,同仁堂的健儿消食口服液深受小儿患者及其家长的欢迎与认可。

小儿惊风

【病解】

小儿惊风又称小儿惊厥,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脑功能暂时紊乱、神经元异常放电的一种疾患。本病由多种原因引起,常见于小儿高热、流行性脑膜炎、脑发育不全等病。多发生于1~5岁小儿,四季均可发病,临床上有急性惊风和慢性惊风之分。

【艾灸】

1.急性惊风以突然意识丧失、眼球上翻、凝视或斜视、牙关紧闭、四肢强直痉挛、角弓反张、大小便失禁为主症。急性惊风来势急猛,发作前可有呕吐、发热、烦躁、易惊等先兆。

选穴天枢、足三里、神阙、太冲。

方法用艾条温和灸,每穴灸10~20分钟,每日灸1次,5次为1个疗程。

2.慢性惊风表现为手足抽搐无力、形神疲惫、嗜睡、面色苍白、四肢冷、呼吸弱等。

选穴肝俞、脾俞、胃俞、肾俞、命门、气海、关元。

方法用艾炷隔盐灸,用食盐填满脐窝,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2次。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太冲穴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肝俞穴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穴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俞穴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按摩】

太冲穴:以中指指尖揉小儿太冲穴1~2分钟,再换拇指掐按1分钟。同法也可施用十宣、合谷、水沟、印堂诸穴。

风池穴:将双手拇指指腹分别按于双侧风池穴,其余四指附于头部两侧,由轻至重按揉1分钟,再拿捏风池穴1分钟。

督脉:患儿取俯卧位,将双手从上而下推脊柱及脊柱两侧肌肉隆起处,以发热为准,再用食指按揉尾骨端50次,最后由上而下直推30次。

【拔罐】

选穴印堂、太阳、水沟、十宣、合谷、涌泉。

方法先对印堂、水沟、太阳、合谷、涌泉、十宣穴进行消毒,之后迅速用三棱针在各穴点刺2~3下,并挤出少量血,再用闪火法将罐吸拔于太阳、印堂、合谷穴,留罐5~10分钟,每日1~2次。

【刮痧】

选穴大椎、曲池、阳陵泉、足三里、太冲。

方法(1)用角刮法刮拭背部的大椎穴。

(2)用面刮法刮拭上肢部的曲池穴,再用面刮法或平面按揉法刮拭孩子下肢部的阳陵泉、足三里穴,用垂直按揉法刮拭足部的太冲穴。

健康贴士

小儿惊风抽搐时切勿强行牵拉,以防扭伤;患儿应侧卧,并用多层纱布包着竹片,放在上下齿之间,以免咬伤舌头;保持呼吸道畅通,口腔内的分泌物、痰涎随时吸出,防止窒息;注意患儿的体温、呼吸、出汗、面色等情况;保持室内安静、避免刺激,以利于休息与康复。

小儿腮腺炎

【病解】

腮腺炎亦称痄腮,是由腮腺炎病毒侵犯腮腺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源主要是早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通过唾沫飞沫传播。本病好发于儿童、青少年,常年均可发病,多见于春、冬两季。腮腺炎起病大多较急,初起患者有发热、寒意、头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疼痛等症状。

【艾灸】

选穴翳风、角孙、颊车、曲池、合谷、外关穴。

方法采用艾炷隔蒜灸法,每穴灸5~10壮,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或用艾条温和灸法,每穴灸5~10分钟,每日2次,5次为1个疗程。

【按摩】

选穴合谷、少商、内关、十宣。

方法用拇指指甲掐按少商、十宣各50~100次。点按合谷、内关各50~100次,力度适中。

【拔罐】

选穴①大椎、肺俞、肝俞、身柱、心俞、脾俞穴。②病灶压痛点、大椎、灵台穴。

方法(1)取①组穴,采用刺络罐法,先用三棱针点刺穴位,然后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在点刺的穴位上,留罐5~10分钟,每次1组穴,每日或隔日1次。

(2)取②组穴,先用适量仙人掌捣烂,薄敷于病灶压痛点上,并加以拔罐;对大椎、灵台穴采用刺络罐法,亦可取2~3个小抽气罐,灌入45~50℃温水约1/3瓶,吸拔于病灶处,留罐15分钟,每日1次。

大椎穴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身柱穴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肺俞穴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心俞穴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肝俞穴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穴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灵台穴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6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刮痧】

选穴角孙、翳风、颊车、手三里、三间、少商。

方法用平面按揉法轻按头部的角孙、翳风、颊车,上肢部的三间,以顺时针方向旋转30次;用点按法按压上肢部的少商;用单角刮法刮拭上肢部的手三里。

健康贴士

发病期间要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饮食宜清淡,以流食或软食为宜,避免酸性食物,用温盐水清洗口腔。由于此病易合并睾丸炎或卵巢炎,发病后应及时治疗,并可配合中西药物治疗。

