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妈妈当医生
7897700000040

第40章 防治宝宝自闭症

自闭症和一般儿童疾病不一样,它属于广泛性发育障碍。患儿的语言、社会交往、动作行为、注意力和感知等多种基本心理功能都可出现发育偏差或发育迟缓。通常在婴儿时起病,但也有2~3岁以前正常,3岁之后才表现精神症状。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已有人注意到这个病了,很多学者从亲子遗传、妈妈孕期并发症、宝宝出生时损伤、家庭环境和教育方法等进行了深入探讨,但至今发病原因仍无定论。

根据西方学者的调查结果,在12岁以下每10000儿童中易患此病的为4~5名。1980年以后,改进了调查方法,发现易患者竟高达每10000中有10~11名。男孩多于女孩。男女之比为4~5∶1,我国报道为6.5~9∶1.

1.宝宝自闭症的表现

(1)极度孤独

有部分自闭症儿童在婴儿早期就表现与众不同。当妈妈抱在怀里喂奶时,宝宝不把身子紧贴大人;当伸手去抱他时,也无正常的迎接姿势,眼睛也不朝着抱他的人看。从小对亲人不发生依恋,有困难也不向亲人求助。当有饥饿、疼痛或不舒服时,不会跑到家长身边寻求食物或安慰,或只是拉着家长的手去取东西,而不会以言语或姿势来表示。当家长离开或返回时也无动于衷,即使家长站在身边也不会与之交往,更不会与家长对视,缺乏相互性社会交往,患儿不与周围小朋友交往,不能建立友谊,显得孤独。

(2)言语发育障碍

宝宝通常保持缄默,也有些宝宝2~3岁前语言功能出现以后,又逐渐减少甚至完全丧失。有的终身保持缄默,仅以手势或其他形式表达自己的要求。如说话常为模仿别人的语言,不带任何意义。或代名词使用颠倒,例如把“自己”称为“他”,语言交流也比较困难。

(3)坚持某些刻板行为

他们坚持某种穿戴次序,坚持某些东西的摆置形式,不能变动,如果别人变动,就出现强烈的焦虑反应或大吵大闹。自闭症儿童都拒绝学习或从事新的活动。

(4)兴趣狭窄,对某些物件产生依恋

病儿对一般儿童所喜爱的玩具和游戏缺乏兴趣,尤其不会玩想像力的游戏,而对一些通常不作为玩具的物品却特别感兴趣,如车轮、瓶盖等圆的可旋转的东西。有的宝宝对非生命的东西产生依恋,如对一只杯子、一块砖表示特殊兴趣,若将依恋的东西拿开,就会产生严重焦虑,或大哭大闹,但对亲人却不产生依恋。

例:有一个2岁的男孩,爸爸在外地工作,小孩主要由奶奶抚养,奶奶说:“宝宝从小就很乖,很少哭,尿床了也不哭。2岁半时对家中一只塑料杯非常感兴趣,吃饭时要放在桌上,睡觉时要放在身旁,同时言语逐渐减少。”

这些症状并没有引起家人的重视。4个月后其母扔掉了这只旧杯子,买了一只新杯子,患儿哭闹不止,并且只要旧杯子不要新杯子。养成的习惯不能改变,大小便时认定一只常用的痰盂,换一只痰盂就宁可忍着不解大小便。

(5)感觉和动作障碍

病儿对疼痛和外界刺激麻木,如一个突然的声响在正常宝宝往往会引起惊跳,而这类儿童则若无其事。跟他们讲话,他们像聋子一样没有反应,很多家长就因为怀疑宝宝“耳聋”而初次就诊。在病儿面前站个人,病儿好像没有看见似的,或只注意看对方的一双手或其他某一部位。病儿常以摩擦、拍打、撞头、咬硬东西、摇晃或旋转身体等动作以引起自己感觉。与此相反的是,有的宝宝对某些刺激过敏,如对汽笛声、吸尘器声或狗叫声等表现为烦躁不安,又如光线突然变化也引起惊恐。感觉麻木和过敏可在一个宝宝身上同时存在,如手指压伤了不叫痛,而对瘙痒就忍受不了。自闭症儿童都坐不住,且常以脚尖走路,注意力涣散,东张西望,或作伸颈、装相等怪异姿势。

2.宝宝自闭症的家庭治疗方法

自闭症虽病因未明,但仍能进行有效的治疗,而且在医学上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实践证明,单纯的药物治疗只能起辅助作用,重要的是对宝宝的照料和训练。

家长得知宝宝患的是自闭症时,首先消除内疚、后悔和绝望等情绪,同时要容忍宝宝的奇特行为,相信这些行为经过治疗是会改变的,要树立起一定会治愈的信心。自闭症的病情较复杂。家长在治疗上始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气氛愉快和融洽的家庭对患儿病情的好转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而学龄前和学龄儿童,如能在医院或特殊学校里进行训练和治疗,也有很多好处。

(1)行为矫正疗法

大约有50%的自闭症儿童像个“哑巴”,常以尖叫来表示需要。自闭症儿童爱做刻板的摇摆动作,他们对荡秋千较感兴趣。于是,家长就可以要求他们做到举手而不得尖叫,才允许荡秋千(即阳性强化法)。经过多次训练后,他们学会自觉地用举手的动作,表达自己的要求。这叫做“手势语言训练”。自闭症儿童也有模仿言语的特点,如拿出一只苹果,让他们看(青的、红的)、闻(香味)和摸形状,以加深他们对苹果的印象,然后,要求宝宝跟大人说:“苹果”。当他们发出“苹果”或近似的音调时,就给他们吃,加以强化。自闭症儿童不观察周围人的表情变化,也不理解感情表达的含意。可以给自闭症儿童看人物表情画,每看一个画,家长要配合做出相应的表情和举动,如看高兴人的画像时,家长吻抱宝宝,表示喜欢和高兴。看恐惧画像时,家长也要做出恐惧样,避开恐惧地方,或丢掉恐惧物品(可用画册表示)。看愤怒人像时,教宝宝停止不该做的事。看到哭泣人像,要把好东西给别人玩。这样不断强化,可以使自闭症儿童逐渐懂得周围人表情变化的含意,自己应该怎样做,使他们慢慢学会与人沟通交往。这叫做“人物表情沟通训练”。

行为矫正治疗是利用条件反射原理进行学习训练,此方法的成效取决于不断强化,家长可按照上述的方法对宝宝进行“强化”。当然这与宝宝脑发育成熟程度和智力水平也有关。

(2)游戏治疗

游戏是最适应儿童心理特点的一种形式,也是丰富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良好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最好活动形式。游戏已成为自闭症儿童的一种治疗方法。自闭症儿童有与周围人建立不起情感联系的特点,在游戏中,大人将布娃娃抱在怀里,拍拍、亲亲和给布娃娃讲话。宝宝模仿大人的姿态,也做同样的动作。他们在交往中常回避眼对眼凝视,故大人要宝宝“望着布娃娃的脸,娃娃好看”。通过布娃娃游戏,其目的是使宝宝对布娃娃发生兴趣,后将感情转移至家长身上。有年龄相仿的宝宝与患儿一起做游戏发挥“同伴”作用,对增进社会交往和重建合适行为将起重要作用。经验证明:患儿在游戏中某一行为的改善将引起连锁反应,而使其他行为也得到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