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全国各地相继举办公关人员从业资格鉴定的培训活动。一般把鉴定对象定位于专门从事组织机构、公众信息传播、关系协调与形象管理事务的咨询、策划、实施和服务的人员,以及有志于从事公关职业的大中专在校生。培训的主要课程包括公共关系基础知识、公共关系沟通协调、公共关系信息传播、公共关系调查与评估、公共关系危机管理和公关管理与咨询等。使用的教材则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指定的《公关员职业培训和鉴定教材》。
公关员从业资格鉴定考试的报名时间为每年3月和9月,申请者每年6月底和11月底可以参加全国统考,考试分为知识卷和技能卷,全部采用闭卷方式,考试合格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颁发证书。“公关员”资格证书,分为初、中、高3个等级,除“公关员”证书之外,还有“公关师”和“高级公关师”资格证书。所有正在从事本职业工作的专业人员或准备从事本职业工作的人员,只要符合各个级别所规定的条件,都可以参加考试。
初级公关员(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1)经本职业初级公关员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合格证书;(2)连续从事本职业或相关职业(新闻、广告、营销、管理、秘书)2年以上;(3)取得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认定的,中等以上职业学校公共关系或相关专业(新闻、广告、营销、管理、秘书)毕业证书。
中级公关员(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1)取得本职业初级公关员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或相关工作(新闻、广告、营销、管理、秘书)2年以上,经本职业中级公关员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合格证书;(2)取得本职业初级公关员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或相关工作(新闻、广告、营销、管理、秘书)3年以上;(3)具有公共关系专业或相关专业(新闻、广告、营销、管理、秘书)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并从事本职业工作1年以上。
高级公关员(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1)取得本职业中级公关员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或相关工作(新闻、广告、营销、管理、秘书)2年以上,经本职业高级公关员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合格证书;(2)取得本职业中级公关员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3)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并连续从事本职业或相关工作(新闻、广告、营销、管理、秘书)2年以上;(4)具有公共关系本科学历,并从事本职业工作1年以上。
公关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1)取得本职业高级公关员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4年以上,经本职业公关师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合格证书;(2)取得本职业高级公关员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3)具有公共关系本科学历并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或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并连续从事相关工作(新闻、广告、营销、管理)6年以上;(4)具有公共关系(方向)硕士以及MBA、MPA学位并从事本职业或相关工作(新闻、广告、营销、管理)1年以上。
高级公关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1)取得本职业公关师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经本职业高级公关师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合格证书;(2)取得本职业公关师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6年以上;(3)具有公共关系本科学历并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10年以上,或具有相关专业(新闻、广告、营销、管理)本科学历并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12年以上;(4)具有公共关系硕士(方向)及以上学历或MBA、MPA学位并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5)具有大学本科学历,职业表现突出者或担任本职业高级管理职务(总经理或总监以上职务),为职业发展和行业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资深专业人士,须由国家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公关专业委员会两名委员推荐。
各个级别的“公关员”和“公关师”的资格考试都分为理论知识(含职业道德)和技能操作考核两种。理论知识考试采用闭卷笔试方式,技能操作考核:公关员采用闭卷技能笔试方式;公关师、高级公关师采用现场实际操作方式。理论知识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均采用百分制,皆达60分以上者为合格。
余论公共关系的多学科方法
公共关系学作为研究社会组织与公众双向沟通的应用性学科,很自然地与以组织、公众和双向沟通为研究对象的各种学科发生了联系。这种多学科联系开阔了公共关系职业人员的学科视野,而且增多了他们公共关系实务运行的手段。对公共关系的多学科方法有一个总体把握,将有助于公关理论与公关实务的贯通。
公共关系学通过对公共关系实践的研究,建立起关于公共关系的理论,这些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公共关系的实践活动;同时,作为一个社会组织为取得与其特定公众的双向沟通和精诚合作而进行的遵循一定行为规范和准则的传播活动,公共关系必须遵循传播规律(即“信息交流、意义沟通、价值劝说”的规律)、管理规律(即“组织”管理的规律)和心理和社会心理规律(即“人”和“公众”的心理规律),接受传播学、管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心理等理论的指导。而传播学、管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本身的研究又会牵引出其他学科,这就形成了多种学科的交叉重叠、弥合互补之势。有了这种多学科视野和理论的导引,公共关系的运行和操作就有了方向和方法。
