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生命的礼物:最动人的故事
8049000000034

第34章

也许是情书。也许是报平安的家书、道歉信、支票、律师信、文件、单据、活命钱……太自私了!……如果自己的卡片寄出了,无辜地被人烧掉,不能到达对方手中,而自己却一无所知,天天期待回音,是否太冤枉了?

几乎成为受苦人了。他劝她:

“你要找信,为什么不到邮局去查问?或者黄志辉已经收到信呢?”

“不!”她脸色大变,歇斯底里,“不!我不会让他收到信!我憎恨邮差!”

然后转身,昏昏沉沉,漂泊前行,不知到何处去。在一家七十一便利店门前,消失了影踪。

他想:这种无心向学的学生,他的《会考天书》出版后,送给她也无用。只顾“天天”来找信……又喝得醉醺醺似的。

不对,施展远忽地疑惑:“天天”?究竟那封给黄志辉的信,是已寄出了?抑或未派送?在寄出与派送之间,究竟是多长的时间?一下子他好像掉进谜圈中……

祥叔是这区的邮差。他很敬业乐业,因为即使是数码时代,通讯工具日新月异,近年的信件多是账单、宣传单、公函……但,还是有人写信的。

又,虽然很多行业已经由机械操作,但,逐家逐户派信,给每个信箱“喂”进讯息的工作,还得经邮差人手。

施展远傻傻地在大闸门内,一排信箱前,等邮差。

他问:“四楼上手住客是不是黄志辉?”

“我……不清楚。”祥叔回避。

“三楼邓太太说你在这区派信二十几年,她叫我问你。”他缠住不放,“她说你最熟了,哪一家住哪些人,你怎会不清楚?”

又央求他:“祥叔,请告诉我,我求求你!”稍顿,“有一个女孩——”

“哦,是她。”

祥叔眼神有点变化。敦厚的邮差不擅长瞒骗。他记得谁同谁,他和她,上手下手,前因后果。

应该有二十年了吧,——但怎么同这个焦灼好奇的年轻人说呢?

二十年前,念中五的林秀菊,与同班的黄志辉因是街坊,相爱起来。那时社会风气还没今天开放,林秀菊当医生的爸爸见女儿偷偷摸摸沉迷恋爱,成绩一落千丈,不准二人交往。逼她转校又逼他俩分手。

“后来我才知道,她寄了一封绝交信给他。”

手持信,投进邮筒,但仍紧捏不放。取出来,又硬着心肠寄出去……

某一夜,黄志辉割腕放血自杀了。

这仍是一篇鬼魅之事,由于一封林秀菊的绝交信使得她的恋人自杀了,让她陷入了无边自责的深渊,于是她也自杀而死。而即使在死后,成了鬼的林秀菊也仍旧活在那种自责里,无法自拔。于是重复地要要回那封信以挽救恋人——这爱情故事是如此悲怆、如此回肠荡气。是啊,还有什么爱情比这更执着更让人动容!即使变成了鬼,她也是一个为爱情而存在的鬼!他绝望地,把伤口割得很深,血冒涌而出,他一点也不知道疼,在同一处,又再狠狠割下去。血如浪,把那封绝交信浸得湿透,整张纸也沐浴在红潮中,几乎软烂,手一拈,马上溶散。——虽是铁案如山,男孩心中它已化成恨海。

这封信,又怎能退呢?

两天后,林秀菊知道了,偷了爸爸医务所的安眠药,两瓶,全吞进肚子中。

她一定非常非常非常后悔,寄出那封绝交信……她一相情愿地要用尽一切努力,把它毁灭——只要他收不到,历史就改写了?

安眠药吃多了,她变成一只迷惘、迟钝、天真而不甘心的鬼。

当然,“校服大王”爸爸一听颜色和款式,便可以告诉他,这间光明书院,十多年前已经关闭了。市面上,再没有人,穿这种校服了。

只是,还见到这个心愿未了的模糊身影,在邮筒旁边,默默徘徊……

孤影

文/朱聿

父亲的背终于打上弧形了,在年复一年撒上苦涩收获希望的田里,父亲日复一日把自己弯成一张弓,而把我像锄头一样磨炼着,希望磨我成一支箭。后来,他用自己作了赌注,把我搭在了弦上。父亲用力太大,当我被射出他的世界时,那根弦也断了。当我仰头,父亲呵,如今你就是我无眠之夜里无弦的初月吗?

父亲终于习惯面对土地,他的头垂得更深了,再也没有因我走路蹒跚而让父亲等我的时候,总是我站下来,等待脚步沉重的父亲。忽而有一天,父亲又走到了我的前头,他的背弓成一座桥,我就踏着这桥走进了真正属于我的世界。当我回首,父亲呵,你就是在对岸瞩望的杨柳吗?

