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我坚信
8075500000018

第18章 力量(3)

第二天,我的好朋友兼O杂志主编盖尔·金恩接到了一个愤怒读者的电话,说要取消订阅,因为“奥普拉也太自以为是了,竟然告诉我们政府应该为那些人道歉”。

我相信,在每一场灾难背后,都有很多教训值得学习,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只要我们还在玩这种“我们和他们”的游戏,就无法作为一国的人民、一个国家、一个星球而不断进化。卡特里娜飓风给了我们机会来敞开胸怀、显出我们的同情心。

多年来,我总是听到很多人解释为什么上帝会允许这样或那样的事情发生。另一个教训:人们受苦不是因为上帝干了什么,而是因为我们做了什么,没做什么。

卡特里娜飓风之后的很多问题都是人为造成的,我们都看得见,有很多该受到指责的。但这风暴也让我们有机会看到,在绝望、恐惧、无助的时刻,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变成希望的彩虹,尽自己的努力,与其他人一起分享善意和天恩。因为我坚信,根本就没有什么他们——只有我们。

2009年1月的O杂志封面上我出现了两次:两个版本的我肩并肩地站着,一个之前,一个之后。在一张照片里,“之前”,我的体形不错,在“之后”的那张里我超重了。我有信心展示这些照片,因为我知道,我并不孤单。据估计,有66%的美国成年人要么就超重,要么就肥胖,几乎没人为此高兴。

那个封面激起了无数的情感和支持。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某个朋友发来的这样一封电邮——“我是这么看待你的体重的——它就是你的烟雾报警器,而我们都在燃烧着自己人生最好的部分。”

我以前从来没有这么想过,但那真是“啊哈”一刻啊。我的体重就是个警示标,闪着红灯提醒我,我又断了和自己真我的联系。

我现在能够坚信,自己的体重其实是心理上的问题而不是饮食习惯的问题。玛丽安·威廉森发这封电邮时真的对我触动很大——“你的体重其实是最好人生的邀请函。”

那么多年的节食都注定失败,我以为体重才是我的障碍,告诉自己我有体重“问题”——而并没有去反省自己失衡的存在,反省我用食物压抑着的一些事实。

我曾跟鲍勃·格林合写过一本《建立联系》的书,标题是他的主意。在写自己的那一部分时,我分享了觉得自己太肥胖而沮丧的一些日记(认识鲍勃的时候,我体重237磅),我还是会问他:“再提醒我一下,联系是什么来着?”

我的确从鲍勃那儿学到了,我的过量饮食根源并不在薯片上,我得深挖自己对食物的瘾,弄清楚到底是什么在吞噬着我。显然,那时的我挖得还不够深。

但现在我知道了,联系就是热爱、尊重和保护关于你自己的一切。鲍勃时常对我说:“你的体重最终其实与你觉得自己不配的想法息息相关。”那么多年以来,我一直都强烈地反对,说:“听着,鲍勃·格林,我才不是那种觉得自己不配得到所有一切的人呢。我的所有东西都是自己拼命努力得到的。”

但当我一步步地在下定决心要控制体重这条精神道路上前行时,我才终于看到,不配的感觉可以以很多种形式出现。

我从3岁起就是个成就过高的孩子。多年来,我一直都觉得需要表现出自己的确属于这里——需要证明自己的价值。我学习努力,总能得A,赢了演讲比赛,获得奖学金。直到三十几岁,我才意识到,出生就意味着你配得上活着。我没什么需要证明的。

对于我们这些过量饮食的人来说,多余的体重其实反映了没有解决的焦虑、沮丧和压抑,这一切最终都来自于我们还未战胜的恐惧。我们把恐惧淹没在食物中,而不是好好感受它,然后解决它。我们用冰箱里的东西压下这一切。

如果你能战胜恐惧,你就能展翅飞翔,这一点也是我坚信的。

让你的人生叫醒你,不管你的挑战是什么:饮食过量,过于沉迷于任何药品或活动,失去了一段恋情、金钱或地位……让这所有的一切都变成一扇敞开的门,通往你对自身最神圣的启示,一张到你最好人生的邀请函。

