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他人的需要
将心比心要求我们从满足别人的需要出发,让自己成为一个别人需要的人。因为我们置身于这个社会之中,若想获得成功,不能仅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而要从满足别人甚至更多人的需要出发,这样自己就有了用武之地,只有自己的价值发挥出来,成功离你才更近了。
从满足需要出发可以帮助我们多获得做人的资本。
已故的华裔电脑巨人王安,他的成功理念只有七个字:“找出需要,满足它!”王安在哈佛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靠发明“记忆磁芯”开始,后来陆续开发出“林纳安青照相排版设备”、“洛其”对数计算器等产品。
“洛其”于1965年问世后,立刻成了科学家、工程师等专业人员工作台上的第一部计算器。
当时,王安公司一位年轻职员米勒在操作“洛其”的过程中无意中说了一句话:“如果‘洛其’能更简单地操作,将成为商业上的一大利器。”
这句话震动了王安,使他想到了一个问题:我一直只考虑到科学家、工程师专业人员的需要,因此忽视了其他多数人的需要。
他立即针对“洛其”进行深入研究并不断改进,不到一年,一种任何人都能操作的商用计算机——300型计算器投放市场了。
王安离世之后,他的后人和继任者用不到几年的时间就使王安公司遭致倒闭,原因很简单,就是背弃了王安生前“满足需要”的经营宗旨。
由互补吸引原理可知,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满足对方的欲求。“时时想到别人的需要”这句话非常简单易懂,不过,要实行起来却并不容易,这不仅需要我们付出时间、精力和物质等代价,更重要的是,我们并不知道对方需要什么和怎样去满足对方的需要。因为多数情况下,别人的需要不会用嘴说出来,而是需要去发现。事实上很多人常常不是发现不了,就是忽略了别人的需要。此外,由于方法上的不当也可能好心得不到好报。
当你的朋友遇到极不幸的事情,或极恼火的事情向你倾诉时,你是否舍得抽点时间去满足他倒倒苦水的需要呢?是否能给他适当的安慰,帮他出点主意呢?当你的朋友刚培育出新的优良品种,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向你滔滔不绝地讲这方面的事情时,你愿意安下心来让他快乐地讲一番吗?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是综合性的。是复杂的。如果我们想交朋友的话。首先应多替别人着想,多替对方做点事情。尽管这样需要付出时间、精力和费些脑筋。
金克拉说:“只要能帮助别人美梦成真,就能帮助自己心想事成。”做任何事情一定要先付出,一定要先给别人最大的利益。
要先让别人成功,自己再成功,永远要想到别人要的是什么,站在别人的立场去体察事情。
善待别人
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把臣子看做是自己的手脚,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做是自己的腹心;君主把臣子看做是犬马,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做是普通人;君主把臣子看做是草芥,臣子就会把君主看做是仇敌。”所以要想人们为我付出,我必须先付出。我不想人们施加给我的,我也就不能施加给别人。
孔子极力强调“先施”,他说到君子之道时说:“君子之道有四个方面,我一个方面都没有达到,要求做儿子服侍父母,我不能做到;要求大臣服侍君主,我不能做到。要求弟弟善待兄长,我不能做到;交朋友时,先好好对待朋友,我也不能做到。”这个“先施”实在是事业成功之宝典。所以老子说:“要想夺取他,必须先给予它,先培养它。”
做人也是这样,只有爱人的人,人们才永远爱他;敬重人的人,别人才敬重他;施德于人的人,人们才以德来回报他;帮助人的人,人们才帮助他。付出的越多。回报就越丰厚;施予的越广博,成就就越宏大。因此说,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楚汉相争时,蒯通劝说韩信背叛刘邦,与项羽结盟,从而双利俱存,三分天下,鼎立而居,分封诸侯,做天下盟主。韩信不听劝告,他说,他不忍心背叛刘邦。他回想自己当年在项羽手下只是一个小小的郎中,位不过执戟之士,自己向项羽进献计谋时,项羽从不采纳。而刘邦不同,刘邦不但授他上将军之职,让他统帅大军,而且极力改善他的衣食住行,对他家庭的关照也是无微不至。所以韩信回答蒯通说:“汉王待我十分厚恩,把他的车给我乘,把他的衣给我穿,把他的食物给我吃。我听古人说,乘过人家车子的人,要给人家分担患难;穿人家衣服的人,也该给人家分担忧虑;吃人家饭的人,就得为人家卖命。我怎么可以图谋私利而违背道义昵!”