父亲走了,当我从三千里外赶回,他那弯曲的身影化作了那个摆在供桌上的方盒,继而又变成田里一个普通的坟包。父亲终于走进了他终生耕耘的土地。那一天,有了一弯雨后的彩虹。父亲,我知道那不是你,那是你一生的希望,你只是一个灰色的弧影。那么,父亲!你是一直在把我当成你的希望吗?或者说,我就是在你灰色的底片上幻出的七色彩虹?

那一天,我重回到你的坟边,为你祭奠。在乡村的旋律里,父亲已是一个渐低的音部,早已听不分明。坟丘已失去当初的新意,只有冬季里几株飘摇的枯草,夏月里几朵无名小花,同我的父亲相伴。我跪着,虔诚地跪着,为你,我的父亲!这是你惟一能接受的。然后我落座于石碑间,凝视晚霞,让兄长的快门,为我和我的父亲,留下永恒的瞬间。

父亲,我真的是你的希望你的理想你的骄傲吗?你一直想把我雕刻成一件艺术品,可你的手太粗糙;你固执地把我推向出人头地的路,可不知我朽木不可雕。你太执着,就如你几十年执着地耕耘那方黑土地——雕刻我,那是你惟一的选择,甚至说,你从未选择过,一开始就那么做着。

父亲!我不是守候你的墓志铭,不是你希望长成的那棵树,我是被时代嫁接的你的朴素朦胧的希望,是对你纵横恣肆的也是最深刻的阐释。

父亲,我是你的儿子,但不是你的种子。

燧石在敲打中发光。钢铁在熔炉中成器。人的坚韧在挫折和磨难中得到锻炼。

三姐

文/陈志宏

我有三个姐姐一个妹妹,除三姐外,其他几个姐妹都嫁在离家不到10里地的外村。三姐嫁得很远,用母亲的话来说,叫“遣上福建”。在我们那里,有一句话流传甚广,有女莫嫁外省郎。3岁小孩都心知肚明,那是对女儿的轻贱,对自家的贬斥。十里八村第一个背离此宗的,正是我的三姐。

在我看来,三姐是个彻头彻尾的远亲,儿时的朝夕相处只形成一丁点儿的依稀记忆,如梦一般轻飘。尽管如此,但什么也改变不了我和三姐骨肉相连,情深谊长的现实。

三姐的降生不是个时候,注定命运多舛。那时候,父母已为接连生了二个“狗都不吃的”女儿伤透了脑筋。及至三姐的出世,母亲愁云惨淡,把满肚子的怨恨都冲三姐泼洒。8岁那年,三姐不幸得了一场“痨病”,左挨右拖,后来,勉强治好,已是瘦骨嶙峋,空有一层外壳。那时起,母亲就信口叫三姐“壳壳子”。我也跟着叫她壳壳姐,三姐不恼,笑着应承。

12岁的时候,三姐被父亲送到在抚州市上班的一远房亲戚家做保姆。临走的时候,我对三姐极度羡慕,觉得她已是城里人,不断地巴结她,希望她回来的时候,能带些好吃的好玩的回来。我笑着,闹着,三姐却哭成泪人儿似的,对我的每一项请求,只是机械地点头。那时,我不懂三姐为什么要哭,当城里人多好啊,有汽车坐,有洋房住,还伤哪门子心?其实,三姐心里比谁都明白,此去一别,将是永远告别生活了十多年的家——父母是变相地把她卖到抚州去的呀!

那个远房亲戚给了我们家100块钱,并且允诺三姐把他们家的孩子带大了,就给三姐找一份工作,帮忙物色一个城里的对象。他们还特别强调,将来三姐的聘礼一定要他们收,作为回报,那100块钱就是三姐和家里的了断费。父亲挑着担子,三姐低着头跟在后面,渐渐走出村后的田畈,哭声充满了整个田畈,泪水洒了一路。回想过去跟三姐朝夕相伴,她这一走,我竟也生出许多不舍来。令我万万没想到的是,从那一刻起,我和三姐就割断了生活在一起的纽带,生生地成了一门“远亲”。

两年后,三姐回了一趟家里,给我买了新书包、铅笔盒和一套《薛家将》的连环画。当天晚上,三姐和我睡在一张铺上,一字一句地教我唱香港电视连续剧《霍元甲》里的主题歌:“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那是我童年最快乐的一个夜晚。第二天,三姐老早就起来了,饭都没吃一口,背着一个包袱就走了。我现在依然清晰地记得三姐站在床前对浅睡中的我说的那一句话:“弟弟,明年你就要读初中了,你一定要好好读书,给爸爸妈妈争口气!”

