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公共关系学
8051900000039

第39章 公共关系实务操作之口语传播(2)

再如眼神,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的喜怒哀乐都能通过眼神表达出来,善于运用自己的眼神,会大大地有助于口语传播的顺利开展。总之,非言语因素运用得好,会取得“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理想效果,从而使口语传播获得最大的成功。

(四)口语传播的接收者环节

接收者扮演的是口语传播的受者角色,口语传播的成功与否,最后取决于接收者是否接受传播者所传播的信息,要想让受者最终接受自己传播的信息,口语传播者应该在受者这个环节上掌握如下几点。

1.要了解接收者。口语传播的接收者可以是单个人,也可以是几个人,还可以是一群人。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对不同的对象要采用不同的传播,所以无论是单个人也好,几个人也好,一群人也好,传播者都须事先对对象有所了解,包括了解对象的现状和背景,甚至嗜好等生活细节。一般说来,对单个人的了解比较方便,对一个群体的了解难度会高些。当然,口语交谈也可能在根本不可能事先了解对象的情况下开始的(如陌生人的突然来访),那么,传播者就应当在交谈开始后设法逐步了解对象,并在了解对象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交谈的内容,以适应对象的情况。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传播者本身要具有较广的知识面和对社会现象的良好把握,比如在新闻发布会上,当记者突然提问时,传播者应立即发现或根据自己事先掌握的知识把握该记者及其所代表媒体的社会倾向,以便能针对性地回答问题。

2.要尊重接收者。在口语传播中,无论接收者是什么人,无论他处于怎样的社会地位,在人格上都要平等对待,传播者必须尊重他。

尊重不仅要表现在礼貌用词上,如多用“请”、“对不起”、“谢谢”等词句,避免使用“你(们)应该”、“你(们)不应当”的口气,采用“您看如何?”、“这样做好吗?”等商量口气,等等;而且还表现在表情、服饰、动作,甚至时空上。待人要热情,服饰要整洁,动作要客气,时间上要准时,空间上不能离得太远。即使是在交谈前发生过矛盾或在交谈中产生了矛盾,也要做到自我克制,尽量尊重对方,不能因为“交易”不成,就丢失自己的仪态,不能既丢了“买卖”,又失了“仁义”。

3.要聆听接受者。在口语传播中,听话者往往也是说话者,说话者也常常是听话者,因此,注重聆听也是口语传播的重要一环。聆听在口语传播中至少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因此要防止轻易打断对方的谈话或漫不经心地插话,而要尽可能地激发对方的谈话热情,使之对谈话本身感兴趣。有人说,如对方本身对谈话有热情,口语传播就成功了一半。二是通过对方的谈话内容,进一步了解对方,以便调整自己的谈话内容,因此在谈话中,要认真注意对方谈话的每一句话,捕捉每一个有关信息。聆听是一门艺术,不仅包括注意对方谈话的语句,还包括注意对方在谈话时的表情、眼神等因素;不仅包括自己用语言表达的聆听态度,如直接说明自己对对方谈话感兴趣,而且也包括自己洗耳恭听的各种神态。

(五)口语传播的传播效果环节

这里所说传播效果是现场效果,即口语传播的现场即时气氛和传播者的现场控制效果。这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但一般认为现场效果与一般传播效果是一致的,即现场效果好,一般传播效果也好,反之亦然。因此,如何制造现场气氛和控制现场效果,也是口语传播技巧的一个组成部分。

1.注意谈话的知识性和启迪性。口语传播作为一种信息交流,要把握好信息量的大小,所谓信息量的大小,不仅指其面的广度,而且指其新鲜和深刻的程度。所以谈话内容应富有知识性,并须给对方有新鲜感和启迪性。

2.努力创造一种轻松、欢快的气氛。我们知道,就是要好朋友对话,也难免会引起紧张的状态,以致影响到对话的效果。所以要尽可能地让谈话始终处于一种轻松、欢快的气氛中,这样即使原来有紧张和戒备心理,也会在新的气氛中消弭。这就要注意适当运用富有幽默感的话语和风趣的表情等等。

3.要不断根据对方的反应进行即时反馈调整。当对方对谈话表现出兴趣时,一面可予以鼓励,一面可促使自己更为投入;在对方显露不耐烦时,应及时调整话题,或谈话的形式、时间和环境。

4.要选好谈话的场景。谈话要有一个较理想的场景,这样谈话就能比较顺利地进行。一般说,相对封闭的安静环境、空间较小的温馨场所适宜作较长时间的深谈。口语传播是一种技巧,当这种技巧被运用到公共关系的活动中时,就成了公共关系实务人员必须用心感悟的一门学问。

第二节口语传播在公共关系活动中的运用

在公共关系实务活动中,口语传播是运用得最为广泛的形式之一,可以说,口语传播是公共关系实务的一项基本的操作技术,因此,它不仅是专业的公共关系人员所必须掌握的,而且是组织的每个领导者或每一个组织代表人员所必须掌握的。它甚至应当化为一种公共关系意识,渗透到每一个组织成员头脑之中。口语传播在日常接待、新闻发布、沟通性会议、公务谈判和游说策动等领域中是公共关系工作的主要手段;相应地,口语传播技巧也是这几个领域中的公共关系实务的主要操作技术。