周文王因为敬老尊贤,所以吕尚、太颠、闳天、散宜生、鬻子这些有才能的人都听从他的指挥。商汤王三到有莘,终于使伊尹答应做他的相国。刘备三顾茅庐,所以诸葛亮出山三分天下。这就是礼一所以获十,罪一所以去百,获人所以尊己,助人所以成己的明证。
宋朝的法演禅师曾给世人留下四诫说:
势不可使尽,使尽则祸必至;
福不可受尽,受尽则缘必孤;
话不可说尽,说尽则人必易;
规矩不可行尽,行尽则人必繁。
善待别人,需要的只是一点点的理解与大度,却能赢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善待别人,是一种最有力量的方式,也是一条最好的路。这样做的结果,会比仅仅追求财富上的成功,或是个人的成就感,要来得更有意义。
把便宜留给别人
做人不可以没有准则,也不可能不与他人相处。自我与他人,各自为人的规则难免存在差别。有了差别,就会产生矛盾和冲突。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为人准则碰在一起,要么立刻分开,要么有人肯吃亏,比较合理的是双方各做一点让步,各吃一点亏。
让步与吃亏是社会活动得以进行的必要前提。为什么呢?在生活中,人们对处处抢先占小便宜的人一般没有什么好感,这样,他从做人上来说就吃了大亏。因为你已经处处抢先了,你从来不等别人想到你而总是主动跳出来为自己谋取每一点你看在眼里的利益,那么你周围的人就再也不会主动为你着想了,反而要处处对你设防,那么,你岂不是吃了大亏?
而且,爱占小便宜的人,心情经常会处于比较恶劣的状态,因为你很爱占小便宜,日久天长,便宜不会有让你占尽的时候,你就会觉得自己总在吃亏,心中就会积存不满和愤怒,这对自己也会是很大的伤害。再有,太多计较小利的人绝不会有什么出息,因为,你的眼光都集中到收集和占有眼前的每一点微小的利益,它势必影响你向远处看、向高处看,去获取大的成功和利益。
所以生活中有很多时候,吃点小亏对你自己的利益其实不会有什么损失。人心是一杆秤。如果你能使自己做到不斤斤计较,对别人不过分苛求。待人宽厚。你周围的人就会信赖你、尊重你,你就会有一个宽松而和谐的生活氛围,你就会时时有很开心的箍觉。这大概就是“吃亏是福”的真谛。
有人问小巨人李泽楷:“你父亲教了你一些怎样成功赚钱的秘诀?”
