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人生若只如初见
7904900000048

第48章 江山如画(2)

井冈山啊!换了人间,但永远不变的是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这里创立的井冈山精神。那就是:“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艰苦奋斗的作风。”

井冈山啊!革命的山,世世代代“风展红旗如画卷!”

井冈山啊!神圣的山,永永远远矗立在华夏儿女心上。

武汉大学看樱花

阳春三月的一个双休日,我从洪城南昌乘城际列车直奔江城武汉,为的是到武汉大学看樱花。

当我带着满身的疲惫,兴匆匆地走入位于东湖之滨、珞珈山下的武大校园时,我的倦意顿消,精神为之一振。我敢说,武汉大学是我所看到的中国最美、最有文化积淀的大学之一,其引人入胜之处完全可以媲美我看过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云南大学。从见到的第一刻起,我就对自己说,我爱武汉大学。君不见,武大校园,满园尽是民国时期的古建筑。这些建筑大多依山就势,中西合璧,罗马风格和琉璃瓦,相得益彰……经过百年的风雨,依然完好。那一块块斑驳的墙砖,那一片片瓦蓝的琉璃,无不记录着她的辉煌、她的厚重、她的屈辱、她的辛酸……而和这些古老建筑群相映成趣的便是她的满园苍翠、桃红樱白、鸟语花香,而最值得骄傲的便是“樱花大道”两旁争先怒放的各色樱花。

樱花开,游人来。每年的3月下旬至4月上旬,正是武大最热闹的时候,游客最多时一天可达10万人以上,短短两周的樱花节,平均每年近百万人次观光。每当这个时候,樱园路旁,满树的雪白。走在这条路上,游人如织。只见白色的樱花花枝浓密,抬眼只见樱不见天,整个一个晶莹透亮的世界。其中有一种叫染井吉野的日本樱花开得最为烂漫。这种樱花是日本樱花的一个重要品种,是大岛樱和江户彼岸樱的一个杂交品种,分别继承了两者花朵大和先花后叶的特点,花期为3月中旬,单瓣花,颜色为淡粉红色。4-5朵形成总状花序,树形高大,可达10-15米。一片片的樱花海,清风吹过,樱花便纷纷散落,花瓣就像漫天飞雪似地飘落,可谓满天花雨,彻底的满天花雨。这时,我看见天空变成了无数的红白小点,我突然想到了“花非花”这三个字,空中飞舞的似乎不是花瓣,而是有着短暂生命的精灵。乱花渐欲迷人眼,我看到的樱花是红色的,但漫天飞舞时更接近一种不纯粹的白,那一刻我沉醉了。

我在樱花树下徜徉,但见晶莹的花瓣飘落在我的身上,散见于草地,白的花,青的草,亭亭的樱枝,蓝蓝的琉璃瓦,组成了一幅绝美的图画,煞是好看。

看见脚下的樱花,美丽至极,却只有十几天的灿烂,我便伤感不已。为什么啊,美的东西这么快、这么容易凋谢,樱花多像人的青春,倏忽而过,难以把握。由此,我们有理由说,亲爱的朋友们,我们要把握住生命的每一刻,过好每一天。

天气很好,阳光明媚,我仰头看天,看见金色的阳光把片片樱花染成透明的模样,空气中满满都是淡淡的花香。眼前,游人如织,四处洋溢的是欢快的笑语,此时的我,却陷入了沉思,许多人只看见樱花的美丽,却不知道她的历史。其实,眼前这些漂亮的樱花是屈辱和国耻的象征。

抗日战争期间,1938年武汉沦陷,武汉大学被迫西迁四川乐山,武大校园随后成为侵华日军的后方医院,大批日军伤员住在今天的樱园宿舍里。死亡与伤痛惩罚着侵略者,使他们盼望早日回到日本。日军指挥部为了抚慰伤员的思乡情绪,于1939年春天从日本移栽大量樱花树到武汉大学。于是,武大才有了美丽的樱花,于是,70年后,我才看到了眼前这怒放的樱花。

是啊,眼前的樱花是够美丽的,但即使这样美丽的东西,也掩饰不了它的丑恶历史。我想,我们在欣赏美丽樱花的同时,应该摒弃那种纯粹的民族主义,应该不忘国耻,应该团结一心,奋发图强,振兴中华。