我爱极了看着夕阳在毛伊岛下沉,变幻着的天际,自然的转变可比我们这些地上生物的转变要容易得多。

一个人的进化是一生的挖掘过程——深挖才能发现你最深的问题所在,有时你可能觉得这就像是在挖乞力马扎罗山一样,不断地碰到岩石。

但我发现:你不去解决的岩石会变成小丘,然后是大山。我们的工作就是每天去清理这些岩石——在工作中、家庭中、人际关系中、经济状况中和健康中清理它们。

当然,忽略问题很容易,但只要我们哪怕是迈一小步去面对它们,这些脚步最终就会变成自我实现之旅中的大跨越。

实现自己作为人的潜质,这不仅仅只是个说法而已,这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我们能够实现的奇迹与人类的衡量标准毫不相干:那些什么流行什么不流行,谁很热辣谁不够热辣之类的标准。我说的可是真正的问题:你影响过谁的人生?你爱过谁,谁又爱过你?

我坚信,这才是真正重要的问题。对我而言,这才是唯一值得努力的目标:意识的转变让我知道,我比其他任何生命体都既不高贵也不低下,我就是我。

三年级时,我学会了那条黄金律令:己所欲,施于人。我爱死了这句话,把它们写在我所有的书本上,到哪儿书包里都带着它。

我很爱做好事,有一段时间,我甚至觉得自己会去当传教士。每个周日,我都会去教堂,坐在右边第二排,拿出笔记本,然后记下牧师说的每一个字。第二天去上学时,我就会在操场上背诵布道的内容。我把它称为周一早上的侍奉。其他8岁的孩子们看到我来了就会说:“那个布道者来啦。”那时候,逐步传教浸信会教堂正在为哥斯达黎加的贫困孩子们募捐,我便发起了一项筹款活动。我要比谁都筹得更多!我不仅捐出了自己的午餐钱,也说服了同班同学这么做。这全都是我遵循的“施于人”原则的一部分。

然后,五年级时,我碰上了麻烦。班上有个姑娘不喜欢我,于是我就在学校里到处说她的坏话。一个朋友指出,如果我相信施于人,还到处说这姑娘的坏话,很可能她也正在说我的坏话呢。“我才不在乎,”我回答,“因为反正我也不喜欢她。”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只要说了或做了什么自己知道不对的事情,就会努力说服自己我那么干是对的。那时,我还不明白的是,我们的所有行为,不论好坏,都会还到我们身上。但最终,我总算学会了:我们从这世界上得到的,就是我们给予这个世界的。力学第三定律讲得很清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相互的。这就是东方哲学家们称为“因果报应”的核心。在《紫色》这部电影中,西丽对先生解释道:“你想要对我做的一切,都已经报应到你身上了。”

你的行为会围绕着你,这就像是地球绕着太阳转一样确定。

所以,当人们说他们在寻觅幸福时,我会问:“你给了这个世界什么呢?”这就像是曾经到我节目上来的一位妻子,想要知道为什么她与丈夫的感情会破裂。她不停地说:“他曾经让我快乐极了,但现在再也不会让我快乐了。”她看不到的是,她自己才是因。幸福从来都不是什么你能从别人那儿得到的东西。你感受得到的幸福和你能给予的爱是成比例的。如果觉得人生缺乏什么东西,或者你没有得到本该得到的,记住,可没有什么黄砖路[47],你引导着自己的人生,而不是人生引导你。

花更多时间陪陪孩子,看看会发生什么,放下你对上司或同事的愤怒,看看他们会回报你什么。热爱你自己和他人,你会看到这份爱回馈你的。这一规则每次都灵验,不管你是不是意识到了它的存在。它会发生在小事中、大事里,还有最重大的那些事情中。

今天,我努力做好事,对自己遇见的每一个人都好。我确保自己的人生被用在善意上。因为我确信,我的想法、我说的话、我做的事——一切都会返回到我身上,这对你来说也一样。

[42]保罗·西蒙(Paul Simon),美国著名歌手。

[43]地下逃亡铁路线:许多南方黑人奴隶通过这条线路逃到北方获得自由。

[44]歌蒂·韩(Goldie Hawn),美国女影星。

[45]朱尔斯·费弗(Jules Feiffer),美国剧作家。

[46]索茹尔内·特鲁斯(Sojourner Truth),美国福音传教士和改革家,曾是位女黑奴。

[47]黄砖路:《绿野仙踪》里引领桃乐丝走进奇幻之境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