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梨园风流
7956300000047

第47章

然而,命运偏偏与他作对,他越急于把有限的生命充分利用好,那些在编人员的思想观念转化工作越是不配合他的急于求成。要真像大家所安慰他的那样,耐心等待大家思想观念的转化,那对他来说,无异于把很有限的生命白白浪费掉了。所以,情急之下,他又提出了一个新方案:不再勉强要求全体人员都赞成改革与投身改革,因为看来这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只是在充分阐明改革必要性之后,号召并把赞成改革与愿意投身一试的人(动员党团员带头),单独组织成一个全新的京剧艺术表演团体,这个团体不要国家一分钱投资,只将现有的行头、把子、道具、乐器等等原京剧院所有的资产,挑用得着的作价折股,再动员每位参与者人人投入一些资金——有多多投,有少少投。以使每个人都成为股东。这样做,不单单可以筹集些经费,更重要的是把这些年来,被误导成京剧事业掘墓人的主人翁们,再重新引导回主人翁应有的立场上来,让他们把剧院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焕发出主人翁责任感来。然后,广泛到社会上的大、中、小企业(特别是餐饮企业及娱乐业)当中去寻找股东单位,请他们投资入股——也是有多多投,有少少投,再请他们预约演出节目与场次,帮助落实演出场次计划,也就等于帮助预售了演出的门票(当然要打折——五折八折不等)。最后,采取把京剧院大舞台化整为零的办法,一改四十年不变的大剧场演出,为除重要节假日大剧演出外,平时主要到企业单位、餐饮酒店、娱乐场所、旅游景点、公园露天舞台、乡镇集市、农村广场、驻军部队、大专院校去流动演出。这样一来,目前无戏可演的情况就会立即改变,京剧舞台死气沉沉的气氛立即会活跃起来。与此同时,在茶馆、京剧乐园、公园戏迷角长期举办京剧讲座、唱腔辅导、京剧卡拉OK大赛,既可不断培养观众,活跃京剧的影响,也可不断从中发现和选拔尖子人才补充到京剧院的专业演出队伍中来——杨月樵认为这些人首先都是戏迷,对京剧有执著的爱好,不仅没有以此赚钱的想法不说,还常常拿出一些钱来投资于自己的这一爱好。因此他们就有了从事这一事业的先决条件——痴迷,富有献身精神。也就较那些在编人员中的掘墓人们具有事业心强,思想境界高,得失面前无怨无悔的优良品德与可贵素质。所以,他认为戏迷们中的许多尖子人才远比在编人员中的许多人更值得培养与造就。这样,在杨月樵的眼里,他们就不仅仅是梨园之友,而是一支毫不逊色的梨园生力军。在目前的历史时期,他们这些只奉献,不索取的戏迷们,也许才是使京剧国粹摆脱危机,渡过难关,不 致消亡的根本保证。他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他坚持认定: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任何时代的国粹艺术,都是在宫廷与民间的两种不同作用力的交替互动作用下发生与发展着的。他认为,任何国粹艺术都是首先发生在民间,后来,被宫廷相中的。宫廷相中后,便从喜欢到把持,再从把持到控制,进而从控制到禁锢。等折磨得差不多奄奄一息了,才又高抬贵手重新放回到民间。在民间重新获得生机,再现辉煌后,宫廷便又一次喜欢、把持起来,逐步加以控制、禁锢、再到奄奄一息……如此反复循环,永无终止。当然,喜欢、把持与控制的同时,国粹艺术也往往得到宫廷的提倡与提高。但最终又总是由于外行当权者专政与内行投机者投机的共同作用,导致其发生存在危机……所以,这样不停反复犯一个错误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封建主义与奴隶主义始终并存且一直大行其道……当然,杨月樵虽然本身也被共产党内的封建主义蹂躏过,但他也承认,共产党比起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的封建势力还是开明得多。但万恶的自上而下的分封制和十恶不赦的终身制的沿用,不可能不造成这个伟大政党自身的异化。所以,中央那个世纪的伟人,今年首先带头辞去所有的职务,再不搞终身制,并指示接班人认真探讨与逐步摸索自下而上的民选制……这使杨月樵看到了中国彻底告别分封制与终身制的日子已经不远了。这当然也是他如此呕心沥血,想重新振兴它的动力所在——他怎能眼睁睁让京剧艺术这一国粹,在好日子即将到来之前消亡了呢?他希望冯慕良与冯笑梅、方振文都支持他,由他来承包经营这支按照上述构想组建起来的全新队伍。探索成功了,大家的成绩;失败了,由他一人承担罪责。这样,出于探索改革的大道理,只拿出一支小分队试一试,局里与部里也容易批准。

