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人生若只如初见
7904900000004

第4章 文化苦旅(3)

演出的灯光,启用了国内目前最大规模的环境艺术灯光工程及独特的烟雾效果工程,音响采用了隐蔽式设计,形成了天然的立体声效果。整场演出在这样的灯光和音响的配合下,给人带来视觉上的震撼是可想而知的。一会儿是烟雨迷离的春耕,一会儿是竹林里的轻吟;一会儿又是披着月光沐浴的美丽少女,一会儿又是沐浴着晚霞的牧童和悠闲的老牛,这情景简直是如诗如画,如梦如幻,令人眩目,使人称奇。

600多名演员参加演出,109次修改演出方案,67位中外著名艺术家参与创作,12座著名山峰,1.654平方公里水域,历经5年5个月,耗资3亿元,真正的天然实景大舞台,纯正的民风风俗大展示……仅凭这些,美丽的歌神—刘三姐,想不给观众留下印象,都难啦……刘三姐,爱情的经典,经典的爱情。使人向往,使人留恋。多少年在浩瀚的大地传颂,只要有人类存在,就会直到永远,不是吗?

南昌《日出》了

钢丝鸟笼舞台,阴霾的灯光下,数着药片的陈白露慢慢死去,她的灵魂却复苏了。伴着五彩斑斓的灯光带我们走进旧上海纸醉金迷的生活……这是2008年9月20日晚,我在南昌江西艺术剧院欣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话剧团带来的新版《日出》中看到的一幕。

“梦醒了无路可以走”,这便是曹禺先生写作于70年前《日出》中的陈白露。许多年前,这个拥有有悲剧色彩的女人便深深地印在了读者的心里。追求物欲却又厌倦奢华的矛盾,新思潮洗礼中又不断沦陷的无奈,向往光明却又被黑暗囚禁的悲哀……没错,就是这样的《日出》经过70年来的风吹,已在一代一代人的心中成为经典。

如今,当我在世界动感都会—南昌,跟随王延松导演这位思想者再次重温经典魅力的时候,我不禁想起曹禺先生1982年写给巴金先生一封信中的文字。他说:回忆“十二三岁的日子,走在树林里,太阳出来了,有花有草,还有鸟儿在身边鸣叫,我的梦一定是彩色的,因为我就在梦里面”。多么好啊!曹禺先生引领我们走向光明。

曹禺《日出》的故事讲得非常现实,出场人物大多直接切入生活的横断面,张乔治、王福升、潘月亭、顾八奶奶、李石清、黄省三、胡四、小东西、翠喜,可以说是个个精彩,其用意都在于构筑主人公陈白露唯物质的生活,他们谁也逃脱不了“铁一般真实”的生活。

陈白露对方达生说:“抽烟、喝酒,你都不会,你就是个乡下人!”“你说你爱我,你有多少钱?你能养活我么?我出门要坐车,要有体面的衣服交际,这些你能给我吗?”

新版《日出》以陈白露第一人称叙述为路径,依次展开她相关生活的内心层面,更加契合人物的内心发展轨迹,带给人全新的感受。最让人叹服的是女主角陈数深厚的表演功力,剧中她一人分饰两角色,忽而现实陈白露,忽而陈白露的灵魂,自由流畅的穿插表演不露痕迹,更深刻地将人物内心情感传达触碰观众心灵。开篇时,她幽怨凄凉地和自己的灵魂对话,紧接着又轻摆腰肢风情妩媚地向观众介绍剧中人物,之后和各路情人的打情骂俏,四方周旋,无一不牵动着台下所有人的目光和情愫。两个多小时的演出,陈白露作为贯穿全场的核心人物,被陈数演绎得鲜活灵动,把曹禺大师笔下的这个命运多舛的上海时尚女人完全立体化地在台上诠释了出来。

郭达饰演的银行家潘月亭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他与陈数优雅风情的交际舞,更是再次向南昌观众展现了自己多才多艺的另一面。青年演员靳东扮演的方达生,演活了那个既“无用”又满怀希望的悲情青年。此外,胡四、顾八奶奶、翠喜、黄省三、小东西这些剧中的配角人物个性鲜明,给人以全新的感受。

新版《日出》除了演员阵容空前强大,音乐创作,人物造型,布景设计,舞美灯光都亮点纷呈。不是吗?当大幕开启,简约精巧而又机关重重的钢丝“鸟笼”浓郁的后现代风格,经典文化经过现代手法的绝好展示,令观众大开眼界。比如说《日出》中陈白露共有两身造型,而这件服饰是以复合套件的形式出现,外面是一条由上到下从白渐变到深红的礼服式长裙,这件有些西式洋装风格的长裙体现了造型师对那个年代时尚的揣摩。远远望去,陈白露就像站在一团火中,既可以理解为她身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这样一种人生境界,也可以理解为她浴火重生,凤凰涅,她完成了一次灵魂的升华。

