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金利夫人牙齿不好,需要去医院治疗,于是她坚持要麦金利在医院陪她,借此满足牙痛时被人注意的欲望。有一次,麦金利与人有约,不得不让她一个人留在牙医那里,结果总统夫人因此大发脾气……
有些人甚至为了获得自重感而长期装病,以引起别人对他们的关注。
有研究指出:一些精神错乱患者往往是因为自重感得不到满足而形成的。
一位专家讲述了这样一一个故事:
我所在的精神病医院有一个女病人,这个病人的病因是一出婚姻悲剧。这个女人需要爱情、孩子、社会上的声望。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她没有能够实现任何一项愿望。她的丈夫不爱她,很多时候甚至拒绝跟她一起用餐,并且强迫她服侍他在楼上房间吃饭。而且她没有孩子,也没有社会地位。
最后,她出现了精神错乱。在疯癫梦幻中,她跟丈夫离了婚,恢复了她少女时的姓名。她相信现在自己已嫁给英国皇家贵族,并且坚持要人家称她是斯密司夫人。至于她所希望的孩子,在她幻想中,她觉得已经有了。
我每次去看她时,她就说:“医生,我昨夜生了一个孩子。”
这个医生说:“这故事悲惨吗?我不知道。如果我有能力使她恢复清醒,我很可能不愿意那样做。为什么?因为她此时似乎已经获得了她真正所期盼的快乐。”
在精神病患者所创造的梦境中,他们能找到他们所期望的自重感,这就是疯人的“乐趣”。我们不能以疯人作为证据去说明一切,但是我们从这里能够知道一个人之所以看重自重感,因为这是一种心理需要。
人对自重感的渴求是很迫切的,有的甚至因此精神失常。试想,如果在这些人疯癫之前,人们就及时地给他们足够的赞美,真诚的表扬,那么,他们的成就感又将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呢?那又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奇迹?
下面我们看看钢铁大王卡内基是怎么评价他的得力助手司华伯的:
据我所知:有史以来,年薪百万元的人只有两个,一个是克莱斯勒,一个是司华伯。
我为什么要付给司华伯年薪百万元,也就是三千余元一天呢?那是为什么?
是因为司华伯是位优秀的天才?不,不是的。是因为司华伯对钢铁的制造有特殊的专长?也不是的。
那么,这是为什么?
在我手下做事的人,许多人在钢铁制造方面,比司华伯知道得多。司华伯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高的薪金,那是由于他有特殊的待人能力……
司华伯说:
“我认为,我在人群中有激发他们热诚的能力,那是我所具有的最大的资源……我具有充分地发展每一个人的才能的方法,而这种方法就是用赞赏和鼓励!
……
世界上最容易摧毁一个人意志的东西,不是挫折,而是别人的批评。我从来不批评任何人,我只给人以工作的激励。我快于称赞,而慢于寻错,如果说我喜欢什么的话,那就是长于嘉许,宽于称道。”
这些话应该刻在能永久保留的铜牌上,并把这面铜牌悬在全国每个家庭、学校、商店、办公室里。这些话,当孩子们还很小的时候,就应该让他们背诵下来……如果真能照着那些话去做,你我的生活方式,就完全是另一个样子了……
从卡内基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司华伯的做事风格和普通人的做事风格不同:一般人遇到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总是尽量挑剔其错误,而如果喜欢这件事情,反而一言不发,好像无话可说的样子。
司华伯曾经在一本书中这样说:
在我一生的广阔交往和与世界各地知名之士的见面中,我发现:一个人,无论他如何伟大,地位如何崇高,在被赞许的情形下总能比在被批评的情形下取得更伟大的事业。
这就是卡内基为什么一天付给司华伯三千美元报酬的原因。
我们给了孩子、朋友、员工等体内所需要的营养,可是我们给他们自尊上所需要的营养,却是少之又少。我们给了他们牛排、马铃薯等的食物,补充了他们的体力,可是忽略了给他们赞赏。给他们一些温和的言语,他们的精神会更加勃发。
有些人看到这几句话时可能会说:“这是老套!恭维、拍马屁、阿谀奉承,我都已尝试过那些了,一点也没用……特别是对那些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这种方法更是没有用。”
当然,拍马屁那一套,是骗不了明白人的,那是肤浅、自私、虚伪的,应该失败,并且经常失败。可是,人们对赞赏,对发自内心的赞赏,那简直太需要了,就像需要空气和水一样。
使人获得尊重
美国纽约的电话公司曾经做过一项调查,看看在通电话中哪个词语使用频率最高。
调查结果显示:在通电话的过程中,人称代词“我”是用的频率最高。在500次电话谈话中,“我”被用了3990次。有时候“我”甚至会一连串出现。
再提一个问题:看一张有你在内的团体相片时,你先看的是谁?
