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妈妈当医生
7897700000024

第24章 防治宝宝多动症

很多宝宝活泼好动,让爸爸妈妈和幼儿园老师都感到头痛。这些宝宝总是东摸西摸,动个不停;而且不爱惜玩具,随便拆卸。情绪不稳定,有个什么念头就不假思索地去行动,不顾后果。而且还常为一些小事发火,大喊大叫。在幼儿园表现也不好,不守纪律,上课时小动作不停,坐不住。经常与小朋友打架,不仅自己不好好学习,还影响其他小朋友的学习。妈妈们认为这样的宝宝太淘气,总想通过管教来改善宝宝的这些行为,其实有些宝宝的这种好动行为是一种病态反应,他们患上了多动症。

1.正确判断宝宝是否患多动症

多动综合征(简称多动症)又称之为轻微脑功能失调,英文简称MBD。

它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发生率波动在5%~10%。多动症的高峰就诊年龄为8~10岁,男多于女(3∶1~9∶1)。病史、儿童行为与活动观察记录材料是诊断的重要依据。多动症的主要表现就是多动(活动过度),此外还有注意力不集中、易激动、易冲动、情绪不稳等,所以是一种综合征。

患儿还常伴随有学习困难,但智力发育正常。进入青春期之后,多动、冲动、注意力涣散等明显的症状有所减轻,而自卑、情感抑郁和破坏行为等却有明显增多。学习困难,接受能力差的表现也开始突出。多动症患儿,多数不经任何治疗可逐渐痊愈,但尚有一部分患儿可延续为成年期性格障碍。

宝宝如果过分好动,可能基于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宝宝天生就属于那种活动量比较大的气质类型。另一种可能由于细微脑能量异常引起。活动量大的宝宝容易坐立不安,整天跑跑跳跳、东摸摸、西碰碰,很难安静地去完成一件事。他们话多、手势多、喜欢以动态来表现自己的思想,因此,家长往往会认为他们是故意捣蛋的问题宝宝,动辄加以责骂,甚至当多动症来看待。

事实上,学龄前的宝宝就像一座庞大的能量工厂,总有着释放不尽的能量。他们需要充足的游戏场所和玩具,让他们释放这种能量,满足他们大小肌肉发育的需要。宝宝想要奔跑、跳跃、攀高、爬低、喊叫等生理需求,往往与成人想保持安静和井井有条的愿望相对立,所以宝宝的这种需求很难得到家长的充分肯定。但是,如果我们不帮助宝宝以适当的方式释放出这种庞大的能量,宝宝必然会采取破坏性的方法去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此外,如果宝宝大、小肌肉得不到活动与锻炼的机会,肌肉和肌肉间的运动功能便无法获得正常的发展,如果做家长的在这个时期强迫宝宝做一个文静稳重的“乖宝宝”,那么宝宝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势必给宝宝将来的发展带来损失。比如,宝宝入学后就有可能在游戏、体育方面落后于其他同学,甚至影响到他与同学之间正常的关系。因此,在安全的范围内,给宝宝充分的攀爬、游戏、奔跑、翻滚的机会是完全必要的。

2.适当对待好动的宝宝

宝宝好动是很正常的一种现象,很多妈妈常会因为宝宝喜欢东摸摸、西碰碰、坐立不安而十分烦恼,甚至轻易地将宝宝定性为多动症。其实,只要宝宝在大动作、精细动作、语言、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发展都很正常,那么他们好动可能是天生气质如此,家长不必因此太紧张,更无需采取责骂、处罚的方式来改变宝宝,否则会使好动的宝宝更不容易安静下来。通常,对于学龄前的宝宝不作多动症的判断,除非有着与其年龄发育水平不相适应的多动现象或注意缺陷的表现。

对于那些过分好动的宝宝,因为他们可能给人很烦的感觉,加上常常注意力不集中,可能也会影响他们以后的学习,因此,家长有必要根据宝宝的实际情况采取措施适当调整。

①为宝宝买一些他喜爱的玩具、色彩鲜艳的图书等,给宝宝讲讲故事,陪宝宝一道玩玩具。也可以和宝宝一道制作他最喜爱的玩具,尝试让宝宝在这些他感兴趣的活动中学习安静下来。

②歌唱、聆听故事是每个宝宝都感兴趣的活动,找一些适合宝宝,并且宝宝也感兴趣的歌曲教给宝宝,给他讲一些他感兴趣的故事,都能有效地吸引宝宝的注意,让他在这些活动中安静下来。

③家长还可以多和宝宝交流,陪他一起玩,在玩的过程中引导宝宝,培养他做什么事情都集中注意力的好习惯。

④如果宝宝好动的程度超乎寻常,怀疑是多动症,可去医院检查,然后根据医生指导进行治疗。

贴心小叮咛:

多动症的治疗应采取综合措施。首先要充分理解好动是儿童的共性,对待他们不必过分严厉,只要将其活动控制在不过分的范围内即可。教育方式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注意加强对他们注意力的培养,强调按时作息,生活规律化。然后可用行为疗法,一般以提供奖赏性条件反射疗法为主,对患儿的非多动行为进行强化,以此减轻多动行为的发生频率。其次帮助家长改变养育方式,通过定期咨询,重点介绍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正确教养方法和具体的养育措施。第四可用药物治疗,应在医师指导下慎用。

3.宝宝多动症的测试方法

家长怎样知道自己的宝宝是否有多动症呢?这里介绍一种简单易行的测定方法——康纳氏量表,可供家长参考。这里有10个项目,家长可以根据每个项目进行评分。如果“无”,记0分;“只一点”记1分;“多”,记2分;“很多”,记3分。10个项目分别为:

