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小说:洞达人性的智慧
8085700000010

第10章 荣华难以久恃

巴顿将军功成名就,站在古战场遗址,想起了古罗马军队凯旋时的情景:罗马军队浩浩荡荡,罗马民众载歌载舞,而一个捧着金盔的奴隶,则不断地在将军耳边低声细语:“荣华难以久恃!”

“荣华难以久恃”的想法,似乎是世界各国文学中普遍存在的主题。在中国古代的小说中,这一主题曾以“梦幻”的形式,被作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比如像在《杨林》、《樱桃青衣》、《枕中记》、《南柯太守传》和《田舍翁时时经理 牧童儿夜夜尊荣》(《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等短篇小说中,“荣华难以久恃”都是基本主题之一。

我们常常做梦,夜里的梦与白日的梦。在梦里我们常常能够得到虚幻的满足,可醒来后却发觉不过是美梦一场。具有超越性眼光的人们,尤其是相信人生不仅限于此生的人们,便自然会由梦与醒的关系发生联想,认为我们的现世生活也许也不过是美梦一场,现世的一切富贵荣华,从一个更为宏观的角度来看,也许也都不过是梦中的幻影。上述这些小说,便都是这种联想的产物。

因此,上述这些小说的末尾,常常会附有小说家劝人出世的忠告;而几乎所有的读者,也都从这些小说里看出了出世的思想。然而,这些小说的意义仅仅限于这些吗?

其实说穿了,在“荣华难以久恃”的想法背后,恰恰蕴含了人们想要让荣华永远存在的愿望,也蕴含了这一愿望无法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悲哀。人生处于时间的不息洪流之中,无论什么都转瞬即逝,包括荣华也是这样,这使人们深感悲哀。“荣华难以久恃”的想法,便正是这种悲哀的表现之一。

否则,为什么人们总是汲汲于追求荣华的永恒性呢?“立德”、“立功”、“立言”,还有什么通往荣华的永恒性的道路没有被人们践履过呢?又有什么可以获得荣华的永恒性的手段没有被人们使用过呢?否则,人们又何必总是念念不忘“荣华难以久恃”这一想法呢?

而且,小说家老是用同一种声音劝人们出世,也使我们怀疑这些小说中隐藏着相反的意义。这也符合我们的日常体验:越是受到宣扬的,往往便越是人们所难以做到的。因此我们猜想,这些小说在其表面所反映的“荣华难以久恃”的出世思想之外,其实还反映了人们那即使是对于难以久恃的荣华也要不惜一切代价追求的真实态度。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也支持了我们的这一猜想。也就是说,与其表面宣扬的出世思想相反,这些故事实际上还揭示了人们不惜一切追求荣华的天性。

这种深层的意义,在古代的小说中可以说是隐而未显的,因而人们常常忽略了它的存在,但是若干比较敏感的现代小说家,却能够领会并加以阐发。在芥川龙之介的小说《黄粱梦》中,这种深层的意义受到了明确的揭示。当卢生从梦中醒来时,帮助卢生入梦的吕翁照例问他道:“那么,宠辱之道,穷达之运,你大略尝到滋味了。那好极了,所谓生,和你做的梦,没有几多差异。因此,你的人生的执着、热烈,也就该醒悟了吧?得失之理,生死之情,由此看来,原是无聊的。”然而卢生却不愿接受这种传统的出世的劝告,他的回答与过去的回答大不相同:

就是在梦里,也是想活的。像那个梦苏醒似的,这个梦苏醒的时候也会来吧。在那种时候来到之前,我仍希望像可以称得上真挚地生活那样活着。你不那么想吗?

芥川龙之介的卢生所说的话,乃是对所有这类小说的传统的一个反叛,我们不能不敬佩小说家的现代敏感性。但是,这些话里所包含的不同已往的观念,却又不能不说是原本就存在于过去这类小说的深处的。不过,也正因为出现了芥川龙之介的这篇小说,才使我们更清楚地意识到,过去的小说家们之所以着迷于这类故事,又之所以反复宣扬“荣华难以久恃”的出世思想,在他们的意识深处,原本也是存在着这种对于荣华和人生的肯定与热爱的。

当然,出世思想并不随着这一隐含的深层意义的凸现而消失,毋宁说,二者正好构成了人们面对难以久恃的荣华时的矛盾态度。这些小说的作者们所欲向人们揭示的,大概正是这种人生的进退维谷的困境吧?

此刻,我们想起了马尔克斯的话:“生活是艰难的和稍纵即逝的,然而其他的生活是没有的……我们不害怕这唯一真正的生活。”(《族长的没落》)如果套用他的话,则我们可以说:荣华是难以久恃的,然而其他的荣华是没有的,因而我们只能接受这唯一真正的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