直到我初中毕业,再没见过三姐。那时候,我在乡中学寄宿,一月才回来一次。三姐偶尔回来一两天,我也无法见上她一面。渐渐地,我对三姐的感情便淡漠了,相反,对大姐二姐的感情与日俱增,因为,她们来赶集的时候,都会塞些零花钱给我,间或买几个包子、一罐麦乳精。这些实实在在的物品构筑了我对大姐二姐久违的好感。作为城里人的三姐极其吝啬,不但不送任何东西给我,而且连一句暖心的话都没有。其时,我的三姐正遭受一场人生的劫难。我的那位远房亲戚见他的儿子长大了,不需要三姐带,便冷言冷语对她,到后来,饭都不让她吃。处在花季中的少女,三姐居然饱受饥饿之苦和冷箭穿心的煎熬。对于三姐所受的一切,当时,我一无所知,父亲在临终前才告诉我真相,嘱咐我出息了一定不要忘记三姐,家里亏欠她太多。

我在等待中考放榜消息的时候,父亲推着一辆破自行车把三姐从抚州接了回来。父亲沉默不语,眼圈发红,含着一股无名的怒火。五年不见,三姐白了许多,高挑的身材显得极为单薄,脸是那种久浸水中的鲜笋的颜色,白里透着一种不健康的浊黄。尽管这样,她还是那么漂亮,有一股种田人所不具备的洋气。三姐冲我粲然一笑,轻轻地叫了一声“弟弟——”,我没作反应,自个儿跑了,躲在房间里看小说。

农忙还没开始,母亲迅速给三姐找了一个婆家,是外公做介绍的。男方与外公同村,基于对母亲的信任,见了三姐一面后,很快就答应了这门亲事。数天后,亲戚朋友便一起到男方家里喝定亲酒。印象中大姐二姐的喜酒很薄,这次却不同,极为丰盛,显示其家底的殷实和对三姐的高看。散席后,男方长辈还给我这个准舅舅发了一个大红包,整40元,在当时,已属极高的规格。

喜宴第二天,男方嫌三姐做过保姆,便托外公捎信,婚事取消。喝了定亲酒,又被断了喜事,对于一个农村女子而言,是极其折面子的,这让三姐往后还怎么活?偏偏我不知轻重,一恼火就骂三姐:“你能耐?你能耐怎么没人要了?”三姐被骂得泪眼婆娑,泣声连连。

“双抢”开始了,父亲没把我和三姐叫上,让我们留守在家里,翻晒新谷。三姐忧郁成疾,整天呆在屋内,看谷赶鸡成了我的专有任务。

这天,父母都去田里,我坐在屋檐下看小说,来了一帮人,把一张纸强塞给我,其中一个对我说:“小子,你在上面按个手印吧。你已经16岁了,说话算话。”看完那纸协议,我明白了,他们要我让出一部分宅基地给他,我告诉他们:“这事我做不了主,等我爸回来再说。”我再三坚持,里面就有人拿刀出来,嚷嚷:“我把你宰了,让你家成绝户!”

“看谁敢动我弟弟!”只听见三姐一声吼叫,她便像一阵风一样从屋里跑出来,和那帮来争地的人扭打在一起。那人一刀向我砍来,三姐迎头挡上,脸上手上,到处淌血,成了一个血人。我高喊一声“姐姐——”吓晕倒在地上。我不明白三姐常常被我骂到最伤心之处,为什么还会对我那么好,不要命地救我。三姐只是笑着说:“谁叫你是我的弟弟。”在那次砍杀中,三姐只是伤到右手小指,脸上的血都是鼻血,没有遭到毁容。这是不幸中的万幸。后来,身子柔弱的三姐闹到肇事者家中,逼迫他们交出60元医药费,放弃对我家宅基地的觊觎。一时间,村里都向三姐竖起了大拇指,夸她打灭了村霸的嚣张气焰,比男崽还强。

正当我找回对三姐好感的时候,三姐再一次离开了家里——这一回是长久地远离。我有一个表哥在福建省沙县做木工,与当地一未婚青年交笃甚厚,便不远千里带他来江西与三姐会面。正处在焦虑的当头,三姐毫不犹豫地决定把自己嫁掉,父母亲的态度像是对不断跌价的股票,能脱手尽快脱手。

我去县城念高中的时候,三姐还把我送到集镇上赶班车,而我在一个月后回家时,只看见一只锃亮的敦煌牌口琴。母亲告诉我,三姐在和姐夫上抚州买衣服的时候,给我买了这只口琴,之后,她跟姐夫到福建去了。吹口琴是我在初中时最大的爱好,这爱好仅限于校园之内,父母都未知,三姐她从哪儿打听来的呢?

元旦将至,我把对三姐的思念付诸一张薄薄的明信片,寄给远在大山深处的三姐。三姐离家天远地远,极少有娘家人前往,遇到什么问题,与姐夫闹个小矛盾什么的,连个倾诉之人都没有。所以,每年,我都会给三姐寄去一张贺年卡,让她知道家里人在记挂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