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成语故事·第一辑
7849400000006

第6章 二画(2)

为此,子皮征求辅助自己执政的子产。子产说:“尹何年纪轻,恐怕不行吧。”子皮不以为然,说:“尹何忠厚、细致,我很喜欢他,他也不会背叛我。他虽然缺乏经验,但可以让他学呀。学的时间久了,他也就懂得治理了。”

子产反对说:“那不行,大凡一个人爱护别人,总希望对被爱护的人有利。现在你爱护一个人,却把他能力之外的事交给他。这好比你让一个不会拿刀的人去割东西,那会给割东西的人带来危险的。这样,今后又有谁敢再来给你效劳呢?”接着,子产诚恳地说道:“您是郑国的栋梁,要是屋栋断裂了,我们这些住在屋子里的人不是也要遭殃吗?再举一个例子说吧,如果您有一匹精致美丽的锦缎,您决不会把它交给一个不会裁衣的人去学着裁制衣服,因为您怕把锦缎给糟蹋了。”

说到这里,子产把话引到正题上来:“您连锦缎都舍不得给不会裁衣的人去裁制衣服,却为什么把大官大邑交给毫无经验的人去担任和管理呢?您这样的作法,岂不是把锦缎看得比大官大邑还重要了吗?大官大邑是用来维护百姓利益的,这比那匹精致美丽的锦缎重要得多了。我也从来没有听说过不会做官的人能够借做官的机会来学会做官的。”子产见子皮听了在点头,又进一层说:“再拿打猎来作例子吧,有个人连马车也不会驾,弓箭都不会射,他怎么能打到野兽呢?恐怕野兽没有打着,自己却要翻车呢。管理国家大事也是如此,总要先学会再去当政才能驾轻就熟,处理正确,而不能先当起政来再去学。硬是这样子,必定会造成重大损失。”

子皮听了子产这席话,连连点头说:“您说得对极了,我太不聪明了。衣服是穿在我自己身上的,所以我知道要慎重地选择人来裁制。大官大邑关系到百姓的利益,我却非常轻视,真是太鼠目寸光了!”说到这里,子皮向子产拜了一拜,接着又说:“如果不是先生用这番语来提醒我,我就要做傻事了。记得从前我曾经说过,国家大事依靠你,家事靠我自己就行。我向您请求从今以后,连我的家事也听从你的意见去做!”子产听了连连摇头说:“人心各不相同,就像人面各不相同一样,我怎么敢说你的面貌与我的面貌相同呢?我心里觉得你这样做得危险,所以据实相告。”子产这话的言外之意是,我心里的想法并不见得与你子皮的相同。

子皮依靠子产的帮助,把郑国治理得强大起来。

人心所向

【释义】众人都有共同的向往。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熊远列传》。

晋朝人熊远很有威望,人们敬重他为官清廉、孝敬父母,而且平易近人,待友诚善。

熊远在年轻时便胸怀大志,立志做国家栋梁。一次,县令召他到县衙门做功曹,但他却辞谢不从。人们看他不愿做官,但又希望这样的好人做官,为了让他能为百姓谋利益,便强行为他穿上官服,戴上官帽,拉着他来到县衙里,他才勉勉强强地做了这个功曹。

熊远在县衙里办事认真,处事公道,深受百姓的爱戴,他的名声越传越远。他到县里仅仅10天,郡里便看上了他,将他提拔到郡里做官。来到郡里,熊远见到太守,头一件事便是对太守说:

“大人,你还是让我回去吧,我能辞退大官不能辞退小官,请让我回到县衙去吧!”

