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公共关系学
8051900000053

第53章 公共关系实务操作之网络传播(4)

使用下拉块,就会看到一个回文区。输入你的登录名和密码以及你的文章,使用“提交正文档”命令提交就可以了。而有的网站的BBS回文区并不是紧跟在文章后面,而是在文章详细内容页面上有一个“加跟贴”或“回文”命令键。要回文,需要点击右上角该命令键,就会出现一个表格,填充有关内容后,再点击“送交”按钮即可。如果要查看自己刚才的发言,应该回到首页并刷新,发言标题等信息就会显示出来。

需要说明的是,一些知名论坛,如人民网“强国论坛”、“新浪网论坛”等,都必须注册,才有发言权。尽管新闻网站设立“交互式”论坛的目的是为了特定的主题,但讨论的进展却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因为,正像受众使用传统媒介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上网者使用“交互式”论坛的目的也是多种多样的,有人是为了参加讨论,有人是为表现自我,也有人是为了散散心,消磨时光。这也就造成了讨论局面的复杂化。可以说,用户在论坛中的表现也在较大程度上代表了他们在整个网络活动中的表现。

“交互式”讨论具有匿名性,在这种环境下,人的心理状态会更接近他的“本我”。这也是讨论出现“无序化”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网上论坛需要监管的根本原因。因此,设立论坛的另一个意义在于,可以研究人们的真实心理状态,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对人们产生的影响,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讨论来减压。另外,人的社会心理也会对讨论的进展起作用,例如“从众心理”等。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来加以分析,有助于网络管理人员更好地把握讨论的进程。

有人认为,既然“交互式”是为了给予受众更多的权利,网络管理人员在讨论过程中就不应该再出现。但实践表明,完全自发的读者论坛很可能会演变成一场混战。作为新闻网站的论坛,似乎目的性应更强。事实上,一般新闻网站的论坛都是设有主题的。为了使讨论向既定方向发展,编辑就不应完全袖手旁观。为此,大部分论坛都设有版主。版主一般由对BBS非常内行的编辑担当。

版主的职责大体有三项:一是设法聚拢人气,即吸引更多的网友参加到本论坛的讨论中来。具体做法包括将本网站上的精彩内容以帖子的方式在论坛发表,吸引网友阅读,以及到其他网站的论坛贴帖子,将本论坛正在讨论的话题“广而告之”等等。聚拢人气对于打赢“眼球争夺战”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

版主的第二项职责就是组织讨论。这要求新闻网站论坛的版主必须具有很强的新闻敏感性,只有选择那些新闻性强,人们普遍关注,而且又能引发讨论的话题才能吸引网友参加讨论。仍以《人民日报》

网络版的“强国论坛”为例,1999年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轰炸了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人民日报》网络版的编辑非常敏锐地抓住这一事件,于5月9日发起了“抗议论坛”,只有短短的24小时,该论坛的访问者就已达到50000人次。

这一事件以后,《人民日报》网络版扩大了讨论的选题,并将“抗议论坛”改为“强国论坛”。目前,“强国论坛”每天的浏览量在70000左右,是中国最热的网上论坛之一。

版主的另一项职责就是对论坛(BBS)的监管。几乎所有网站的论坛都有自己的规则,要求参与讨论的网友遵守。比如《人民日报》网上论坛有包括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不得发布诽谤、虚假、色情、暴力、迷信、破坏民族团结、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的言论等等管理条例。其他网站的BBS规则也都大同小异。但是,由于参与网上论坛是匿名的,加之人们利用网上论坛的目的也各不相同,同时也不能排除个别人别有用心的行为,因此对网上论坛的监管是必须的。为此,几乎所有网站的论坛都给予版主删除违反论坛规则或与所讨论话题无关的帖子的权限。

(二)网上论坛在公共关系中的运用

实践表明,BBS的一个突出优点是使用方便,同时,由于是传输纯文本信息,数据量小,传输速度较快。其缺点是参与者素质良莠不齐,信息量虽大,低劣信息多,有用信息不多,有也淹没其中。随着我国互联网用户的增加,BBS正在逐步成为有影响的社会舆论工具之一,普通百姓(当然不排除有影响的人物以普通百姓的面目出现)就一些不可能在主流媒体上谈论的敏感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和国际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交流各种信息。

在美国,网上论坛多以讨论组(Discussion Groups)形式出现。讨论组最初是通过一个叫“用户网”的电子邮件系统流行起来的。用户网新闻组包含有不同层次的类别名称,如rec(娱乐休闲),soc(社会时事),sci(科学研究),还有comp(计算机)。许多特别热门的新闻组却在“alt”名下。“alt”是“anarchists”(无政府主义者)、“lunatics”(精神错乱者)和“terrorists”(恐怖主义者)的首字母缩写。这是用户网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里,人们不用征得别人的同意就可以牵头组建一个新闻组。自上而下按层次组织的结构让人很快就能识别某一新闻组的讨论重点。