新版《日出》和过去《日出》最大的不同在于,在“陈白露”死后,追加了一段“灵魂”复苏。当方达生给她开窗让万丈阳光洒进来,崭新的洁净的“陈白露”看着黑暗处自己的那些“曾经”获得了新生,而我们则在一片阴霾中感受到了“日出”的温暖,我们屏住呼吸,看日出,照亮经典。

今夜无眠,今夜的江西艺术剧院座无虚席。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演出中,南昌观众表现出了高度的文明,几乎可以说是鸦雀无声,其秩序比我前几次在此观看的芭蕾舞、交响乐等都要好。更令人想不到的是演出结束后,全场观众,全体起立,报之以热烈的雷鸣般的长时间的掌声,台上台下互动,掌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演员们感动了,观众们陶醉了,我几乎可以说是“傻眼”了。2008年以来,在南昌演出所有经典高雅艺术,我几乎全看了,南昌观众的文明程度没有任何一次可以和这次相比,南昌观众的素质真应了一句古语:“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许多观众说:“看新版《日出》,就像在看大片,看经典,让观众和演员如此几乎零距离的沟通和交流,真是太难得了,曹禺经典,视听震撼啊。”看完《日出》后还不过瘾,希望《雷雨》、《原野》接踵而来。作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即将拥有地铁的特大城市南昌,其高雅艺术不是多了,而是太少太少了,从这次南昌观众对新版《日出》的无限钟情和向往,就可看出,南昌人对高雅艺术的追求和渴望,是太长久、太强烈了。作为南昌市民,我们真诚地希望国家一流乃至于国际一流的文艺团体携带经典芭蕾舞、交响乐、话剧等高雅艺术,不断地走进南昌,南昌人期待经典,期待更多像《日出》这样高水准的演出,期待文化的力量震撼南昌。南昌,日出了……

万岁,青春中国

5月4日,这是一个在中国发展进程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一次又一次,它提醒我们回到那令人热血沸腾的年代,回望那段让人兴奋不已的岁月。90年前的5月4日,一道“闪电”划破“夜空”,北京的爱国学生在天安门广场发出了振聋发聩的怒吼:“中国的土地可以被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们,起来呀!”这是救亡的声音,是民族的呐喊。这呐喊犹如一声春雷,震醒了万千暗夜中徘徊的灵魂。这呐喊,扩大和深化了“五四”启蒙思潮的影响,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为中国的未来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爱国革命运动。面对内忧外患、灾难深重的旧中国,仁人志士们在苦苦地求索,中国向何处去?中华民族向何处去?“五四”先驱们率先奋起,第一次燃起了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火炬,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不顾身地奔走呼号。他们“奋空拳,扬白手,和黑暗势力奋斗”(罗家伦语),为的是:“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新文化运动。面对专制主义、蒙昧主义的旧文化,五四先驱们在深刻思索,如何冲破思想的禁锢。胡适说:“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模仿别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号召同学们:“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于是,被守旧派斥为“驴鸣犬吠”的白话诗闯进了诗歌的神圣殿堂。郭沫若在《凤凰涅》中深情地吟到:“我们更生了,我更生了。一切的一切,更生了。一切的一切,更生了。我们便是他,他们便是我。”被国学家讥为“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的白话文成了文坛的正宗。鲁迅用白话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鲁迅不仅引进了为中国读者所陌生的短篇小说样式,而且他的小说每篇都在文体上有所创新,从不重复自己。鲁迅说:“依傍和模仿决不能产生真艺术,真的新文艺的繁荣要靠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闯将。要有天马行空似的大精神。”

从某种意义来说,“五四”是一场和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一样的伟大的文艺复兴。这是因为,当新文学运动的开拓者们立志构建“人”的文学时,他们表达了中国人从近代以来的大变革中得到的最深的信念。去除我们文化和精神中的“跪拜”而成为“人”,成为站着的人。拒绝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屈服,也拒绝在封建文化的压迫下屈服。从“五四”起,中国的知识分子和民众从未放弃这一信念。“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是人民共和国领袖的宣言,也是深深地根植于“五四”精神的声音。

“五四”是青春飞扬的岁月。“五四”时期的很多前驱和领袖当时正值中青年,神采飞扬,青春四溢。那一年,陈独秀40岁,鲁迅38岁,周作人34岁,钱玄同32岁,李大钊31岁,胡适28岁,刘半农28岁,傅斯年23岁,罗家伦22岁。他们不光发动、领导了“五四”运动,而且把振兴中华的重任寄托希望于青年。陈独秀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于人身。”李大钊说:“青年循蹈乎此,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悠悠90年,弹指一挥间。2009年,“五四”已经90岁了。北京护城河水依旧波光粼粼,青春杨柳依旧轻轻拂动,北大红楼依旧静静耸立,古老街巷依旧传出历史回声……尘封的记忆不会因久远而黯淡,历史都在反思和探索中变得丰盈。

