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妈妈当医生
7897700000006

第6章 生活中的安全隐患

1.室内安全隐患

(1)居室隐患

有阳台的家庭,在靠近阳台的窗下,尽量不要摆放沙发、桌椅等,避免宝宝攀爬,并注意随时紧扣通往阳台门的开关。教育宝宝不独自到阳台玩耍,更不要趴在窗口眺望或与楼下小朋友对话,以免发生坠楼的意外事故(家中如有会独自行走爬高的宝宝,妈妈最好在门窗处装上栅栏)。家具墙角避免呈锐角,以防碰伤。地板不要太滑,以防跑路快而跌倒,造成骨折。

(2)电器隐患

对家用电器、煤气的安装,必须注意安全。尤其是电源插座应安装在宝宝摸不着的高处或用拉线开关。对位置较低的封闭式插座,可用适当的家具遮严。电器使用后,应及时拔下插头。煤气或淋浴器用毕,及时关闭,避免宝宝摆弄开关而发生意外。

(3)热水隐患

对危险物品或用具的堆放,应定点、定位。热水瓶应放在宝宝摸不到的地方,或放在宝宝活动场所之外,关照宝宝不可独自使用。喝茶水温度适宜。若用热水袋取暖时,要注意水温不能太高,一般为50℃,切忌直接接触皮肤,应隔几层布或置于被外,热水袋口要冲外摆放,以防烫伤。

(4)危险品隐患

家庭用药要加强保管,应放在儿童不易取到的位置,成人与儿童服用的药物,以及内服和外用药,如洗涤剂、消毒剂等,应分开存放,最好有标记。不可让儿童自己取药服用。电炉外应装上防护罩,以防烫伤儿童。

(5)玩具隐患

宝宝用的玩具要结实、耐用和安全无毒无害,不带尖锐的棱角,便于洗晒消毒。不能给宝宝玩容易破碎的、过于细小的玩具,以防不慎塞入鼻腔或耳内,也不要给易被宝宝误食吞咽的玩具。可教会宝宝使用圆头或方头剪刀,使用时把剪刀立起来,从身体开始向前方剪,千万不要横着剪,以防剪到左手或扎痛身体。教育宝宝要坐在指定的地方使用剪刀,不能拿着剪刀各处乱跑,用完后立即交成人保管。不给宝宝玩绳索,以免发生意外。

贴心小叮咛:

妈妈必须从小给宝宝制定规矩,养成不动电源插头,不划火柴玩,不拿锐利尖头的刀、剪等物当玩具的良好习惯,从而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

2.外出的安全隐患

(1)交通安全

随着宝宝活动范围的扩大,至学龄期宝宝各项活动更趋频繁。由于学龄期宝宝活动范围的扩大及其喜欢模仿成人的活动,发生意外的频率增多。此期宝宝喜欢在马路、弄堂、小区、街上追逐打闹,走路东张西望以及爬树、骑车、玩球等,宝宝由于经验不足,应变能力差,又尚未具备自我防卫能力,加之家长一时疏忽,因此发生意外就多。特别是在大城市,车祸时有发生,一旦发生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故家长应从学龄前宝宝开始向宝宝解释如何防止意外伤害,如城市的交通管理规则等,做到红灯停、绿灯行,过马路要走斑马线,行人要走行人道。同时家长要以身作则,因为家长是最好的启蒙老师。

(2)溺水

溺水是宝宝时期常见的意外事故。尤其夏季更是多发,宝宝自己跑到池塘、河边戏水是引发溺水最多的原因,有时宝宝失足跌落水井、窖井或栽入水缸、粪坑,偶尔有冬季在薄冰上落水,甚至意外不慎跌入水缸或水盆、浴缸中淹溺。当宝宝溺入水中,将水、污泥沙、杂草等物质吸入呼吸道和肺泡,会引起换气功能障碍或反射性喉头痉挛,导致缺氧和窒息。这都是因宣传教育不够,家长、老师、社区管理照顾不到所导致的。所以妈妈一定要对宝宝做好安全教育,防患于未然。

(3)电击

俗称触电,由一定强度的电流或电能量(静电)通过人体引起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甚至导致心跳骤停和呼吸停止。为了防止宝宝触电,妈妈一定要做好安全教育,增强宝宝的自我保护能力,让宝宝远离危险,杜绝意外。

3.对宝宝的安全教育

宝宝年幼无知,识别危险能力差,各种感觉及动作发育尚未成熟,缺乏自身防卫能力,加上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等,在日常生活中,往往由于家长一时疏忽而发生意外事故,如各种外伤、烧(烫)伤、气管异物、各种中毒等。这些已成为儿科急诊中的常见病,严重危害了宝宝的身体健康。为了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家长应注意对宝宝进行安全方面的教育。

(1)教育宝宝互相团结友爱,不要互相打架、推拥。

(2)不要玩弄体积小、锐利或带有毒性的玩具及物品,如珠子、扣子、棋子、别针、图钉、小刀、剪子等,以免塞入耳、鼻、口中造成耳、鼻、气管、食管异物,或引起刺伤、割伤及中毒。

(3)不要玩火柴、打火机,以免发生火灾及烧伤。

(4)不要单独或结伴去池塘、河边游泳,游泳时必须有大人陪同。

(5)不要随便采摘野生植物及野果食用。

(6)遵守交通规则。不要在马路上游玩。

贴心小叮咛:

家长要照顾好宝宝,尤其是对婴幼儿,凡是宝宝活动的场所,都要有安全措施。如用自行车带宝宝时,车轮要有护栏;宝宝吃饭时,不要惊吓、逗引、责骂宝宝;提开水时,要防止宝宝突然冲过来;给宝宝洗澡时,要先倒凉水后倒热水;拉提宝宝的手臂时,动作要轻柔,避免过于用力或粗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