一、日常接待

日常接待一般有被动与主动两种情况,相应地,就有被动型和主动型两类日常接待。

(一)被动型日常接待

被动型的日常接待也可称诉询型的日常接待,这一般是指组织在事前无准备的情况下,对上门来联系各种事务的公众的接待。这类接待多围绕着诉求或询查事务来展开的,其最大特点是接待人员经常对所交谈的内容一时心中无数,暂时可能难以驾驭场面。因此,接待人员除了要在平时熟练地掌握交谈技巧和熟悉业务外,还必须尽快地了解将要所谈论的问题。一般说来,进行这类接待,接待人员(他们可能是公共关系专业人员,也可能是组织的一般职工或领导)要在公关意识的指导下注意如下几点。

1.要在符合礼貌原则的前提下,迅速问清和摸透上门访客的来意。这类接待具有被动性,要化被动为主动,关键就在于弄清楚访客的来意,然后才能有的放矢。但是,在询问访客的来意时,要讲究礼貌,不必第一句就劈头要求对方讲出来意,而可以通过寒暄客套等创造了应有的气氛后,再自然地进入话题。

2.要争取给公众以诚恳满意的答复。当所谈的问题明了后,接待人员应对来客的要求给以诚恳满意的答复。如一时不能给予明确答复的,要诚恳说明困难,并给予“容后再谈”的机会。总之,要尽量让对方获得较为满意的信息,避免给人“白跑一趟”的那种失落和懊丧。

3.要关心对方的去从。当接待结束后,接待人员应对对方的下一步去从适当地表示关切。从我国目前的日常接待工作来看,这一点是最易为大家所疏忽的,但它却往往有其特殊作用。尤其是在对方对下一步去从犹豫不决时,你对此表示关切,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予以一定的帮助,常常能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彼此间距离也可以一下子缩小,感情也就容易建立了。

(二)主动型日常接待

主动型的日常接待亦可称邀请型的日常接待,它是指组织出于自身需要,对于主动邀请上门的公众访客的接待,如对应邀来组织参观者的接待。在这种类型的接待中,由于组织担当了组织者的角色,因此它必须把满足对方需要的与事务有关的一切义务承担下来。其中包括:第一,通过交谈进一步了解对方的各种实际需要;第二,接待人员把自身组织的情况和个人背景向客人作简洁的口头介绍,以便他们进一步了解组织和熟悉接待人员;第三,接待人员将能够达到的满足对方需要的程度和范围以及条件阐述清楚,以便让客人尽快作出选择;第四,对客人所有的疑问接待人员都有义务也必须解释清楚。

总之,口语传播在日常接待工作中,既要使组织与公众相互交流信息,也要使两者之间建立起一定的感情,以利于今后的联系。

二、新闻发布

新闻发布在这里特指组织由新闻发言人或相关人员用口语形式向新闻媒体报告或发布组织自身希望社会各界公众了解知晓的信息,它最常见的形式就是新闻发布会,又叫记者招待会。

新闻发布会是组织传播各类信息的最好形式之一。通过出席新闻发布会的各新闻媒体记者,有关信息将会经大众传播媒体迅速地扩散和放大到全社会。与任何公共关系专题活动一样,开好新闻发布会必须做好事先的准备工作和各种应变措施。从口语传播的要求来看,在新闻发布会的进行过程中有下列事宜是需要特别注意或事先策划的。

1.要注意会议接待人、主持人、发言人的角色搭配。接待人的作用主要是引人入场,因此其用语必须讲究礼貌,任何在记者面前的无礼用语和怠慢态度都不应发生,这里需要的是热情大方、彬彬有礼。

主持人的作用是调度和控制会场气氛,因此,他要善于辞令,语言要幽默,形式要活跃,以避免或消除过分紧张的气氛。而发言人是代表组织出面的,因此,态度要庄重,用词要准确、贴切、精当,必要时,也可夹杂幽默风趣的话语,但谨防弄巧成拙。

2.处理好应该回避的技术性问题。新闻发布会免不了会有记者提出一些组织者事先没有认真考虑过的问题,这类问题有的是一时回答不了的,有的是一时不便回答的,有的还涉及不可公开的机密。对于这类问题,可以采取软性回避的态度,但必须十分注意回避的方式。

回避不是强硬的拒绝回答,老资格的发言人在向记者解释这类问题时,往往通过口语变化,在不知不觉中就转换了话题。当然这不是说,要给提问者和听众一种似是而非的满足,该解释的问题还应当解释清楚,但在解释问题的过程中争取巧妙地转移主题,以免造成尴尬局面。

一般说来,记者也是通情达理的,当你已做了必要的解释并及时地调换话题后,他也就不便继续追问了。

3.始终保持镇静、温和、礼貌的姿态。在一般情况下,要保持镇静、温和、礼貌的姿态并不困难。如会议的议程完全符合组织者的预料,那么这种姿态就可以始终保持下去。但如果记者或与会者故意、突然地发难,主持人和发言人仍要保持这种姿态就有一定的难度。有良好公关意识的主持人或发言人,总是避免粗暴地打断记者的发言,也不会采取非言语动作暗示或阻止他们提问,他们仍将保持温良恭俭让的镇静态度听取记者的发言,并作出得体的、不卑不亢的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