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小说:洞达人性的智慧
8085700000046

第46章 这段姻缘还落在他家手里

在《水浒传》里,潘金莲是在武松设计宴请四家邻居时被当众杀死的。武松告状不准,带着几个土兵来到家里。“那妇人已知告状不准,放下心,不怕他,大着胆看他怎的。”(第二十六回)根本没有引起警惕,结果丧了性命。在这里,潘金莲可以说是死于她自己的疏忽大意,以及对小叔子复仇狂性格的缺乏了解。在《金瓶梅》里,因为穿插了整个西门庆与众妻妾的故事,所以潘金莲的结局势必也要改写。不过其改写后的结局却意味深长,透露了小说家对于人性的某种认识。

武松听说西门庆已死,潘金莲出了西门家,仍住在王婆那里,早晚还要嫁人,便心生一计,来到王婆那儿,表示要娶潘金莲。换了任何一个稍有头脑的女人,都不会不怀疑武松是否别有用心,比如月娘听说此事后便暗中跌脚:“往后死在他小叔子手里罢了!那汉子杀人不斩眼,岂肯干休!”然而潘金莲的反应却出人意料:

那妇人便帘内听见武松言语,要娶他看管迎儿;又见武松在外,出落得长大,身材胖了,比昔时又会说话儿,旧心不改,心下暗道:“这段姻缘,还落在他家手里。”就等不得王婆叫,他自己出来,向武松道了万福,说道:“即是叔叔还要奴家去看管迎儿,招女婿成家,可知好哩。”(第八十七回)

结果就在她搬回武家的当晚,被武松杀死在武大郎的灵前。

对于《金瓶梅》对《水浒传》的这个改动,很多人认为不合情理,因为潘金莲不会这么傻,明知与武松有杀兄之仇,还会答应嫁给他。如夏志清就曾指出:“但我们不能对第三部分太认真;如果她同她早期的性格一致,她就该设法逃开而不会快活地踏进武松为她所设下的陷阱。”

可是我们看潘金莲的早期性格,无论是在《水浒传》抑是在《金瓶梅》中,都是那种为情欲所控制而丧失理智的性格。尤其是她当初对武松的态度,更能表现出她的这种性格。《金瓶梅》里写道,潘金莲初见武松,心里便寻思道:“一母所生的兄弟,又这般长大,人物壮健,奴若嫁得这个,胡乱也罢了……谁想这段姻缘却在这里。”(第一回)其后百般勾引武松不成,反碰了一鼻子灰,照说她应该有所觉悟才是,可是当武松出差之前来向哥嫂告别时,潘金莲马上便忘了过去的自讨没趣,重又心思活络起来:“那妇人余情不断,见武松把将酒食来,心中自思:‘莫不这厮思想我了?不然,却又回来?那厮一定强我不过。我且慢慢问他。’妇人便上楼去,重匀粉面,再挽云鬟,换了些颜色衣服穿了,来到门前迎接武松。”(第二回)在这些描写中我们所看到的,正是一个为情欲所控制的女人。

在情欲的控制下,她的理智已不甚管用,她的自尊也早已被忘却。她当初对武松的这种态度,使我们很容易相信她最后仍受武松之骗,死在武松手里的必然性。是情欲使她昏了头,使她先是对小叔子有了非份之想,又轻易地忘掉了曾遭峻拒的羞辱,最后又忘掉了切身的危险,终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完成了她那生于情欲而又死于情欲的一生。小说家在一首哀悼她的诗中,便略带调侃地表达了对她死因的看法:“谁知武二持刀杀,只道西门绑腿顽。”所以我们同意孙述宇的分析:“潘金莲也要死的,而且作者还依着《水浒》,让武松来杀她;但她之所以落入武松手里,一方面固然是命运的捉弄,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她的情欲最后还是胜过了她的机智。这样的结局比原来的深刻得太多了。”

对于《金瓶梅》对《水浒传》的这一改动,人们自可以见仁见智;但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这一改动反映了小说家对于人性的洞察,也就是对于人们的情欲容易胜过他们的理智这一点的洞察。我们知道,小说家对《水浒传》的另外一处重要改动,也正是让西门庆死在潘金莲的身上,而不是死在武松的刀下。这说明在小说家的心目中,对于人类的情欲的深度有着一种强烈的印象,同时也有着一种想要一测其深度的强烈的好奇。大概正是出于这一原因,小说家才让西门庆与潘金莲都死于自己的情欲吧?

人类的理智原本逃不开情感等等的束缚,这就是所谓的“人性的枷锁”。情欲的力量之强大,足以使受它控制的人们暂时忘却死亡的危险。也许正因为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在中国古代小说家们的心目中,情欲总是与死亡有着天然的联系。他们总是认为,当一个人耽于情欲的时候,他也就离开死亡不远了。情欲与死亡的联系是各种各样的,“奸近杀”是一种,“淘虚了身子”又是一种,像潘金莲那样忘了仇恨而与仇人结合则又是一种。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人们受情欲的控制而失去了理智,则大体上是一致无二的。显而易见,在关于潘金莲结局的上述改动中,正蕴含着小说家对于人性的这一看法。不论我们是否同意小说家的这种看法,我们已对他的表现方式产生了强烈的印象。

不过话又要说回来,潘金莲固然是让情欲战胜了理智,但她的想法却也并非全无道理。她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因为其对手是武松这样一个特定的人物。武松的复仇狂性格,使得潘金莲注定不能达到目的;但是假如换了一个男人,则也许结果会完全不同。

这使我们想起了《水浒传》里王英的情形。王英的妻子扈三娘,原是梁山泊的俘虏,被李逵杀了全家,宋江把她赏了王英。王英本是一个“色胆能拚不顾身”的好色之徒,更贪图扈三娘是“天然美貌海棠花”,这使他在成亲时根本没有想过,也许扈三娘会先拿他开刀,以报与梁山好汉的灭家之仇,而王英原本也早经证明不是她的对手。然而最终他却没有遇到任何危险,在与仇人结合的赌博中一掷获胜。

因此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怀疑,换了一个心性与武松稍稍不同的男人,潘金莲就一定不能顺遂所愿,用情欲之雨浇灭复仇之焰呢?这些都是题外的话,但我们只是想借此说明,类似潘金莲这种情欲战胜理智的情况,其实并不一定必然导致死亡的后果。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人生的多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