①活动过多,一刻不停。

②兴奋激动,容易冲动。

③易打扰其他宝宝。

④做事有头无尾。

⑤常坐立不安。

⑥注意力不易集中,容易分心。

⑦有要求就必须立即满足,否则,容易灰心。

⑧经常哭泣,大声叫喊。

⑨情绪不稳,变化迅速。

⑩容易发怒,常出现意想不到的行为。

把各项分数累加,若总分为15分,或超过15分,您的宝宝就可能有多动症。而且分数越高,可能性越大。家长就应该带宝宝去医院,请儿童心理医师作进一步诊断。

4.宝宝患多动症怎么办

儿童多动症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活动过多,注意力难于集中,情绪不稳,有的还有一些感知障碍(如动作笨拙,发音存在缺陷、口吃、吐字不清等)。

多动症的病因有遗传、神经心理(如与中枢神经系统成熟延迟有关)、轻微脑损伤、生物化学(如与中枢神经递质代谢缺陷有关)、社会心理方面的因素等。但是,日常生活中,不少家长朋友把儿童的好动和儿童多动症划了等号,这就把儿童多动症的外延人为地扩大了。

(1)宝宝“多动症”的饮食

有的宝宝智力正常,但常常表现为情绪不稳,注意力不集中,好动,贪玩,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宝宝多动症。”

宝宝患了多动症,除进行正确引导,必要的药物治疗外,调理好宝宝的饮食十分必要。在进食质量上可多吃些含蛋白质、维生素及卵磷质、矿物质的食物,像牛奶、鸡蛋、大豆及豆制品、瘦肉、动物肝脏、心脏等。还可多吃些花生仁、核桃仁、黑芝麻等。因为这些食品不仅能促进宝宝的大脑发育,增强细胞功能,更重要的是能改善宝宝的神经传递信息,从而减轻“多动症”。此外,有条件的也可以让宝宝多食些海带、鱿鱼、紫菜等海产品,对改善多动症也有帮助。日常生活中,请一定注意不要多食某些有刺激性的调料,如辣椒、生姜、生怱、酒类,还有苹果、柑橘、西红柿等菜蔬,因为这些食物营养价值虽高,但含甲基水杨酸类物质多,影响宝宝神经传递信息,会加重病情。

(2)儿童多动症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要谨慎小心,用药的种类、剂量及时间应由专家指导,密切观察。

饮食治疗:目前还没有足够证据肯定哪些食物与多动症的发生有关,但在宝宝的食物中应尽量避免加入人工色素调味品、防腐剂和水杨酸酯等。

心理治疗:这是纠正儿童偏常行为,培养他的良好行为,增进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主要方法。

在训练的过程中,家长要有正确的态度,儿童多动症是病态,不应歧视和打骂,以免加重精神创伤。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分散学习法:将宝宝的学习时间化整为零,每隔10分种就让他休息一会儿。学习的环境里,不要置放分散注意力的东西。

及时评价法:当宝宝表现出安静做功课,较少小动作时,就及时给予表扬。反之,要及时批评。

程序训练法:用指导语训练儿童控制和指导自己的行为。如先让他观察大人自言自语写作业,然后再自己执行,在做作业时,一边写一边自言自语:我要写作业了,要认真做,第一题是什么……

另外,还要培养儿童有规律的生活习惯。经验证明,这几种治疗方法能减少儿童的多动行为,在长期坚持的基础上,一般地说,儿童多动症都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纠正,使其心理得到正常发展。

5.区别宝宝“好动”和“多动”

儿童的“好动”和儿童多动症似乎一样,其实是不难区别的。一是有无目的性。好动儿童的活动是有目的的、有序的;多动症儿童的活动是无目的的、杂乱的。二是有无离奇性。好动儿童即使特别淘气,他的好动并不离奇,能为人们所理解;多动症儿童的多动,则离奇得让人难于理解。三是有无选择性这一条最关键。儿童的“好动”常常在活动内容和场合上具有选择性,比如在学习活动上表现为“好动”,而在看电视或做游戏等宝宝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上,则能专心致志;多动症儿童的“多动”在活动内容和场合上是没有选择性的,不论什么场合什么活动都不能使其安静下来全神贯注,都会表现出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按说,这些都是不难区分和理解的。可是,为什么有些家长朋友却没有发现和理解,而是简单的把好动和多动症划了等号?除了有些广告宣传的误导外,关键是家庭教育上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高期望值心理。由于家长对宝宝盲目的高期望心理,常常感到宝宝的学业不尽如人意;一旦宝宝的学业不尽如人意,自然要找原因;大家都知道真正智力有问题的是极少数人,那么原因在哪里呢?找来找去就有了“重大发现”:宝宝学习不专心,好动。于是,想起了多动症,于是,宝宝从此有了一个标签贴在了身上。

贴心小叮咛:

每个宝宝的好动程度和兴趣,可能随着年龄而不相同,因此,家长不必因宝宝过于好动而过早忧虑。对患有多动症的儿童,老师、家长必须高度重视,正确对待。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多动症的宝宝不能过多斥责、打骂,或用其他听话的宝宝做榜样,而应该以鼓励教育为主,采取“行为疗法”。首先,在宝宝能相对保持安静的时候,要给予表扬、鼓励,维护宝宝的自尊心,激发宝宝内在的上进心;其次对多动症的宝宝应进行个别化教育,采取动静结合的方法,给宝宝创造机会好好玩,引导他从事正常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