结果发现,很多人往往都是先看自己。
这表明,很多人最关心的往往都是自己。尽管我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然而事实证明,除非你先关心了别人,否则,别人是不可能对你发生兴趣的。别人为什么对你感兴趣、关心你,那是因为你对他们有用处。
你应该认真品味这句话:
如果你只是想使人注意,使人对你发生兴趣,那么你永远都不会拥有真诚的朋友……朋友,真正的朋友,靠这种行为是不可能获得的。
有人对高中生的交友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很多人的烦恼都来自于“想结交朋友而周围没有好朋友”。事实上,如果你自己无法让别人感觉和你在一起“心情愉快”、“可以听到不少有趣的事”、“可以学到有益的东西”、“经常出好点子”等,你是很难交到朋友的。
因此,如果你感叹自己缺少知心朋友,觉得自己没有很好的人际关系资源,那么你就必须把培养自己的魅力作为一项很重要的任务。
如果你希望结识很风趣的朋友,那么首先应该把自己变成风趣的人。比如说把自己遇到的逸闻趣事告诉别人。你喜欢与他人分享有趣的东西,身边就必然经常有同样的人围着你。这就是中国人都很熟悉的成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如果你有一个令人愉快的话题,你一定会找一个乐观、开朗的人去谈,因为和这种人在一起,能够引起共鸣。
如果你像一个新闻记者,见人劈头就问:“最近有没有遇上什么有趣的事啊?”那么,别人很可能会对你敬而远之。不少人认为,和这种人在一起,自己会感到神经紧张。
朋友就像一面镜子,能够清楚地反映出你的真实面目。如果认真地观察一下你周围的人,就很容易明白自己现在的状况。
原因很简单:心情愉快时,个性开朗的人会聚拢在一起;颓丧消沉时,垂头丧气的人会靠在一起。这就是为什么人们通常倾向于和拥有同等遭遇的人聚合在一起的原因。
人际关系中最关键的因素是自己,培育人际关系的第一步,在于调整自己。
人都有自尊心,要想别人尊重你,首先要尊重别人。一个不尊重别人的人,是绝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的。
在人际交往中,你对待别人的态度往往也决定了别人对待你的态度,就像站在镜子前,你笑时,镜子里的人也笑;你皱眉,镜子里的人也皱眉;你对着镜子大喊大叫,镜子里的人也冲你大喊大叫。所以,我们要获取他人的好感和尊重,首先必须尊重他人。
尊重他人,首先必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友爱和受尊敬的欲望,而且这两种欲望都非常强烈。人们渴望自立,希望成为家庭和社会中真正的一员,平等地同他人沟通。
如果你能以平等的姿态与人沟通,对方就会觉得受到尊重,对你产生好感;相反,如果你自视高人一等,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地与人沟通,对方会感到自尊受到了伤害而拒绝与你交往。
在沟通中,千万不要伤害对方的自尊,这对交往毫无益处。
有一位中国留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一家餐馆打工。厨房的监督是一位地道的美国人,他很慷慨,但也很唠叨。他常在留学生工作时站在旁边“演讲”:“你太幸运了,我们的政府批准你来这里读书,现在我又给你一份工作和许多食物,使你连饭钱都省下了……”
有一次,这位监督又重复这话时,留学生站起身指着他说:“再说下去,我就一拳打扁你的鼻子。”
此后,监督再也不敢在留学生旁边“演讲”了,因为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伤害了留学生的自尊。
每个人都不希望别人的言行伤及自己的自尊心。自尊心的高低是以自我价值感来衡量的。自我价值感强烈,则自尊心较高;自我价值感不强,则自尊心较低。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都有明显的维护自我价值感的倾向。例如,当我们取得成绩时,我们常会解释为这是自己的能力优于别人的缘故;当别人取得了成绩而我们没有取得成绩时,我们就会解释为别人是机遇好而已。这样的解释就不至于降低自我价值感,伤及自尊心。
