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朱子家训·增广贤文(中华国学经典)
7864200000018

第18章 去韵(8)

教子必严饬始善

【原文】

训曰:为人上者,教子必自幼严饬之始善。看来,有一等王公之子,幼失父母,或人惟有一子而爱恤过甚,其家下仆人多方相诱,百计奉承。若如此娇养,长大成人,不至疾呆无知,即多任性狂恶。此非爱之,而反害之也。汝等各宜留心!

【译文】

作为统治者,教育子女一定要从小加以严格教导、管束,这样才有好的结果。看来也有那么一些王公大臣的子女,他们有的是从小失去父母,或者是只有一个孩子,过度地爱护和怜惜,家里的仆人们又千方百计地引诱他们、奉承他们。像这样娇生惯养下去,长大成人后,即使不至于痴呆无知,也大多是任性、骄横。这并不是爱他,反而是害了他。你们各自应当小心谨慎。

勤可持家俭可养廉

【原文】

训曰:民生本务在勤,勤则不匮。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蚕,或受之寒。是勤可以免饥寒也。至于人生衣食财禄。皆有定数。若俭约不贪,则可以养福,亦可以致寿。若夫为官者,俭则可以养廉。居官居乡只廉不俭,宅舍欲美,妻妾欲奉,仆隶欲多,交游欲广,不贪何以给之?与其寡廉,孰如寡欲?语云:“俭以成廉,侈以成贪。”此乃理之必然矣!

【译文】

百姓的生活,以勤为本,有了勤就什么也不会缺少。世间如果有一个人不从事农业生产,就会有一个人因此而挨饿;如果有一个农妇不从事养蚕,就会有一个人因此而挨冻。所以说,勤劳可以帮助人们免除饥寒。至于说人生一世所能享受的衣、食,所能得到的财富、禄位,都有一定的气数。如果能够勤俭节约,就可以因此颐养福气,也可以使自己延年益寿。如果是做官的人,节约则可以使他保持和养成廉洁的操守。或在位做官,或闲居在家,如果只注重廉洁而不懂得节俭,想要使宅院宽广漂亮,使妻妾尽心尽力侍奉自己,使仆役增多,使自己的交游广泛,那么,不贪污,又能从哪里得到一切呢?与其寡廉,不如少欲。古语云:“节俭能使人变得廉洁,奢侈能使人变得贪婪。”这是千真万确的道理。

一丝一缕来之不易

【原文】

训曰:朕为天下君,何求而不得?现今,朕之衣服有多年者,并无纤毫之玷,里衣亦不至少污,虽经月服之,亦无汗迹,此朕天秉之洁净也。若在下之人能如此,则凡衣服不可以长久服之乎?

【译文】

我是治理一个国家的君王,还有什么得不到呢?现在,我的衣服有穿了多年并没有丝毫玷污的,许多内衣上没有一点点污脏的地方,即使是穿了一个月之久,也没有汗渍,这是我天生喜欢洁净的缘故。倘若下边的人都能像我这样,那么他的每件衣服不就可以穿的时间更长了吗?

以俭朴为乐以知足为荣

【原文】

训曰:老子曰:“知足者富。”又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奈何世人衣不过被体,而衣千金之裘犹以为不足,不知鹑衣袍缊者,固自若也;食不过充肠,罗万钱之食犹以为不足,不知箪食瓢饮者,固自乐也。朕念及于此,恒自知足。虽贵为天子,而衣服不过适体;富有四海,而每日常膳除赏赐外,所用肴馔,从不兼味。此非朕勉强为之,实由天性使然,汝等见朕如此俭德,其共勉之。

【译文】

老子说:“自我满足的人是富有的。”又说:“自知满足的人不会招来屈辱,懂得适可而止的人不会遇上什么危险,这种人可以永远平安。”为什么世间的人明知道穿衣服是为了遮盖身体,而有人却身着价值千金的裘皮衣服还感到不满足?他们不知道身穿旧衣破袄的人也有无拘无束的自如;同样,人们吃饭也只不过为了充实肠胃,而有的人一顿饭花一万钱仍感到不满足,他们哪里知道生活清苦饮食清淡的人也自有不可与外人述说的乐趣。我一想到这里,就经常感到知足了,我虽然贵为天子,但穿衣服也只求合身;我虽有天下的财富,但每天日常用餐,除了赏赐给他人外,留给自己吃的菜肴从来不超过两种以上。这并不是我要勉强这样做,实在是由于我的天性如此。你们看到我如此崇尚节俭的德行,就一定要共同努力,相互勉励自己这样做。

一人治天下不能天下奉一人

【原文】

训曰:尝闻明代宫闱之中,食御浩繁。掖庭宫人,几至数千。小有营建,动费巨万。今以我朝各宫计之,尚不及当日妃嫔一宫之数。我朝外廷军国之需与明代略相仿佛。至于宫闱中服用,则一年之用尚不及当日一月之多。盖深念民力惟艰,国储至重,祖宗相传家法,勤俭敦朴为风。古人有言:“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以此为训,不敢过也。