太守哪里肯放他硬是让他留在郡里。在郡里他又为国家和百姓做了许多好事。

后来,熊远成了司马睿的主簿。当时晋朝执政的是愍帝司马邺。有一年新年,朝廷要举行盛大庆祝活动,为了使庆祝更有气氛,朝廷安排要歌舞奏乐。

熊远认为这样做有些太过分,与当时国家的危难局面非常不相称。因为连年的战争与灾害,使国库空虚,现在朝廷的开支都处于维持现状,再拿出钱来大肆铺张,这钱从哪里出?惟一的办法就是到百姓那里去搜刮,这无疑又要给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使他们更加苦不堪言。

于是,熊远决心上书劝谏晋愍帝。他连夜起草奏章,第二天早朝便急急忙忙地呈了上去。在上书中,熊远写道:

“上古时候,尧帝死后四海之内都停止演奏音乐。《礼记》一书说,遇到凶年丧事要减少饭食,撤去奏乐。现在晋怀帝刚刚死去不久,贼人当道,人神共忿。天子应与百姓同忧,人心所归向的只是道德与仁义(人心所归,惟道与义)。我劝天子应该提倡忠孝之仪,宣扬仁义之统,不要搞那些声色犬马的玩艺。这与社稷安危、与百姓安危都没有什么好处。臣下所言如有一定的道理,就请圣上不要再搞那些不必要的东西了。”

司马睿对熊远的这些建议非常赞同,也苦口婆心地去规劝晋愍帝,并对他晓以利害,让他以社稷为重,以百姓的生活为重。在熊远的奏章与司马睿的劝说下,晋愍帝最后还是听从了。

后来,熊远看到国内农田不整,到处一片荒芜,这使得粮食产量极低,百姓们无心种粮,几乎到了无法糊口的地步,至于向国家交税就更无从谈起了。

于是熊远建议皇帝,在这一年的立春那天,率领三公九卿,满朝文武百官到田里躬耕,用这种办法鼓励百姓种田。到了立春这一天,只见田野上龙旗飘扬,身着各色官服的百官在晋愍帝的率领下,拉犁的拉犁,点种的点种,一片繁忙景象。百姓们看到皇帝亲自率领百官种田,也都争先恐后地来到田间,这一年果然获得了大丰收。

人言可畏

【释义】言:指流言蜚语。畏:怕。流言蜚语是很可怕的。

【出处】春秋·佚名《诗·郑风·将仲子》。

古时候,有个名叫仲子的年轻人,爱上了一个姑娘,想偷偷地上她家幽会。姑娘因他们的爱情还没有得到父母的同意,怕父母知道后会责骂她,所以要求恋人别这样做。于是唱道:

“请求你仲子呀,(将仲子兮,)

别爬我家的门楼,(无逾我园,)

不要把我种的花树给弄折了。(无折我树檀。)

并非我舍不得树,(岂敢爱之?)

而是害怕父母说话。(畏人之多言。)

仲子,我也在思念你,(仲可怀也,)

只是怕父母要骂我呀。”(父母多言亦可畏也!)

姑娘想起哥哥们知道了这件事也会责骂她,便接着唱道:

“请求你仲子呀,

别爬我家的墙,

不要把我种的桑树给弄折了。

并非我舍不得树,

而是害怕哥哥们说话。

仲子,我也在思念你,

只是怕哥哥要骂我呀。”

姑娘还害怕别人知道这件事要风言风语地议论她,于是再唱道:

“请求你仲子呀,

别爬我家的后园,

不要把我种的檀树给弄折了。

并非我舍不得树,

而是害怕人家说话。

仲子,我也在思念你,

只是怕人家风言风语地议论我呀!(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人自为战

【释义】将战士们置之死地,人人都主动拼死作战。也指人人能独立作战。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淮阴候列传》。

楚汉相争时,汉大将韩信有一次率领数十万人马,前去攻打依附于项羽的赵国。赵王和主将成安君陈余得知汉军来攻,在井陉集中二十万大军抵御,兵力大大超过汉军。

部将李左车向陈余献计说,井陉这条路很狭窄,两辆战车不能并行,骑兵不能排成行列,行进的队伍必定拉得很长。请拨给他三万人马,拦截敌军的粮草,再截断他们的后路,不用十天,定可将韩信等人的头献上,但陈余没有同意。就这样,韩信在井陉狭窄道路上没有遭到袭击。在出井陉口前,他先派两千轻骑兵从隐蔽小道上山,在那里观察赵军,准备行动。

