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绿的歌:冰心晚作辑萃
8089000000076

第76章 海伦·斯诺的一首长诗

卓如同志为海峡文艺出版社编了三本《冰心著译选集》。其中的第三册,除了泰戈尔和纪伯伦等的作品之外,其他的都逸出我记忆之外了,难得卓如搜寻得如此完全!

今春得到梁文茜送来的他的父亲梁实秋的《雅舍忆旧》。在“忆冰心”一段中,我惊喜地看到我译的海伦·斯诺的一首《古老的北京》,故人旧事涌上心头,真是感慨无尽!

梁实秋的文中说:……1936年,日军侵略正急,华北处于危疑震撼之秋,当时我们国家的政策是在隐忍,节节退让,居住在北平的人无不义愤填膺。日本的军人恣肆,浪人横行,我们任人宰割,一个诗人能无动于衷?冰心也忍耐不住了,她译了一首《古老的北京》给我,发表在《自由评论》上。那虽是一首翻译作品,但是清楚地表现了她自己的情绪,我把译诗抄在下面:

古老的北京

Nym Wales著

冰心译

北京死了,死了,

无耻的,公然的,和那些

在那失去的战场上,受挫被掠之后的,温暖裸露的生物一同死去了,

死了……是应当有点反抗的声音的,

而这里只有微呻的惨默,

是应当有些生气和动作的,

而这里只有不抗斗的退败,四肢五脏都冷了。

这里应当有点生气……自然凡是伟大的帝都,不肯不出一丝抗斗的声音便投降了的?

这庞大崇高的城墙是不肯的,他有坚厚的铁门,有箭楼雉堞,二千年来,这城墙不断的回应着那凯旋者的欢呼。

这里应当有战胜者的绝叫,和那被征服者的叹息,

至少也应当有半夜的酸风,为那被忘却的鬼雄哭泣。

但是没有,这些都没有。

只在日本使馆里有揖让的佩刀铿锵的声响,

只有高高的脉搏般的飞机的声音,在白翼上和平的画着光明的红日……

在回应着,在回应这些的

只有那熟闻的乞丐的哀啼,

恬然的布贩的叫卖,

以及在北楼上妖狐的怪嗥。

放弃城钥的时候,连一点雄壮的仪式都没有;

城钥挂出在铁的城门之外……

没有剧意,没有感情,只有履行日课般的解嘲的分说。

多么像一出丑戏,这坚厚的中古的城墙,划带着胡虏的箭痕,

多么像一出丑戏,还有巨翼的黑影在上面覆盖着!

可是这还不够做那“永远不会演出”的那出戏的布景。

这里还没有大胆的要求以城中的珍宝来偿还那诡笑的奸谋,

在这交易场所的地板上也还没有金银相触的响亮的声音。

但有些地方听得见细语,在严闭的门后,在秘密的店里,

那些字眼,是预备将来历史家作为文章标题的字眼:

一定不要有变乱……倡乱的是土匪……枪毙那要打一仗的土匪……

产业是值钱的……银行会要倒闭……我们的生命,

我们的财产,我们的财产……

这是不容争执的,多么无谓

……让我们要和平与秩序吧”。

因此,为着眼前的羹饭,她卖出了她的灵魂,她那破烂的,不值钱的,卑污的商家地主的灵魂,

而且假如那买主没有看出,谁晓得这不是一个公平交易呢?