【译文】

我听说明代后宫之中,吃的用的开销很大。后宫的妃嫔、宫女等,多达数千人。稍稍有个建造,动辄花费就是数万。现在,就拿我们清朝各宫计算,尚且还达不到当时明代皇宫中一宫的妃嫔的人数多。我朝的朝廷和军务国政所需经费和明代大致相仿。至于后宫的花费,我朝一年的费用还赶不上当时明朝一月的费用。这是因为,我们深知老百姓的财力艰难,国家的储备至关重要,而祖宗流传下来的家法,又是以勤俭、纯真、朴素为风气。古人有这样一句话;“让一人治理天下,但不能让天下供奉一个人。”用这句话作为训言和座右铭,不敢违背啊!

雷雨大作莫躲树下

【原文】

训曰:大雨雷霆之际,决毋立于大树下。昔老年人时时告诫,朕亲眼常见,汝等切记!

【译文】

每当倾盆大雨、急雷乍响起之时,千万不要站在大树底下。以前,老年人经常告诫我们,我也曾经亲眼看到此类事情。你们要一定牢记在心!

己不能勿断人之是非

【原文】

训曰:尔等惟知朕算术之精,却不知我学算之故。朕幼时,钦天监汉官与西洋人不睦,互相参劾,几至大辟。杨光先、汤若望于午门外九卿前当面赌测日影,奈九卿中无一知其法者。朕思己不能,焉能断人之是非,非因自愤而学焉。今凡入算之法,累辑成书,条分缕析,后之学此者视此甚易。谁知朕当日苦心研究之难也。

【译文】

你们只知道我精于推算历象之术,但却不知道我学推算的原因。我幼年时,掌管天象历法的钦天监官员们和西洋人不和,互相检举揭发,甚至酿成死罪,闹出人命来。当时官员杨光先和德国人汤若望在午朝门外当着众位大臣打赌观测日影,可惜这些大臣中没有一个人能知道这测日影的方法。我想自己要是不懂,怎么能够判断别人的是非,因而才去学习,并不是因为自己发愤才去学习推算历法之术的。现在凡是有关推算历法方法的,都积累编辑成书,条分缕析,后来学习历法的人都认为挺容易,但有谁知道我当初苦心研究时的困难。

制器定音考古准今

【原文】

训曰:音律之学,朕尝留心,爰知不制器无以审音,不准今无以考古。音由器发,律自数生,是故不得其数,律无自生;不考以律,音不得正,雅俗固分,而声协则一;器虽代革,而音调则同。故曰:“以六律正五音,今之乐由古之乐也。”朕考核诸音律谱,按性理内《律吕新书》黄钟律分围径长短,准以古尺损益相生十二律吕,制为管而审其音。复以黄钟之积加分减分,制诸乐器而和其调。实以黍而数合,播诸乐而音谐。因著为书,辨其疑,阐其义,正律审音,和声定乐,条分缕析,一一详明。盖天地之元声,亘古今而莫易,联中外以大同,六合之内,四海之外,此音同、此理同也;百世之上,百世之下,此理同、此音同也。是故不知古乐而溺于今,非特不知古,并不知今也;必复古乐而不屑于今,非特不知今,终亦无从复古也。

【译文】

音律的学问,我曾经留心过,因而知道了不制成乐器就不能定音,不观察今日就无法考察古代。音乐是由乐器发出的,律管从数目产生,因此不知道律管长度的数目,就无法产生律管;不对律管加以考究,就无法正音,雅俗固然分开,而声协则要一致;乐器虽世代沿革,但音调则不变。所以说:“用六律订正五音,今天的乐律如同古代的一样。”我考查了各种音律谱,按性理内《律吕新书》黄钟律分围径长短,准确地按古尺的增减派生十二律吕,制成各种律管来审定乐音。再用黄钟之积来加分或减分,制成各种乐器,并且调和它们的音调。用黍尺来量,正好长度相吻合;用乐器来传扬,恰好音节正和谐。因此,就把这些道理写成书,辨析它们的疑处,解释它们的意义,订正乐律,审定乐音,调和声节,制定乐器,条分缕析,一条一条地详细阐明。大概天地间的元声,自古至今不能改变,联系中外也大致相同,天地之内,四海之外,这种音相同,这种道理也就相同;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这个道理相同,这个音也就一样。因此,不了解古代音乐而沉溺于现在的音乐,不只是不了解古代音乐,并且连现在的音乐也不知道;或者是一定要恢复古代的音乐而不重视今天的音乐,不只是不知道今天的音乐,而且是最终也无法恢复古代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