武大的樱花虽然是国耻象征,但樱花树本身无罪,人们如此喜欢她,热爱她,没错,不是吗?武汉人深情地唱出了对她的赞美:“我不是游人,我坐在窗前,日复一日,才能看见她,抽条,发芽,结蕾,开花。我不是过客,我时时刻刻等待,才能不错过她,走进,微笑,尖叫,牵着她……啊,我的武大,我的樱花。”

走进武汉大学,走在樱花大道,我的心情是非常激动的,我在日本东京看过樱花,在美国的华盛顿、西雅图赏过樱花。我惊讶于樱花的美,并且无限热爱这种美。但在武汉大学,是我第一次在中国看樱花,而且是中国最美的樱花。我一边漫步,一边欣赏美丽的花瓣款款飘落的那份优雅,感觉自己就像走在仙境一样。当我离开美丽的武汉大学,离开美丽的樱花园的时候,心中真是恋恋不舍。《樱园梦》的歌声在我的耳边久久回响:“追飞扬花瓣,追飞走的梦,登上城堡远望,遥岑入明眸。再次看到风吹过,樱花儿飘落,不认识的身影在追逐,不肯走……”

秦淮河畔的美丽与哀愁

我到南京,先不去朝拜那些帝王寝宫,伟人陵墓,名寺古塔;也不忙去看燕矶雨花,玄武湖光,紫金山色,而是从容地走向了秦淮河,一条从我梦中流淌过千百回的河。循着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循着十里珠帘和金粉荟萃;循着朱自清和俞平伯的桨声灯影,我的梦境是如此的悠长沉重。走在秦淮河畔,我问自己,这是那条在唐诗宋词里流淌了千年的著名的河流么?这是那条哺育了古城南京,“锦绣十里春风来,千门万户临河开”的河流么?这是那条摇橹声划破长空,美人的浅吟低唱回响在耳边的河流么?回答是肯定的。可我在河两岸看到的一切都过于新鲜了,才使我心生疑惑,这不是我想象中的秦淮河,不是的。其实,转身一想,千年的风花雪月,该有多远,我完全可以想象。画船箫鼓,琳宫梵宇,明角灯笼,秦淮河不可能不变。不要说唐代杜牧笔下的秦淮河,明代唐伯虎笔下的秦淮河,就是朱自清和俞平伯笔下的秦淮河离我们也快百年了。秦淮河会变,但不变的是那些在秦淮河畔演绎过的无数缠绵哀愁的爱情故事,比如说,王献之在桃叶渡演绎的浪漫爱情和“秦淮八艳”演绎的千古绝唱。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不仅是著名的大书法家,同时也是爱情高手和猎艳高手。当年王献之就住在乌衣巷,而桃叶渡就是他迎送爱妾桃叶的渡口。那时的桃叶渡水流湍急,稍遇风浪就可能翻船,桃叶经常往来于两岸之间,甚是害怕。王献之便写上了这样的诗句,劝慰桃叶不必担心。“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从此,桃叶渡口便多了一个痴情的身影,秦淮河畔便留下了一段美丽佳话。我在王献之送桃叶的古渡口久久徘徊,似乎看见了大诗人苦苦等待心上人的身影,而每一次心动的等待,每一声殷勤的问候,都化作了昔日大书法家的风流,乐府吴声的余韵。真可谓:往事越千年,桃叶今安在,古渡自无声。

从王献之昔日住的乌衣巷口出来,往西走不到百米,就是著名的李香君故居了,这一带是古时南京的红灯区。明代的秦淮河是历史上最繁华的时期之一,这里歌舞升平,繁华似锦,妓院林立,真所谓“风华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可能这和夫子庙当年是科举拔贡的地方、文人雅仕大量云集有关。那时的旧妓院当然早已不存在了,可是从秦淮河两岸的建筑来看,依稀可以看到当年的风韵。在明清两代,南京、北京、大同、扬州、苏州等都是中国的著名红灯区,上海到了清后期才繁荣“娼”盛起来。那时,北京的八大胡同,南京的秦淮河,上海的四马路,九江的二马路都是红灯区的代名词。望着眼前秦淮河上的这些漂亮游舫,我想,有多少骚人墨客在这里吟风弄月,赋词作画;有多少红粉佳丽在这里浅斟低唱,卖弄风骚,从而演绎一段永垂不朽的千古佳话,书写起一出万古流芳的美丽与哀愁。而才情俱佳,艳压群芳的“秦淮八艳”,更是千古流芳,被人们传诵至今。