“五四”已经90岁了,怀着“把旧中国改造为新中国”(毛泽东语)梦想的青年已经是百年之身,早已离我们而去;“德先生”、“赛先生”已是我们熟稔的朋友,在我们的身边生根、勃发、结果;“少年中国”(梁启超语)已成“青春中国,虎虎生威,锐不可当”。

2009年5月2日,在“五四”运动90周年前夕,胡锦涛总书记来到中国农业大学和同学们座谈。胡总书记深情地说道:“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五四’运动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矢志追求并为之顽强奋斗的宏伟理想。现在,实现这一宏伟光明前景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当代青年对‘五四’运动最好的纪念,对‘五四’先驱最好的告慰,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勇敢地担负起历史重任。同广大人民群众一道,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局面。让伟大的‘五四’精神在振兴中华新的实践中放射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

是啊!总书记的讲话,就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永远的“五四”,青春的中国。曼妙春光中,朝阳和回忆穿越漫漫尘埃,映照中国挺拔的身姿。美哉!青春中国;壮哉,青春中国;万岁,青春中国。

蔡琴,不了情

有一种东西可以让时间凝滞,那就是蔡琴的声音,就在时间的空隙里,她可以留住你青涩的青春。也许有一天,今天流行的会淡化、褪色,但是静下来的时候,我们仍不会忘记去听一听蔡琴的老歌,她所唱的不再是一段旋律,而是一个时代。

2009年6月27日晚,一个从湖北仙桃走出去纵横歌坛30年长红不衰的靓声天后,华人乐坛的芭芭拉·史翠珊(Barbra Streisand),华语艺人大型巡回个人演唱会内地场次和纪录保持者,中文老歌最佳代言人,法国乐评人赞誉:“天鹅绒”般的声音,来自台湾省的著名歌唱家—蔡琴,在恢宏壮丽、中国一流的武汉体育中心体育馆再续“不了情”,带领江城人民坠入“琴网”。

身处小城的我,长途驱车300公里,和武汉人民一道享用了这次音乐盛宴。

蔡琴歌迷的耳朵素以爱听经典老歌和高品质的好声音著称。是夜,《蔡琴·不了情—武汉经典老歌演唱会》,从《天涯歌女》唱到《恰似你的温柔》,30年代的大上海,60年代的大香港,70年代的大台北和80年代的华语流行乐的新浪潮,以及蔡琴历年好歌金曲悉数搜罗。毫无疑问,我看到的将是史上跨度最大的演唱会。蔡琴,不了情,一夜唱够80年。

“上海人唱自己的老歌都唱不过蔡琴”,以《梁祝》著称的作曲大家陈钢,如此赞誉蔡琴,可见蔡琴的演唱功力,确实非同小可。

1979年的一曲《恰似你的温柔》,是蔡琴的初试啼声之作。也正是这首歌让她声名大噪并迅速走红华语乐坛,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在30年的时光流转中,她发行了近40张个人专辑,歌坛、影视、主持、广播全面开花。近年来,48场“蔡琴·不了情经典老歌全球巡回演唱会”,“越老越红”的蔡琴更是以曼妙嗓音征服了听众,“票房女神”当之无愧。

在万余歌迷的期盼中,一袭红衣的蔡琴像迷离的梦中女神,风情万种地向我们走来,她演唱的第一首曲子是《夜上海》,“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一个不夜城,华灯起,车轮转,歌舞升平……”那天鹅绒般的声音,仿佛使时光倒流,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光怪陆离,歌舞升平的夜上海。

在本次演唱会中,照耀30年代老上海的一代歌后周璇、白光、吴莺音等人的传世经典《夜上海》、《何日君再来》、《夜来香》,60年代华人歌舞片鼎盛时期的大香港流行曲,如《给我一个吻》、《情人的眼泪》,无不把人带到了30年代的上海,60年代的香港。使人联想到王安石的“桂枝香”:“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今宵多珍重》、《往事只能回味》、《醉在你怀中》、《千言万语》、《小城故事》、《三年》、《蝶衣》、《绿岛小夜曲》、《你的眼神》……一曲接一曲,曲曲精彩,蔡琴倾情演绎,如泣如诉如悲啼。而大屏幕上也不时变换蔡琴各个时代的影像,更使观众如痴如醉,如梦如幻,那感觉真像蔡琴自己唱的一样:“醉在你怀中”。

武汉演唱会期间,恰逢2009年的第二十届台湾金曲奖最佳女歌手提名揭晓。历经歌坛数次改朝换代,蔡琴依然屹立在乐坛顶峰,丝毫不输新人后辈。“一夜唱尽80年”,只有蔡琴做得到,这是何等的经典,何等的让人留恋啊!

“蔡琴·不了情”,点亮了武汉的夜空,唱响了大江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