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三百首全解
7842900000060

第60章 六幺令

晏幾道

绿阴春尽,飞絮绕香阁。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①。一寸狂心未说,已向横波觉②。画帘遮币③,新翻曲妙,暗许闲人带偷掐④。前度书多隐语,意浅愁难答。昨夜诗有回文⑤,韵险还慵押⑥。都待笙歌散了,记取来时霎⑦。不消红蜡⑧,闲云归后,月在庭花旧栏角。

“注释”

① 远山:眉样,见前欧阳修《诉衷情》注。② 横波:喻流动的目光。③ 遮币:周围,围绕。“币”即“匝”。④ 带偷掐:偷偷地学了去,以掐花喻学曲。⑤ 回文:诗中字句,回环读去,无不成文。⑥ 韵险:难押的韵。⑦ 霎:一瞬间。⑧ 不消:不需要。

“语译”

绿树成阴,春天已过完了,柳絮绕着楼阁闺房在飞。傍晚时,我把黛眉巧画成宫中流行的远山眉式样。春心荡漾,难以平静,却什么也没说,但从我乜斜的眼波中已可觉察出来。彩绘的帘幕四围,奏起新谱的曲子,音调真妙啊!我心里暗暗地允许外界闲人偷听到学了去。

上一次来信中,你用了许多隐语,意思倒浅显,我却愁难以作答;昨夜惠赠的诗中,又有回文,韵押得太险了,我还是懒得费神去步你的韵。等到笙歌散尽后,请你记住来时那一瞬间,不需要持红烛照明,闲云归去后,月儿自然就会照在庭院花丛边原来那个栅栏角落里的。

“赏析”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此词所写正是这种事——男女间的恋爱,彼此通信密约,是从一个怀春女子的角度来写的。

词将所写之事置于春末环境之中:绿叶成阴,飞絮绕阁,正是春困恼人季节。傍晚,女子并不宽带卸妆,却将自己精心修饰打扮起来,“翠眉”学“宫样”,画作“远山”状,可见是为了要取悦于准备相会的恋人。“一寸狂心”,写其兴奋激动,春情似潮,狂乱难遏,嘴上虽“未说”而“已向横波觉”,早在眼角眉梢中流露出来。写怀春女子的举止情态,生动逼真。等待之人未来时,且寄情于“新翻曲”,“画帘遮币”,是说在绣房中垂帘弹奏。艺精“曲妙”,以见女子之慧敏。“闲人”偶闻新曲而欲“偷掐”之,足见其曲动人;偷曲本应不许而竟“暗许”之,又见女子对自己技艺高超的得意。从“翠眉”“横波”的外形描绘,进而刻画了她风流灵巧的资质。上片只轻轻点一下“狂心”,下片则具体写出两情相好来。

写恋情分两段。先说暗通书信:“前度书多隐语”,情话说得太直露,难免肉麻,故用“隐语”;但在聪明而又懂事的女子看来,仍一目了然,语虽隐而“意浅”,还不就是那么回事?反不知如何回答才好,所以发“愁”。“昨夜诗有回文”,那位情哥哥也学起苏蕙来了,写了“回文”诗,她也看出来了。只因用“韵险”,懒得在步和时为押韵去费心思,伤脑筋。说白了,就是告诉对方:前后来信和诗均收到,你的心意我明白,只是没有及时给你回信。既然要好,为何不及时回信呢?什么“难答”、“慵押”,都不过是托词,真正的想法是:与其写来写去,倒不如设法见面的好。所以下面就写密约幽会了。“都待笙歌散了”,意思就是等到夜深人静时。“记取来时霎”,这句是韵脚所在,故用“霎”字并断句停顿;其实句意是连下的,即当你来的那一刻,请记住“不消红蜡”。叫情郎不必打灯笼,也只是她所嘱咐的“有关注意事项”之一,其他诸如行动谨慎,别出声;多留心周围;请从某某处进来等等,都不言而喻。既然只就“不消红蜡”说,那么接着申述的理由也是照明问题:别担心,有月光。古人以为云是朝出岫,夕归山。故以“闲云归后”说黄昏后,“闲云”同时又隐指“闲人”。云归月出,自然普照大地,为何偏说“月在庭花旧阑角”呢?是不是藉此暗指那个庭花栅栏的角落,是“来时”应走的途径呢?我想是的。这“旧”应是老地方的意思。《会真记》中有莺莺与张生密约诗曰:“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张生遂逾墙而进。此词的结尾,似颇受其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