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三百首全解
7842900000046

第46章 竹马子

柳永

登孤垒荒凉,危亭旷望,静临烟渚。对雌霓挂雨①,雄风拂槛②,微收残暑。渐觉一叶惊秋,残蝉噪晚,素商时序③。览景想前欢,指神京、非雾非烟深处。向此成追感,新愁易积,故人难聚。凭高尽日凝伫,赢得消魂无语。极目霁霭霏微④,暝鸦零乱,萧索江城暮。南楼画角,又送残阳去。

“注释”

① 雌霓:七色虹常见有双层,颜色鲜艳的为雄,称虹;暗淡的为雌,称霓。这里用“雌霓”是为了与“雄风”成对,其实就是说彩虹。② 雄风:劲健的风,语出宋玉《风赋》:“此大王之雄风也。”③ 素商时序:秋天季节。按五行之说,秋,五色中尚白,故称素;五音中属商。④ 霁霭:晴烟。

“语译”

登上孤独荒凉的故垒,在高高的亭子中远眺,静静地下临烟濛濛的江边小洲。眼前是挂着彩虹的天空下着阵雨,风有力地吹拂过槛栏,使烦人的暑气稍稍得以收敛。渐渐地感觉到一叶被秋风惊落,寒蝉在傍晚聒噪,秋季已经来临。观赏风景,想起了从前的欢乐;指看汴京,远在非雾非烟的茫茫深处。

往昔的情景,在这里都成了追忆和感慨。新愁容易积累,旧友难以相聚。凭着地高,整天站立着凝神而望,得到的只是无限忧伤和默默无语。极目远望,雨后晴烟微茫,暮鸦乱飞,萧索的江城渐渐向晚。南楼吹起画角,又用它哀怨的声音送走残阳。

“赏析”

相同相近的题材,不同作者能写成许多不同的作品,这很自然;若由同一个作者来写,那就是另一回事了,然柳永却有这种本领。此词题材与前首《迷神引》几乎一样,也许还是差不多时候写的,其蹊径也相仿佛,差异只在前者是写孤舟暂泊时的所见所感,此则是在江城登荒垒凭高眺望而作。尽管如此,但彼此并不雷同。

此词的结构是:上片先交代登临,接着写望中之景,最后是览景兴感。下片起头承接上片所感,用以抒情,抒情末了回到登临情事上来,后半则再写景,并以景语作结。

叙登临,着眼于形容词的运用,能借此先勾勒出一种孤独荒凉、高远空阔和悄然迷茫的意境。“对”字以下写景,“雌霓挂雨,雄风拂槛”八字成对仗,典雅奇丽,工巧有致。“挂”字用得尤妙,颇能见出柳永擅长吟咏的才情和驾驭文字的功力。“微收烦暑”,点明季节,也可知对景初望之时,心中还是比较舒坦惬意的,就像古时楚王喊道:“快哉此风!”既用“雄风”,就应有此意。情绪的变化有个过程,悲秋之感,是一步步产生的,所以用了“渐觉”二字。“一叶惊秋,残蝉噪晚”又是出色的对偶,眼见耳闻,无非秋声,这才惊觉到已是“素商时序”了。对景兴感,先一提“前欢”与“神京”,人和地,本是二也是一,“非雾非烟深处”,说杳然不知其何在。“深”也就是“远”。“非雾非烟”,乃视力无法穿透的天际地面大气层,正写其望中茫茫无所见,仍紧扣住“览景”二字来表现。

过片“向此”句,再次提醒为“追感”而作,所以接“新愁易积,故人难聚”两句来申述。“愁”字于此点出。说是“新愁”,其实为“故人”而生,之所以常“新”,就因为别后久久“难聚”而又年年月月不能忘怀。语虽浅而意不浅。“凭高”二句再呼应上片发端登高临远意,将苦思凝望、黯然消魂的情态写足。然后以“极目”上承“旷望”,再次转入写景,直至于曲。虽然仍是眺望中所见所闻,但此时已非起初那样无意识的闲览了。心境不同,看起来的东西也不一样,愁眼观景,增加了浓重的“萧索”气氛。但处处照应着上片所写,使前后保持一致和连续。“霁霭”与“挂雨”相应,现在是雨过天晴(霁)了,只有暮霭;说“霏微”,又与“非雾非烟”景象符合。“暝鸦零乱”与“残蝉噪晚”配搭,相辅相成。“江城”也切“烟渚”。这些都是所见,末以所闻之画角声作结。立足处是“孤垒”、“危亭”,故写角声傍起于“南楼”。悲凉之声陪伴衰暮之景,用“又送”二字,既见“凝伫”之久,也生动地表现了自己悲观之情:我们仿佛能听到词人正发出好景不长,光阴迅逝,不知不觉一天又过去了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