对于那些希望能跟其公众传播交流并对公众施加影响的公司,讨论组尤为重要,从长远来看,甚至比万维网信息浏览还要重要。因为讨论组实现了世界范围的对话,使用的是多对多的传播交流模式。在讨论组里,以前从未谋面的志同道合的人们现在可以从世界各地聚集起来,形成关注某一社会问题的团体。整个过程只要几天,甚至几个小时。在新闻讨论组里,人们相互支持,及时传播交流信息,绕过那些逐渐失去他们的信任的大众传媒。参与这样的讨论表明每个消费者的特殊性,每个顾客都是他们所属的那一群体的代言人。

因此,新闻讨论组是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的绝好地方。讨论组还可被视为一项长期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市场调研,你可以随时咨询参与者的意见,还能做到有的放矢,向讨论组的成员们提供相关信息以替公司树立良好的形象。

三、万维网(World Wide Web)信息浏览

(一)万维网信息浏览及其特点

如果说电子邮件仍然是人们使用最普遍的互联网工具的话,那么万维网信息浏览则起到了将互联网介绍给整个世界的作用。而且,它代表着目前公司机构用以管理它们内外公共关系的最便利的工具。

互联网的信息浏览功能是建立在万维网(World Wide Web,缩写www)技术基础之上的。万维网是利用客户/服务器模式进行信息存储、检索、加工和显示的一组标准。它采用易于浏览的图形用户界面,基于HTML(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超文本语言,实现存储与自身或远方计算机内的多媒体信息的动态链接。对用户来说,它提供了一种类似于Gopher、Archie和WAIS的信息检索工具。不同的是,其他信息检索方式都是建立在文本基础上的,而Web网页以多媒体的形式出现,而且使用超媒体的点击式链接方式。在任何一个Web文档中,一些文字和(或)图片会被突出显示,这意味着这些对象内嵌超链接,可以链接到同一文档的其他位置、同一台品牌机的其他文档或另一台计算机的文档。这就使用户可以很方便地在复杂文档甚至在互联网上移动。如果用户想进一步了解被突出的对象的信息,只要双击该对象,有关信息就会很快被呈现出来。因此用户不必为寻找信息而从一个地方跳到另一个地方,也不必按照一种静态的、事先编制好的线性次序去搜索信息,而可以轻松地在网上浏览、“冲浪”。在互联网从战争机器到科研教育到第四媒体的发展过程中,技术的力量和作用无疑是巨大的。20世纪90年代万维网技术和浏览器软件的发展,给互联网注入了活力,促使互联网走向商业应用。用户从网上得到的不再仅仅是文字,而是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图像等多媒体形式的内容,从而获取多种信息、娱乐、购物和电子服务,万维网成为目前互联网上相容性最高,且最具潜力的系统。

1994年,是互联网开始从以教育科研服务为主向商业性网络转变的一年。这一年诞生了一批提供搜索引擎和Web指南服务的公司,如Yahoo!、Infoseek等,同时大量用户认识到Web是进行商业活动的一种理想手段,纷纷在互联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网上信息的日益丰富,查询浏览手段的日益简便,进一步激发了用户上网热情。据估计,“导航者”浏览器推出的一年内,全世界互联网用户就猛增了一倍。

1995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取消对互联网商业应用的限制以后,互联网以更迅猛的速度向全球扩展。1995年7月,全世界联入互联网的主机为660万台,一年后增长近一倍,达到1280万台,独立域名也从12万个猛增到48.8万个。到1997年7月,互联网覆盖了七大洲,连接主机2605万台,独立域名数增长到130万个,网络用户超过7000万人。经过30年发展,互联网已经连接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但到2000年初,全世界上网人数仍然没有超过3亿。进入新千年后,互联网上网人数成倍增长。据最新统计,2007年全球上网人数已达11.52亿,其中亚太地区第一(4.76亿),北美地区位居第二(2.7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表的第二十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7年12月,我国网民数已达到2.1亿人,略低于美国的2.15亿,位于世界第二位于。

互联网基础资源增长迅猛,年增长率均超过38%,尤其是域名、网站和网页数量,年增长率均超过了60%。中国的IP地址数达到1.35亿个,年增长率为38%。目前每万人拥有的IP地址是1029个,每万个网民拥有的IP地址则是6442个。中国域名总数是1193万个,年增长率达到190.4%。增长的主要拉动因素来自CN域名,CN域名数量已达到900万个,比2006年同期增长了接近4倍。中国网站数量已有150万。这些网站中增长最快的是.CN下的网站数,目前的数量已经达到100.6万个,CN下网站首次超过百万,占到中国网站数的66.9%。中国网页总数已经有84.7亿个,年增长率达到89.4%,是2007年互联网基础资源中增长最快的一项,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数量日趋丰富。无疑地,中国已是一个互联网发展潜力最大的国家,并将傲然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互联网超级大国盂!

上面列举的这些数字,不能不让每一位从事公共关系研究和教学的专家、学者深思如何调整公关研究和教学的重心和方法,不能不让每一位公共关系行业的从业人员重新审视互联网在今后公关实务中的地位和凝重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