李泽楷说赚钱的方法他父亲什么也没有教,只教了他一些做人的道理。李嘉诚曾经这样跟李泽楷说,他和别人合作,假如他拿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李家拿六分就可以了。
李嘉诚的意思也就是说:他让别人多赚二分。所以每个人都知道,和李嘉诚合作会赚到便宜,因此更多的人愿意和他合作。你想想看,虽然他只拿了六分,但现在多了一百个人,他现在多拿多少分?假如拿八分的话,一百个会变成五个,结果是亏是赚可想而知。
吃亏是福是智者的答案。不管你是做老板也好,还是做生意场上的伙伴也罢,手下的人跟着你有好日子过有奔头,他才会一心一意,因为他知道老板生意好了他才会好,生意场伙伴同你做生意总能赚到钱才不会朝三暮四。因为他晓得你赚你的,他赚他的,有钱就该大家赚。
做老板的多数抠门,生意人多少要算计。给员工工资福利多一些成本就会加大,当然“吃亏”,给生意伙伴多几个点的扣率利润就会薄些,当然“吃亏”。可你让员工得到了实惠,你有肉吃他有汤喝,你得一分他获五厘,即使他不是全心全意为你,他只是为了他自己该得的那一份,他得到的同时你不是也收获了吗?如果你的生意伙伴知道。同你微生意一定会比同别人做得到的多些,而且不是一次,丽是每次,他就没有心生旁意舍你求他的道理。如果每一位和、你做生意的伙伴都舍不得离开你,你的生意就没有做不大的道理,是为吃小亏占大便宜。
有人主张一点亏不吃。这种想法是否聪明不敢说,但可以肯定的是,一点亏都不吃理论上可行,实际上不可能。小贩们卖东西常缺斤短两,钱是赚了些,可亏心;欠了人家钱赖着不还,还转移财产,钱财是落下了,理亏;仗着有点钱有些权,做很多不公道的事,无权无钱的人敢怒不敢言,歪风行其道,公理靠边站,这种人的权势也许越来越大,可他们亏了德行。
能想明白吃亏就是占便宜,而且能够身体力行,是一种做人的境界。
让我们尽量去理解别人
理解别人是我们每个人应有的做人品德,婴儿很少注意到别人是否舒适和便利,他想要什么就要什么。但是,他在成长时,终会逐渐认识到还有别的人活着,自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顾及到他们的存在,将心比心,替别人想一想。
自私是人的共同特点,你不例外,我不例外。自私不是好的品质,我们每个人只有通过成长,才能逐渐减少自私。当我们长大到足以了解自私是一种不良品行时,如果我们只顾及个人利益,就会感到一阵内疚的刺痛。这是好的,因为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或当我们能在使自己愉快和使别人愉快之间进行选择时,内疚能使我们思考两次。
1863年7月1日,美国南北战争中的盖茨堡战役拉开帷幕,到了7月4日晚上,南方的李将军大败。林肯高兴极了,他意识到只要打败李将军的军队,战争很快就可以结束了。于是,他满怀希望地下了一道命令给前线的米地将军,要他立刻出击。但是,米地违背林肯的命令,他用尽了各种藉口,拒绝攻打李将军。最后,李将军和军队越过波多络河,顺利南逃。
林肯勃然大怒,极端失望之余,他坐下来给米地写了一封信,信中表达了他内心的极端不满。林肯有一段话是这么写的:
“亲爱的将军,我不相信你对李将军逃走一事会深感不幸。他就在我们伸手可及之处,而且,只要他被俘虏,加上我们最近获得的胜利,战争即可结束。现在,战争势必延续下去,上星期一你不能顺利抓住李将军,如今他逃到波多络河之南,你又如何能保证成功呢?期盼你会成功是不明智的,而我也并不期盼你现在会做得更好。良机一去不复返,我实在深感遗憾。”
信写完了,但林肯没有急于寄出去,他望着窗外,心里思绪万千,“慢着,也许我不该这么性急。坐在安静的白宫里发号施令很容易,如果我身在盖茨堡,像米地一样每天看见许多人流血,听到许多伤兵哀嚎,也许就不会急着要攻打敌人了,如果我的个性像米地一样畏缩,大概也会傲同样的决定吧!无论如何,现在木已成舟,把这封信寄出,除了让我一时觉得痛快以外,没有别的用处。米地会为自己辩解,会反过来攻击我,这只会使大家都不痛快,甚至损及他的前途,或逼他离开军队而已。”
于是,林肯把信搁到一边,惨痛的经验告诉他:尖锐的批评和攻击。所得的效果都等于零。相反,努力去理解对方的用意,结局会好一些。
记住,别人也许全错了,但他本人并不一定意识到这一点。不要去责备他,那样做太愚蠢了。应该试着去了解别人,这样的人才是聪明的人。
别人之所以那么想,一定有他的原因。找出那个隐藏着的原因,那你就拥有了解释他行为或者个性的钥匙。试试看,真诚地使自己置身于别人的处境里。如果你总能对自己说:“我要是处在他的情况下,会有什么感觉?会有什么反应?”那你就能节约不少时间,免去许多苦恼。因为“若对原因感兴趣,我们就不大会讨厌结果”。而除此以外,你还将大大增加做人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