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小说:洞达人性的智慧
8085700000006

第6章 前程如黑漆,暗中摸不出

“你又怎么知道,你在地球的哪一点上将得到幸福,而在哪一点上会变得不幸?在这个问题上谁能说自己心中有数?”(索尔仁尼琴《癌病房》)

人生活于从过去经现在至未来的时间之流上,人能够知道自己的过去与现在,却无法知道自己的未来。“前程如黑漆,暗中摸不出。”(《古今小说》第十八卷《杨八老越国奇逢》)这引起了人们的焦虑,也诱发了人们的好奇。从焦虑与好奇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预言行为,以及对于预言的信仰。

中国人一向有关于命的信仰,认为人生的一切都由命来决定,任何反抗都是无济于事的。然而尽管命是不可泄漏的天机,但人们还是想要知道它的秘密。对于不可知的未来的焦虑与好奇,并不因为有了命的暗中主宰便减弱分毫。这就是人性,不甘屈服于命、不甘陷于无知的人性。

中国古代的小说家们,对于预言行为有着极为浓厚的兴趣,在他们的小说中,经常可以看见对于预言行为的描写,有时预言甚至还成了整个小说的主题。这其实毫不奇怪,因为小说家们也是人,他们对于未来,也像普通人一样感到焦虑与好奇。而且,小说家们对于预言的态度,也如普通人一样,充满矛盾,他们有时候相信预言,有时候又不相信预言。这也是一种很常见很普通的态度。不过小说家们超越普通人的地方,在于比起预言的效验与否来,他们常常更关心预言与人们生活的相互影响问题。

《三现身包龙图断冤》(《警世通言》第十三卷)是一篇充满奇异恐怖感的小说,在小说中预言起了奇特的作用。奉符县大孙押司偶然请一个卖卜先生算命,卖卜先生算出他“今年今月今日三更三点子时当死”,他和周围的人都把这当作是一个恶作剧式的玩笑。但是当天夜里三更三点时分,大孙押司果然跳进河里死了。后来人们才知道事情的真相,原来大孙押司的老婆一直与小孙押司通奸,那天大孙押司回家的时候,小孙押司正好躲在他的家里,听说算命的说大孙押司三更三点当死,于是就趁此机会害死了大孙押司,而自己却装作大孙押司往河边直跑,将一块大石头扔进河里,使人们误以为大孙押司投河而死。

预言在这篇小说里起了一种循环论证式的奇特作用:后来的谋杀,证实了先前的预言;但是如果没有先前的预言,便不会有后来的谋杀。预言一般应置身于其所预言的事件之外,但是在这里预言本身也充当了一个影响事件进程的角色。预言的这种循环论证式的奇特作用,使这篇小说产生了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效果。

在《费人龙避难逢豪恶》(《欢喜冤家》第十六回)里,预言也起了同样的作用。费人龙是因为听从了算命先生的劝告,才决定外出避难的,而结果却在避难途中,遭到了一场大难。预言在这里也起了类似的循环论证式的作用:费人龙后来的大难,证实了算命先生先前的预言;但是如果没有算命先生先前的预言,便也根本不会有费人龙后来的大难。预言本身在这里也充当了一个影响事件进程的角色,而不仅仅是置身于事件之外的东西。

无疑地,小说家们想要强调命的不可抗拒性,不管人们怎样试图躲避,它总要降临到人们的头上。《费人龙避难逢豪恶》中费人龙他们讨论往什么方向去避难的那一节对话,便给我们以一种无论怎么行动都无济于事的梦魇般的感觉:

艄子问:“还到那一方去?”费人龙道:“没主意。”姚彩云道:“往东去罢。”人龙道:“为何要往东?”彩云道:“难道往西方去不成?”人龙点头道:“快往东方。”

于是他们便在东去途中遭到了一场大难。

但是在另一方面,而且也是更为重要的方面,小说家们想要通过这些小说,反映他们对于预言的另一种特性的认识。小说家们认识到,预言的问题,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效验与否的问题,而且还是一个它一旦被作出,就必然会与人们的生活产生相互影响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不仅让预言最后获得实现,而且还让它成为一个影响事件进程的角色的原因。

对于未来的预言,其实笼罩着我们过去的记忆与现在的愿望的投影,因而可以说是一种从过去与现在伸向未来的探索的触角。在这个意义上,所有的预言都包含有某种正确性,从而也就有某种实现的可能性。预言之所以会受到人们的相信,又之所以能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便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但是也正因为预言仅仅是一种伸向未来的探索的触角,它的方向和范围都是极不确定的,所以预言在人们的生活中能起怎样的作用,就更视人们如何对待它而定了。预言之所以会“信则灵,不信则不灵”,便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

我们看到,正是由于预言的这种特性,所以预言与人们生活的相互影响问题,就成了一个极为复杂而有趣的问题。小说家们也往往正是因为这一点,而对预言行为深感着迷的。在如上所述的小说中,小说家们似乎想要提醒人们:预言往往总是有点道理的,因而它总是或多或少地能够影响人们的生活;但是预言的道理具体而言究竟何在,却又要由当事人的实际行为来加以决定,因而人们的生活也总是能够反过来影响预言。在这里,小说家们可以说洞察了预言行为的若干秘密。

《基督山伯爵》里的爱德蒙·唐泰斯对莫雷尔和瓦朗蒂娜说:“请你们永远别忘记,直至天主垂允为人类揭示未来图景的那一天来到之前,人类的全部智慧就包含在这五个字里面:等待和希望!”这一忠告其实正显示了相反的实情,那就是“直至天主垂允为人类揭示未来图景的那一天来到之前”,人对于自己对未来的无知状况总是不会甘心的。预言便是这种心理的一种产物,我们又怎么能说它一定就是愚蠢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