韩信又派出一万人为先头部队,命他们出了井陉口就背靠河水,摆开阵势。赵军远远望见,大笑不止,认为这是犯了兵家的大忌。

天刚亮,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旌旗和仪仗,大模大样地开出井陉口,赵军立即打开营门,向汉军发起猛烈的攻击。激战了一会儿,韩信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营。河边阵地的部队马上打开营门放他们进去。

赵军又向河边汉军军营发动攻击,但这次汉军因为没了退路,奋力拼搏,人各自为战,以一挡十,结果把赵军打败了。

入木三分

【释义】形容书法笔力遒劲,也用来比喻议论深刻。

【出处】唐·张怀烞《书断·列传》。

王羲之字逸少,晋朝时会稽人。他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因为他曾经做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

王羲之的书法,可以称得上冠绝古今。他的字秀丽中透着苍劲,柔和中带着刚强,后代的许多书法家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的。所以,学习书法的人很多都以他的字作范本。现今在他留下来的书帖中最着名的有《兰亭集序》、《黄庭经》等。

这些固然与他的天赋有关,但主要还是他刻苦练习的结果。为了练好字,他无论走路还是休息,脑子里面全是字体的结构。揣摹字的骨架,领会字的气势。还不时拿手指在衣襟上比划。久而久之,连衣服都划破了。

他曾经在池塘边练习写字,每次写完,就在池塘里洗涤笔砚。时间一久,整个池塘的水都变黑了。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他在练习书法上所下功夫之深了。

据说他很爱鹅,平时常常望着在河中戏水的鹅发呆,后来竟然从鹅的动作中领悟出运笔的原理,从而对他的书法技艺大有助益。

有一次,他到一个道观去玩,看到一群鹅非常可爱,便要求道士卖给他。观里的道士早就钦慕他的书法,便请他写部《黄庭经》作为交换。王羲之实在太喜欢那些鹅了,便同意了。于是王羲之给观里写了部《黄庭经》,道士便把那些鹅都送给了他。

还有一次,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祭祖,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中,用湿布都无法擦掉,刀子刻进三分还能看见墨迹。他赞叹地说:“右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力不从心

【释义】心里很想做某件事,但力量不够,不能达到目的。

【出处】汉·班固《汉书·班超传》。

班超是东汉时的名将,他自40岁时镇守西域边疆,以安抚和联盟的手段与当地50多个小国联合平定匈奴骚乱,使汉朝的西部边境30年平安无事。但当班超70岁时,精力日益衰减而且落叶归根、思乡之情日甚,思考再三,给和帝刘肇上书一封。大意是:

陛下,臣在西域转眼已经20多年了,夜夜日日、无时不在思念故乡。臣听说先前的姜太公在齐国做官,可他的五世后代死后还要埋葬在原籍周地,其实周地与齐地之间不过千里;而我现在是身处遥远的西域啊,怎能不思念故乡呢?苏武留在匈奴不过19年,可我已经在西域快半辈子了。我不敢盼望回到酒泉,如能回到玉门关之内,也就心满意足了……

班超的妹妹班昭,是当时有名的才女,历史学家,她读了兄长的信,为之动情,也写信给和帝,替哥哥请求告老还乡,大意是:

我的胞兄班超,蒙受皇恩,自来西域,志捐躯命,屡立微功,他每逢攻战,总是身披金甲,不避死亡,倚仗陛下的神威,才在这大沙漠里征战了近三十年,现年已七十,年老体衰,须发皆白,双手麻痹,耳聋眼花,要拄杖才能行走。虽说他竭尽全力,尽职尽责,以报答皇帝的大恩,可是倘使此地发生暴乱,超之力不能从心,这会损害国家、朝廷的利益,也会使为臣的前功尽弃,如果发生了那样的变故,该令人多么痛心呀!所以,我们也诚恳请求返回内地,可是已经过了几年却仍然听不到陛下的答复。现在陛下是以孝理治天下,深得万民欢心。在此,我冒死替家兄班超请求,让他活着回到故乡,我的哥哥以壮年竭尽忠孝于荒野大漠,难道还让他在衰老的时候死在他乡异域吗?我满怀哀痛地向陛下奏禀实情,请皇帝开恩!

班昭信中“超之气力不能从心”的话,后来演变为成语“力不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