人的自我价值感主要来自于人际交往过程中,来自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因此,他人在自己的自我价值感确立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别人的肯定会增加自我价值感,而别人的否定会直接威胁到自我价值感。
因此,人们对来自人际关系世界的否定性信息特别敏感。别人的否定会激起强烈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表现为逃避或否定别人,以维护自己的自尊心。
心理学家强调,我们在同别人交往时,必须对他人的自我价值感起积极的支持作用,维护别人的自尊心。如果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威胁了对方的自我价值感,就会激起对方强烈的自我价值保护动机,引起对方对我们的强烈拒绝和排斥情绪。此时,我们是无法同对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已经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也可能遭到破坏。
需要强调的是,维护别人的自尊心,并不意味着在与朋友的交往中处处逢迎。在不危及他人的自尊心的情况下,陈述与对方不同的意见,或者委婉地指出对方的不足是不会影响朋友关系的。
宽以待人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经历一次忍让,就会获得一次人生的亮丽;经历一次宽容,就会打开一道爱的大门。
丹麦著名天文学家第谷和德国著名天文学家开普勒之间的友谊诠释了宽容的真谛。
开普勒尚未出名时,曾写过一本《神秘的宇宙》的小册子,正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进行天体研究的丹麦著名天文学家第谷看了这本小册子,非常赏识这位年轻人,于是诚挚邀请这位年轻人来布拉格和自己一起研究天体。
开普勒兴奋不已,忙携妻带女赶往布拉格。不料途中开普勒病倒了。
第谷知道后,及时寄钱给开普勒,开普勒治好了病,来到布拉格和第谷一起进行天体研究。
两人合作了一段时间,第谷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学问传授给开普勒。开普勒不愧是天文学史上的天才,在第谷的精心指导之下,进步神速。
第谷认为这样的人才应该更好地为国家服务,于是写信给国王,说开普勒是何等好学聪明。
可是国王忙于国事,把这件事忘了,一直没有召见开普勒。开普勒的妻子是个多疑的女人,她以为第谷并不是真心帮助开普勒,于是调唆开普勒离开第谷,自己进行研究。
开普勒听信了妻子的调唆,和第谷决裂了,公开造谣,说第谷的坏话,然后又写了一封带有侮辱性的信,不辞而别。
第谷知道后非常难过,他原本也是一个脾气非常坏的人,可是他实在是太爱惜开普勒这样的人才了,认定他将来一定会有所作为,于是不计较开普勒的忘恩负义,写信给开普勒,请他回来继续研究。
开普勒读了第谷的来信,惭愧极了,又回到第谷身边,仍然和第谷一起研究天体。
当开普勒为自己的鲁莽行为向第谷道歉时,第谷却说:“我们是好朋友,过去的那些就让它过去吧!我们现在又在一起工作了,这就够了。”
两个人重新合作不久,第谷就重病不起。临终前,第谷将自己所有的资料和底稿都交给了开普勒,再次给国王写信,强烈推荐开普勒。
后来开普勒根据第谷留下的材料,整理出了著名的《路德福天文表》,以告慰第谷的在天之灵。
第谷的宽容成就了开普勒在天文学方面的成绩,如果第谷没有宽大的胸怀,受到开普勒的谩骂时不肯原谅他,另选接班人,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这对开普勒来说可是一大损失,我们不能说开普勒不能成功,可是在成功的路上,他可能会走许多弯路,形象也可能黯然失色。
佛界有副名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怀一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古人还常说:“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可撑船”,这些话虽然有些夸张,其实就是强调为人处世要豁达大度,奉行宽以待人的原则。
如果你总是忘不了别人对你的伤害,内心就会总被愤怒充斥着,这种情绪会影响你的睡眠,影响你的胃口,进而侵害你的健康,你的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呢?
