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三百首全解
7842900000278

第278章 六丑

彭元逊

杨花

似东风老大,那复有、当时风气。有情不收,江山身是寄,浩荡何世?但忆临官道①,暂来不住,便出门千里②。痴心指望回风坠,扇底相逢,钗头微缀。他家万条千缕,解遮亭障驿,不隔江水。瓜洲曾舣③,等行人岁岁,日下长秋,城乌夜起。帐庐好在春睡,共飞归湖上,草青无地。愔愔雨④、春心如腻,欲待化、丰乐楼前⑤,怅饮青门都废⑥。何人念、流落无几,点点抟作雪绵松润,为君浥泪⑦。

“注释”

① 官道:官修的驿道。② 出门千里:辛弃疾《水调歌头》淳熙丁酉:“一笑出门去,千里落花风。”③ 舣:船停泊。④ 愔愔:静寂无声地。⑤ 丰乐楼:南宋临安的著名楼观。在杭州涌金门外向北,其楼“瑰丽峥嵘;掩映图画,俯瞰平湖;千峰连环,一碧万顷;柳汀花坞,历历栏槛间。亭榭翚飞,远近映带;游桡冶骑,菱歌渔唱,往往会合于楼前”。(《西湖游览志》)⑥ 青门:汉长安之霸城门,后泛指京城的城门。⑦ 浥:湿润。泪:使泪湿其物,意即拭泪。

“语译”

杨花也像东风,已衰朽无力了,哪里还有那种风发意气。虽然有情,却不收敛,江山到处都成了它寄身之所,浩浩荡荡地四方飘流,也不知今天是什么世道。只是心里还回想着自己曾走在官家的大道上,可为时未久,留不住,便告辞出门,去千里外遨游了。却又痴心地指望风能转向,将自己再吹回原地去,终至是或相见于歌扇底,或点缀在钗头上。从别人家的万条千缕中飞出的杨花,能遮行人于长亭、阻车马于驿站,长江的流水却隔不住它飞越远去。

它曾在瓜洲渡靠岸,年年在那儿等待过往的行人,从漫长的秋季夕阳西下,到城上乌鸦被半夜惊起。青庐帐中的人春睡正香,梦魂与杨花一同飞回到西子湖上,那儿草色青青已无地可容。雨在无声地下着,杨花心里似乎也腻烦了,想要在这风光佳丽的丰乐楼前随风化去,可这故都城门外,举行饯行宴会的事早就取消了。谁又能想到经这番流落,杨花已所余无几,还是把这点点花絮揉成似雪如绵、蓬松柔软的团团,来为你擦拭眼泪吧!

“赏析”

这首咏杨花的长调,所寄托的是作者自己坎坷不幸的身世遭遇。

词一开头,先将杨花与无力的东风相比,“老大”二字,仿佛是在说一位上了年纪而又疲惫的人。然后说出它过着寄身于江山的流浪生活。从“但忆临官道”六句看,作者大概一度曾在元朝做过官,只是为时不久,便告辞了,语用稼轩词“一笑出门去,千里落花风”意,说是继续过他的浪迹四方的生活去了。他之去官,当不是与新朝抱不合作态度,因为丢官后,他还“痴心指望回风坠”,希望能再入仕途。可现实未能让他如愿,所以只好出入于秦楼楚馆,跟歌女舞姬们混日子了;“扇底”“钗头”二句,当即指此。末三句,又说“他家”之杨花,自己当个旁观者,说他们纷纷送至长亭,马行于驿道,还过江而去,想是上燕都去觅前程了。

下阕前四句,说自己漂泊羁旅的苦况。“瓜洲”之地,不知是作者曾有过的真实经历,还是因为它在多次战乱中总是个不寻常的地方。“城乌夜起”,是夜来城内不平静之兆,这在杜甫《哀王孙》诗中写过。帐庐春睡,当是写旅途劳顿困倦。梦魂与杨花,皆轻飏不定者,故写共飞而同归。柳絮本畏泥沾,特以“愔愔雨”渲染其腻烦而欲化的心情。“丰乐楼”已无昔日之欢情,连都门帐饮也都已废除,则杨花之流落又有谁惜?末以柳絮成团,想像其可揾君泪作结,则人与杨花同命之作意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