小儿伤食

【病解】

小儿伤食也叫小儿积食。多因饮食不当损伤脾胃所致。从中医学观点来说,是由于脾胃虚弱致食物蓄积肠胃、无法消化,在胃肠堆积发酵而致发烧,以婴幼儿为最多。此病所致发烧症状为四肢掌心热,不像感冒的四肢冷,消食即烧退而痊愈。

【艾灸】

选穴足三里、神阙、中脘、气海、百会。

方法用艾条温和灸两侧的足三里穴,然后灸神阙、中脘、气海、百会及整个腹部,每个穴位灸15分钟,每天1~2次。

百会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中点处。

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上4寸。

神阙穴在腹中部,脐中央。

气海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1.5寸。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按摩】

足三里穴:用手指掐按和拇指平推足三里穴,可促进婴幼儿胃消化,使小儿伤食症状逐渐减轻或消除。

【拔罐】

选穴大椎、肺俞、膏肓穴、脾俞。

方法采用闪火罐法,取小罐轻轻吸拔患儿的大椎、肺俞、膏肓俞、脾俞,留罐各3~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色瘀血现象即可取罐。

大椎穴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肺俞穴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膏肓穴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脾俞穴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刮痧】

选穴中脘、天枢、脾俞、胃俞、三阴交。

方法采用面刮法由上而下分段刮拭腹部的中脘、天枢,背部的脾俞、胃俞,下肢部的三阴交。

健康贴士

家长要控制好孩子的饮食,不能让孩子看什么好吃抓起来就吃。由于孩子小,脾胃较虚弱,稍有饮食不周,就会从胃肠中表现出来,导致伤食。另外,孩子一旦患了伤食症,可暂时停止进食或少食1~2餐,1~2天内不吃脂肪类食物。婴儿可以喂脱脂奶、米汤、胡萝卜汤等;已断奶幼儿可以吃些粥、豆腐乳、肉松、蛋花粥、面条等。同时可服用一些助消化的药物。

小儿便秘

【病解】

小儿便秘是指小儿大便干燥、坚硬、量少或排便困难,多由于摄入食物及水量不足、喂养不当,或突然改变饮食习惯等因素所致。中医学认为,燥热内结、肠胃积热,或热病伤肠、肠道津枯,或乳食积滞、结积中焦,或气血不足、肠道失于濡润等,均可引起大便秘结,当以通腹泻热、润畅通便为治。

【艾灸】

选穴①神阙、气海、关元、足三里穴。②天枢、水道、上巨虚、曲池穴。

气海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神阙穴在腹中部,脐中央。天枢穴在腹中部,平脐中,距脐中2寸。

关元穴在腰部,当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水道穴在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2寸。

方法任选其中一组穴,采用艾条悬灸法,每穴灸5分钟;或用艾炷施灸,每穴灸3~5壮,隔日1次,6次为1个疗程。

【按摩】

气海、天枢等穴:患儿仰卧,按摩者将双手搓热,用大鱼际在小儿脐周附近以顺时针方向按揉2分钟,再换拇指指腹依次点按气海、关元、水分、天枢各1分钟,然后再轻轻按揉2分钟。

督脉:患儿仰卧,按摩者将拇指放在前面,然后用拇指和食指捏夹脊穴,并从上到下前移,也可以猛然轻轻地提起。

足三里穴:拇指、食指并拢,由上而下轻轻地捏拿小儿足三里2分钟,然后点按此穴1分钟。

水分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1寸。

天枢穴在腹中部,平脐中,距脐中2寸。

气海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督脉

【刮痧】

选穴关元、天枢、腹结、公孙、大肠俞、小肠俞、次髎。

方法(1)用面刮法由上而下刮拭背部的大肠俞、小肠俞、次髎穴。

(2)用面刮法由上而下刮拭腹部的天枢、腹结、关元穴。

(3)用平面按揉法刮拭足部公孙穴。

大肠俞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小肠俞在骶部,当骶正中脊旁1.5寸,平第1骶后孔。

次髎穴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2骶后孔处。

公孙穴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腹结穴在下腹部,大横下1.3寸,距前正中线4寸。

天枢穴在腹中部,平脐中,距脐中2寸。

健康贴士

注意小儿的饮食结构,改变偏食的坏习惯,要注意多用些青菜和果汁(如橙汁、雪梨汁或胡萝卜汁),少吃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补充膳食纤维,从而达到平衡肠内微环境的目的;多喝水,并给小儿养成定期排便的习惯,儿童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