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三百首全解
7842900000280

第280章 金明池

僧挥

天阔云高,溪横水远,晚日寒生轻晕。闲阶静、杨花渐少,朱门掩、莺声犹嫩。悔匆匆、过却清明,旋占得余芳,已成幽恨。却几日阴沉,连宵慵困,起来韶华都尽。怨入双眉闲斗损,乍品得情怀,看承全近①。深深态、无非自许,厌厌意、终羞人问。争知道、梦里蓬莱,待忘了余香,时传音信。纵留得莺花,东风不住,也则眼前愁闷②。

“注释”

① 看承全近:仔细看来,十分亲切。② 也则:依然是。

“语译”

天宇广阔,白云高浮,清溪在前,流水去远,傍晚的太阳在寒冷的空气中蒙上一层轻晕。无人的台阶静悄悄地,杨花也逐渐稀少了。大红门关闭着,黄莺的叫声听去还很稚嫩。我后悔匆匆忙忙地就让清明节过去了,便赶紧去观赏余留下来的花朵,但也已经成了内心的憾恨。却又接连好几天天气都阴沉沉的,从白天到夜晚,人都感到懒洋洋的,十分倦困,等我再起来去看,大好春光都已完结了。

怨恨进入双眉,眉头总是紧蹙,只是白白地折磨自己。我忽然对这种情怀有所领悟,仔细想来,还十分亲切。人们深深地表示失望,无非是自己有所期求;懒懒地精神不振,必不好意思被人追问。你哪里知道只有幻梦里才有蓬莱仙境,等到把你留恋的一点余香都忘个干净,自然会时时传给你美好的音信。否则你即使能留得住黄莺和鲜花,只要东风不停,也依然会让你的眼前充满愁绪和烦闷。

“赏析”

僧挥,现在很多书中都称他为仲殊;他是北宋人,与苏轼有交往。因为朱考臧编此书,还遵皇帝后妃提前、僧道妇女移后的体例,所以将他这位出家人和两宋之交的李清照排到了最后。此词的词调,一本作“夏云峰”,并题曰:“伤春”。“伤春”之题并不太符合作意,应是后人所加;词倒是劝人不要伤春的,其中有些话,还很有神学意味。

上阕主要写春去花落,人不免要伤春。所以先看上阕,似乎题作“伤春”也没有错。起头三句,可看出作者是一位善于用文字来作风景画的高手;十四个字,便是一幅意境很美很深的描写旷野的图画。接着转为某一院落的景象:“闲阶静”“朱门掩”,暗示春光在无人观赏中过去。“杨花渐少”“莺声犹嫩”,恰好符合“清明”才过不久的光景。至于人呢?先是“悔”,为的是“匆匆”过了佳节,没有来得及尽情地赏玩;所以立即“补课”,这样虽不能早占春光,也算是“占得余芳”了。可是人心难足,总以未见其盛时为恨(“幽恨”),这便是“憾”了。最后,当然就是“怨”,因为客观上天气接连“阴沉”,主观上自己总觉“慵困”,以至不知不觉中“韶华都尽”了。

下阕以“怨入双眉闲斗损”句过片,承上阕末意,也补足了人对春光去尽的反映。一“闲”字、一“损”字,暗暗透露作者对这种怨情的保留态度。以下渐渐转出真意:先用“乍品得”二句过渡,语极委婉。大意说,此类情怀,一经懂得,也不足为怪,乃人人皆有,故觉其亲切。“看承”,宋元时俗语,是看待之义;“全”,甚也。这两句真像耐心布道者的口吻。“深深态”二句,又忽作狮子吼,将悔憾怨恨种种情怀之实质一语道破:自我期许太多,就难免不深深作态;羞于向人吐露,才必定会恹恹不振。“怎知道”以下又如佛手指点迷津。从正反两面说去:想闻得好“音信”,关键在于“忘了余香”,不必有所留恋,这是从正面说;若总想“留得莺花”,执迷不悟,那只会招来“愁闷”,自堕苦海,这是从反面说。禅理而能入词。又说得如此有诗趣、理趣,也很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