冯慕良破天荒头一次最先明确表态:支持杨月樵的新方案。

冯笑梅与方振文当然也都表示支持,只是冯笑梅坚持说,她作为党总支书记,不能只在第二线观敌?阵。再说,月樵哥一个人张罗这么多事也太辛苦,要承包小分队,就由他们院长、书记二人一起承包,只留振文大哥一人做后盾,带好另一部分缓慢转弯儿的队伍。

方振文不同意冯笑梅的意见,非要和她换一换。最后,冯笑梅说:“我是党总支书记,就这么决定了。”方振文才没了词儿。

就这样,京剧院新班子上任头一天,就不得不当机立断调整了重组京剧院的计划。最后确定:马上由冯笑梅负责组织人起草上述方案,上报局里、部里讨论。

大家散会后,冯笑梅拉着张墨涵帮她起草文件,张墨涵要她请喝好酒,冯笑梅一口答应,与他先走了。

冯慕良要回局里部署在报纸上公布京剧艺术节方案及有关事宜,也走了。

剩下杨月樵、方振文和冯梦梅三人。冯梦梅说月樵哥上任头一天,值得庆贺,要拉他和方振文一同去家里喝几杯。

不想,方振文头一天六十大寿多贪了几杯,现在还有些胃酸,正要去医院,便说让月樵哥自己去算了。说完笑了笑,也扬长而去。

杨月樵便同冯梦梅去了冯家茶馆。在那里,他一边喝酒,一边领略了这个京剧乐园的妙处。他认为这里完全可以作为一个京剧院的小舞台之一。还可以兼营为票友提供行头拍摄剧照的业务,同时,动员花脸演员自制京剧脸谱,再组织民间艺人捏制些京剧戏装泥人、面人,缝制些戏曲布人,绘制些舞台剧目速写小品等等,为茶客们提供些富有特色的小商品,用以招徕国外游客、茶客,一定会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对杨月樵的意见,冯梦梅也感到很好,答应马上张罗去做。后来,谈到今天会上的情况,冯梦梅说:“月樵哥,为了帮你实现你的计划,这茶馆京剧乐园,我就先入股吧。你看怎么经营使用它好,你就怎么安排吧。我全听你的。”

杨月樵心里很是感动,他忙说:“谢谢你的支持。”

“谢什么!这本来不也是你的家吗?你也有权支配它呀。”冯梦梅说,“我还想建议你,把家也从矿上搬到这儿来。一是你和秋女上班方便,二是大家都可以帮你照顾秋萍嫂子。”

冯梦梅这一建议,对杨月樵来说当然是非常及时的。他目前无法完全轻装上阵狠狠一搏的主要包袱就是妻子李秋萍的兼顾问题。如果真能如冯梦梅所说,搬回到他青少年时生活过的这所老宅里来,那当然会方便多了——爱人与情人(京剧)就都可以兼顾了。可是,他转念细想后,又觉得这有些不妥——如果把自己的家同冯梦梅的家搅和在一起,每日与冯梦梅在一起生活,天长日久,纵然李秋萍信赖自己,不会有什么说道,外界舆论也会产生负面影响,那就会给冯梦梅刚刚平静下来的独身生活惹出不必要的烦恼。于是,便谢绝了冯梦梅的美意。

冯梦梅一开始没理解杨月樵谢绝的道理,渐渐弄明白他的顾虑后,对杨月樵的多虑很不以为然。她觉得大家都是六旬之人了,生命已经很有限,心理还这么脆弱怎么行呢?何况,杨月樵原本就是这个家庭的成员,是因为政治迫害而离开的。现在落实了政策,又回京剧院工作了,搬回家住乃是理所当然,别人爱说什么就说什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