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三百首全解
7842900000025

第25章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①,狼藉残红②,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③。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④,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

① 西湖:指颍州的西湖。州的治所在今安徽阜阳;湖在州城西北。② 狼藉:散乱的样子。③ 阑干:纵横的样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瀚海阑干百丈冰。”④ 帘栊:窗帘。栊,窗棂。

“语译”

百花凋谢以后,西湖依旧美好。飘落的红花遍地散乱,白濛濛的柳絮飞扬在空中,风把垂柳整天吹得纵横乱舞。

笙箫歌声都已散去,游人也走了。我才感觉到春意已经消失。于是把窗帘放了下来。这时,只见一对燕子冒着细雨飞回家来了。

“赏析”

欧阳修曾在颍州做过地方官。到了晚年,已经六十五六岁了,又退居颍州。其时,他写了十首《采桑子》词,歌咏颍州的西湖。每一首的首句,都落到“西湖好”上,如“轻舟短棹西湖好”、“春深雨过西湖好”、“画船载酒西湖好”等等,“十词无一重复之意”(夏敬观《评〈六一词〉》)。这一首是其中的第四首,很为后来选词者所重。因为作者能别出新意,不落窠臼;与传统习惯上在落花时节总写伤春词相反,他从残春的景象中能发掘出美好的诗情画意。

词上片所写种种,如果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纯客观地看去,从描写的景象,到用词造句,似乎都可以说与通常所见的伤春词并无二致。然而读此词时,我们的感受却又与读其他伤春词完全不同,引不起感伤情绪,倒会跟着作者的感觉走,感到其中确实存在着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美。谭献曰:“‘群芳过后’句,扫处即生。”(《谭评词辨》)他的意思“群芳过”是“扫”,是否定;“西湖好”是“生”,是肯定,一句之中,便有大转折。这话理解为欧阳修善翻前人的案,当然是对的。但就此词本身来说,并没有“扫”什么;这里所说的好,就是群芳过后的西湖,一句话七个字是完全统一的。而且就是这一句开头的话,为全词所展示的画面,作了明确的主观情绪倾向的引导。所以我们读来,只觉得遍地落红点点,空中浮动着白濛濛的飞絮,迎风飘舞着千万条垂柳的绿丝带。客观的景物,在词人的彩笔驱使下,组成了一幅美丽的残春风景画。

记不得谁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若为说残春时的西湖依旧很不错,便一味作赞美语,怕是不会出好文章。欧阳修就不肯总作直笔,在这样的小词中也必要起一点波澜。他就用了欲擒故纵、欲扬先抑的写法,先有意作无奈语说:“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本来以为残景也相当美,并不觉得春意已经消失,直至笙歌消歇,游客散尽,热闹变为冷清,才感到春天真的好像已经过去了。就写残春美好来说,这是很大胆的一笔,因为这一写,景象气氛好像都已降到了低谷,似乎与“西湖好”全不相称。词的结尾,还把“始觉春空”再推进一步,就说“垂下帘栊”,更显得好像外界已意趣全无,不如独处室内倒好。谁知柳暗花明,绝处逢生,最后结一句“双燕归来细雨中”,在细雨濛濛(春天有代表性的天气)中,忽见燕子飞回家来,它们双双在梁间梳理羽毛,啾啾地鸣叫着,像是彼此在争说春天的故事,商量着未来如何生育哺养自己的雏燕。这景象带来一片温馨,给作者精神顿时平添了极大的欣慰,词意仍回到暮春的西湖依然美好的主题上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