本文将扼要地阐述公共关系的多学科方法,以作公共关系阐述与实务操作的桥梁。鉴于本书对公共关系的定义,很自然地我们将从传播学、管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多种学科视角,来指导现代传播、组织的形象管理和公众的心理和行为变化这三个方面的实务运作。
一、公共关系与现代传播
我们首先来讨论公共关系与现代传播学的关系。传播学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形成于电子传播媒介飞速发展的40年代。传播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传播学范围广大,包括语言、文字等各种符号的信息意义、人或组织的传播行为及其模式、传播过程和渠道、传播效果和社会功能、传播中传者与受者的互相作用等等。狭义传播学常常指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内容有大众传播事业的发生、发展及其同社会的关系;大众传播的功能和方式;大众传播的内容和过程等等。公共关系是一种传播活动,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利用大众传播工具来展开活动的。因此,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传播学,它们都对公共关系实务发挥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
传播学以传播现象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公共关系学以公共关系现象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但由于公共关系本身又是一种传播现象,因此,传播学对传播现象及其规律的研究直接成为公共关系实务运行和操作的学科理论基础。传播学的研究表明,传播规律一般表现为这样三个方面。
首先,传播是一个完整的行为过程。1948年,美国着名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在其代表作《社会传播的构造和功能》中提出了“五个W传播模式”,即:
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的?产生什么效果?这五个W,是任何传播过程所必须具备,缺一不可的。这就是我们在第七章强调的,公共关系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总原则。
其次,传播的目的是使传者与受者双方的认识趋于一致。而双方的认识一致最终取决于双方的利益关系的一致。这就是说,传播要取得效果,必须建立在对传受双方的利益关系的分析基础上。
再者,传播的实质是明确传受双方的利益关系。传播可以使人们的利益摩擦尽可能地缩小,进而使人们在利益一致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取得信任、理解和合作。
传播学对传播规律的这些理论研究,无疑可以从根本上指导着公共关系的实务活动。因为根据传播规律,公共关系实务活动也必须具备五个W,必须分析主体与客体的双方利益关系,而其目的也在于使双方相互了解、精诚合作。
此外,传播学所运用的研究方法本身就是多学科的。传播学对传播现象研究包括如下一些学科方法。
首先是语言学的方法。语言学的方法着重分析语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语言符号与所指对象之间及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在这方面,莫里斯的“指号学最有代表性。这种方法为公共关系实务活动的言语传播提供了价值极大的参考。
第二是文化学的方法。这种方法从文化背景上研究和评估传播内容的结构、语言特点及其价值。在这里有着名的“沃夫-萨皮尔假设”于等。这就要求公共关系实务活动要针对公众的不同文化背景来进行有分别的有效传播。
第三是心理学的方法。该方法运用心理学中关于认知、态度、情感形成和行为效果的理论,来研究个人如何理解信息并将其整合成为一定的知识结构,人际交往和人群交往的特点及规律,交往对个性和群体的形成所起的作用,舆论对个人和群体的心理影响等等。美国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Lazarsfeld,PaulFelix,1901-1976)提出的有名的“两级传播说就是运用这种方法获得的成果。这要求公共关系实务活动应针对公众的心理活动来展开。
第四是社会学的方法。这种方法运用社会学的理论与调查研究的方法,考察传播过程,重点分析大众传播对个人、群体和社会的影响。这种方法本身也是公共关系学运用的方法,对公共关系实务活动无疑也有方法论的意义。
总之,由于传播学与公共关系学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十分相近的学科,又由于传播学研究的是一般传播活动,而公共关系是特殊的传播活动,因此,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公共关系实务活动具有根本的方法论的意义。
至于大众传播学则是一般传播学在大众传播现象上的深化(虽然其研究范围不如后者广泛),因此,它对公共关系实务活动的方法论作用就更为直接和明显。如大众传播学对大众传播媒介特点、作用和传播过程、规律的研究,对公共关系实务活动,如新闻发布会的召开、广告的制作等等,都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公共关系作为一种信息交流、意义沟通、价值劝说活动,是社会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互动过程。由于公众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密切程度的不同,公共关系实务活动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不同的公众就要采取深度不一的传播沟通活动。根据现代传播学的研究成果,传播活动是在不同层次上进行的。我们可粗略地将它分为三个层次,即知晓层次、态度层次和行为层次。
知晓层次的传播是公共关系中最低层次的传播,主要对象是潜在公众。这种传播主要是通过把社会组织自身的运行情况、状态和趋势等信息用各种传播媒介公之于众的办法来取得效果。在这一层次上,传播活动的目的主要是让公众了解社会组织,在公众心目中初步建立社会组织的良好形象。在这里,由于公众原来对社会组织不了解或不太了解,因而对有关社会组织的信息不完全感兴趣。根据传播观念,这一层次的传播效果的取得,主要取决于传播信息的强度、对比度、重复率和新鲜度等信息的结构性因素。
传播学通过对心理学中“注意”这一现象的研究,认识到信息的强度、对比度和新鲜度越强,重复率越高,就越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有经验的报刊编辑都知道,又粗又黑的通栏标题,加粗黑框的消息报道,都能增加信息的强度,也较易引起读者的注意。内行广告设计师在色彩的运用上不仅讲究刺激的强度,而且还格外重视反差的效果,这是懂得信息对比度对信息传播的重要性的表现。标新立异的奇装异服远比普通服装更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这说明信息的新鲜度与人们的注意力是成正比的。信息的重复也是引起注意的重要手段,所以广告宣传总是反反复复不厌其烦。由此可见,公共关系从业人员在信息的制作与传播上,要对信息进行强化处理,以增加信息刺激的强度、对比度和新鲜度,并增加传播的重复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