人与人之间难免会发生误会,产生矛盾。有人会因为一点误会或矛盾闹得不可收拾,亲兄弟反目,好朋友成仇,这样过日子实在是太累了!就像生活在地狱里一样!
我们应该改变一下心态:即使是对伤害过自己的人,也要肚量大一点,宽容多一点,这样生活才会充满阳光。
哲学家汉纳克·阿里德指出:“堵住痛苦回忆的激流的惟一办法就是宽恕。”但是有人却认为宽恕是软弱的表现,这是不对的。我们都听过一句话:冤冤相报何时了?冤冤相报不能抚平内心的伤痕,只会使伤害者和被伤害者的心灵遭受永无休止的折磨。
关于宽容,世界上一些大人物的名言值得我们学习:
印度前总理甘地——倘若我们大家都把“以眼还眼”的处世方式作为生活准则,那么全世界的人恐怕就要都变成瞎子了。
科学家雷侯德·列布赫——我们最终必须与我们的仇敌和解,以免我们双方都死于仇恨的恶性循环之中。
耶稣曾经告诫他的弟子:要原谅人,不只一次,要原谅七十个七次。
“要是自私的人想占你的便宜,就不要去理会他们,更不要去报复。当你想跟他扯平的时候,你伤害自己的,比伤到那家伙的更多……”这段话听起来好像是什么理想主义者所说的,其实不然,这段话出自一份由哥伦比亚警察局发出的通告上。
报复别人怎么会伤害自己呢?《生活》杂志有这样一则报道:“报复甚至会损害你的健康。高血压患者主要的特征就是容易愤怒,如果你愤怒不止的话,长期性的高血压和心脏病就会随之而来。”
有这样一则颇带幽默色彩的故事:
在一家咖啡馆,一位老年顾客要求服务员用茶碟为他端咖啡,可是服务员没有照他的话去做,结果这位老人竟被当场气死!
老板发现店里出了人命,怪服务员没有招待好客人,抓起身边的椅子就去找服务员算账,可是没走几步就倒地身亡。
验尸官的报告称,这两位猝死者都是因为愤怒而引起心脏病发作而死亡的。
一只茶碟,夺去了两个人的性命,这件事实在是荒唐。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发怒是一种毫无价值而又痛苦的冒险,当愤怒藏在我们心里时,全身都散发着痛苦。如果可能的话,不应该对任何人有怨恨心理。怨恨的心理,甚至会毁了我们对食物的享受。
要是我们的仇人知道我们因为对他的怨恨而精疲力竭、紧张不安,外表受到伤害,得心脏病,甚至可能短命,他们不是会拍手称快吗?我们不能爱仇人,至少应该爱自己。我们不能让仇人控制我们的快乐、健康。莎士比亚说:“因为你的敌人而燃起一把怒火,烧伤的是你自己。”
耶稣能做到“爱仇人”,我们也许不能像圣人那样爱我们的仇人,可是为了自己的健康和快乐,至少要原谅仇人,忘记仇人,这样做才是聪明的。
有句老话说的好:不能生气的人是笨蛋,而不去生气的人才是聪明人。为了自己,何不变得大度一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