北京死了,死了

可怜的无望的死了。

呵,你要感到悲痛,看一座端严皇后似的大城,失去了她的光荣。

因为她被强污,说到她,你要带着愁苦如同诗人说到他心灵上城池的陷落。

但是北京并不是被人强污,

不过只像一个白痴妓女的强污,是被卖也得了报酬的。

而且北京,古老的北京,在她悠久的历史中从来没有不挣扎就屈服了的,

北京现在不是皇家的了,她那幽灵出没的宫殿,用空洞的眼睛瞪视着你,

在那曾是禁城的,皇宫琉璃瓦上的龙檐,

在那一行行黄瓦上的金龙,

看过去又顺懦又老实,

和那秋天的屋顶上,一行行平铺着晒干的,金黄的玉米上的毛毛虫一般。

北京死了,死了,

一场小说上封建的英雄的时代

都掩埋在无人翻读的古卷纸灰中了。

也没有骑士,旗帜飞扬的驰过通行,

为防卫帝座,为防卫他们妻子而应战。

这些侵略者既不要他们的妻房,也不伤害他们的子女。

他们只要一件温善而高贵的东西。

买卖的自由……河北的棉产……公开的市场……

悠长的,清平的,火车与驼运的道路,

为战时的运输,为巨量的鸦片贸易。

为那装箱的货物,不纳税的转运……

严厉的压迫大学里的青年,

不再有五四的激感,关于日本不再有凶恶的言词……

让我们做朋友,亲善的商人和买办。

何必说什么奴隶与主人?

古老的哈德门大街,从前总是尘土飞扬,黯淡的充满了灰蓝的衣衫,

但现在却是华粲的和服,许多鲜艳华粲的和服……

去年是没有的——从前只是黯淡的单调。

这些和服,看过去又新又鲜,夺目的,

如问枯叶堆里长出春花般的惊人。

今天我看见一个日本小孩,用他那光着的、不可抵御的日本脚趾头,

使劲的踢着一个庄严的山东警察:

他羞愧了——不是那小孩子,是那高大的警察——因为山东是出中国最勇敢战士的地方……

我就掉头他顾,一边想着,

想着多么奇怪,这雄伟谦和的中国人;这渺小鲁莽的日本人……

奇怪为什么这里木屐尖锐的步伐

会喧夺了那布鞋的轻柔的踢踏,

遮盖了那街上戈壁骆驼的软步……

在富士山影下东京是美丽的,

在微雾里,在岛屿中,

又素洁,又颤响,又是新建的。

但如把她移放在空漠的北京天空之下,

笼罩了尘土的西山旁边,

我想东京不会有那么美。

似乎模糊的觉到不必需有两个以上的东京,

而坚定的,情感上的重要,必需留下一个古老的北京,

一个死的,麻木的,匍匐的北京,无耻的、唯利是图的,讥嘲的,练达的,没有胆力也没有惧怕。

1936年2月24日夜译毕

实秋文中还附着我的短信:

实秋:

本诗见于《Asia》月刊,去年十二月号,作者之名是假名,请你注明。

此诗已由杨白萍君译过,在《北大周刊》(一月十三日出版)登出。他的也有错误。请你千万替我校对改正一下,感甚,祝 即安

冰心拜 二十四日夜

实秋文中又说:“这首诗本身并不见得怎样好,只是内中感情颇为真挚,是强烈的悲愤,作者到底是谁,我不知道。诗中是以外国人的身份而替我们生这么大的气,我们自己读之能不羞愧!我抄出这首诗的用意,是在说明冰心在译诗的时候必有十分辛酸的感受。”

这首诗的作者是埃德加·斯诺的前妻——海伦·斯诺。埃德加·斯诺在一九三五年来到燕京大学新闻系教学。那时文藻是法学院院长,我们曾设家宴为他们接风,由新闻系主任梁士纯先生和夫人游赞真夫妇作陪。相见之下,我觉得斯诺夫妇很年轻而才华横溢,海伦尤其活泼俏丽,灵气逼人!我曾到过他们在燕大南门外,成府的住宅,我记得海伦的书桌,是一张有四只桌腿的大金鱼缸(应该说是盆)她就在上面写作。这首《古老的北京》就是在那天,她给我的,用的笔名是Nym Wales,是斯诺给她起的,他说Nym是name(名字)的意思,Wales是因为海伦有大不列颠西南部威尔斯人的血统。

他们对于一九三五年的北京都极其厌恶,不久就先后到延安去了。这些事在一九七二年海伦重来中国时,送我的一本书《Inside Red China》(《红色中国内幕》,1979年在英国出版)中讲得很详细。这本书和斯诺写的《Red Star Over China》(《红星照耀下的中国》)都是最先对美国人民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最有名的书!

海伦送我的书中,还夹着一张她的“近照”。虽然不像年轻时那么风采照人,却在略胖些的脸上,充满着热情的微笑!

1987年5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