所谓的“秦淮八艳”是马湘兰、陈圆圆、柳如是、李香君、卞玉京、顾媚、寇白门、董小宛。这些人在中国历史上都很有名,而且在晚明激烈的政治斗争、民族矛盾中,她们基本上都卷进了斗争的漩涡。她们不仅美丽妖媚,才艺双绝,对爱情忠贞不渝,更在国家遭难,山河破碎之际,不当瓦全,只为玉碎,深明大义,保持气节。她们,令多少男儿自愧,可敬可佩。这“八艳”中,读者朋友较熟悉的可能要数李香君和陈圆圆了。

“生小倾城是李香,怀中婀娜袖中藏。”生动地描绘了李香君娇小玲珑的外貌,当时的四方名士,多以一识李香君为荣。李香君的名字取自《左传》中“兰有国香,人服媚之”。据说是个卖艺不卖身的名妓,她出淤泥而不染,愤俗、坚贞、节烈的故事,被写进了《桃花扇》,让后人久久传诵。我在李香君故居内的李香君汉白玉塑像前久久伫立,只见她身躯微斜,颔首微笑,风姿绰约。真可谓:小巧玲珑,楚楚可怜,风流妩媚,人见人爱啊。睹像思人,她和复社人物侯方域的爱情故事,如电影样,一一浮现在我的眼前。李香君和侯方域成婚后,在故居过了一年多的幸福时光,然而,在那样的年代,幸福总是短暂的。很快,相爱的人儿便劳燕分飞,徒留悲叹。随着明朝的覆亡,侯方域被迫离开南京,香君在马士英、阮大铖这批坏人的逼迫下,被嫁田仰,誓死不从,以头抢地,血流如注,鲜血点点溅在侯方域赠与的定情诗扇上。侯方域最终北上成为大清的臣民,香君为此削发为尼,遁入空门,郁郁而终。

国人耳熟能详的一代名妓——陈圆圆,因为是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对象,所以家喻户晓。其实,真实的陈圆圆要比吴三桂这个卖国贼高大得多。她是吴梅村《圆圆曲》的女主角,她曾与卞玉京一起被田国舅选妃,后成为吴三桂的爱妾。再后来又被明末李自成起义军刘宗敏所掳,后吴三桂出卖民族降清后又被寻回吴三桂身边。大清立国后,吴三桂被封为云南王。陈圆圆却坚决不肯做他的王妃,最后,遁入空门,伴随她的是暮鼓晨钟,青灯黄卷,苦不堪言。

柳如是,名字源于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以20岁的青春年华嫁给了东林党领袖、白发老翁钱谦益。清军南下兵临南京时,柳如是苦劝夫君一起投水殉国。钱走入水中,后又退缩说:“水太冷,不能下。”柳如是绝望之下奋力跳入水中,最终被钱谦益救起。钱去世后,由于“钱氏家变”,柳如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最后悬梁自尽,以悲剧终结。

卞玉京,自称“玉京道人”。聪颖美慧,风姿绰约。与诗人吴梅村相遇相识相知相爱,后又和陈圆圆一道被田国舅选为妃子。卞玉京为此寄书吴梅村,表达了自己愿托付终身的愿望。然而有道是“百无一用是书生”。软弱的吴梅村所做的就是在她离去后,来到她的窗下吹箫追忆。其实,卞玉京并未进宫,而是出家做了道姑。

董小宛,15岁因家境贫寒步入青楼,发誓保有冰清玉洁之向。后与冒辟疆结为连理,清兵南下期间,誓死与冒辟疆举家避难,同生共死,并深情款款地对冒辟疆发誓:“异日幸生还,当与君敝履所有,逍遥物外,慎勿忘此际此语。”后因颠沛流离,旧病复发,香消玉陨。

顾媚,是“秦淮八艳”中爱情唯一得到回报的一位。她与当时号称诗坛“江左三大家”的龚鼎慈相爱后,多次冒着风险,资助反清复明被官军追捕的龚鼎慈,顾媚的大义至情令龚鼎慈终生难忘。后来,顾媚在他的身边度过了幸福的一生。

寇白门,原以为嫁入豪门,终身有靠,岂料遇上的是一个伪君子。当年派5000士兵手执大红灯笼迎娶她的保国公朱国弼很快便寡义薄情,移情别恋。在他落难之时,便欲卖掉白门,使白门伤心欲绝,寇白门说:“若使妾南归,一月之间当得万金以报公。”随后返回金陵,凑足万两银将朱国弼赎出,朱羞愧不已,寇亦叹美人之迟暮。

马湘兰,酷爱诗画,才艺俱佳。24芳龄时与江南才子王稚登一见倾心。可惜,王稚登却因未能求取功名而回避此事。但是,马湘兰,却始终不渝地爱着这位江南才子,伴随终生。

“秦淮八艳”虽为生活所迫而沦落青楼,但是却都卓尔不群,才貌双全,深明大义,报效国家,忠于爱情,绝世称奇。秦淮河之所以能千古流芳,名动天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秦淮河畔生活着许多像“秦淮八艳”似的奇女子。“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似乎是对秦淮河畔美丽与哀愁的绝世写照。

岁月悠悠,沧海桑田。今天,循着古今才子佳人的足迹,我又来到了秦淮河畔。只见:十里珠帘,画舫楼阁,依然;书画琴棋,美酒婵娟,如故。秦淮河在不急不慢地流淌,华丽的灯影在河的中央摇曳着,有些妩媚,有些凄清,只是不见当年才子和佳人的倩影。“世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秦淮河畔似乎只有浓得化不开的哀愁了。离开秦淮河的时候,耳边不禁回响起俞平伯的句子:“心头,婉转的凄怀;口内,徘徊的低唱,留在了夜夜的秦淮河上。”

莫以昆明远

向往昆明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当我人到中年,真正走进昆明,触摸昆明的时候,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双眼已被其美丽撩乱了。昆明真的处处是景,处处是美。眼睛一时真的不知看哪儿是好。“莫以昆明远,江山多胜游。”在我看来,走进昆明,就是走进了春天;走进昆明,就是走进了美丽。热爱昆明,真的不需要理由,更不需要原因……

然而,热爱昆明,实际上是有理由,有原因的,而且太多太多,说也说不完。昆明,七彩云南的省会,南濒滇池,三面环山。“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真个是昆明的真实写照。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气候和适宜的湿度使这里成为人们向往的乐土。不是吗?当我在酷暑难当的七月末八月初置身昆明的时候,就像走进了春天,但见草木长青,鲜花不谢。凉爽的天气,一下子使人神清气爽。那时感觉真的是“天上人间”。我为自己的祖国有一个如此美丽宜人的“春城”而骄傲。刹时,我对祖国充满着感恩,对昆明充满着感激。不光是我辈热爱昆明,就连动物也感激昆明。每当12月到来年3月,一群群躲避严寒的红嘴鸥万里迢迢从远方飞来栖落城市,由此形成了昆明蔚为壮观的独特景致。昆明,真可谓是:动物的乐园,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如果说,光凭舒适和惬意,我敢说,全中国没有任何一个省城可以和昆明相比。

昆明,不光有凉爽宜人的气候,满城的鲜花和令人耳目一新、绚丽无比的多民族文化。昆明,有汉族、彝族、回族、白族、苗族、哈尼族、壮族、傣族、傈僳族等26个民族在这里世居。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各民族间相互影响,融汇贯通,同时,又保持着各自的民族传统,延续着许多独特的生活方式,民族习惯和文化艺术。他们鲜艳多姿的民族服饰,千姿百态的民族歌舞,不同风格的民居建筑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画卷。就在举世闻名的世博园旁边,有一个叫吉鑫的地方,每晚都上演一出高水准的反映多民族风情的大型歌舞——吉鑫宴舞,其阵容之庞大,编排之精美,演技之精湛,主题之鲜明,在国内都堪称一流,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