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三百首全解
7842900000238

第238章 惜黄花慢

吴文英

次吴江,小泊,夜饮僧窗惜别,邦人赵簿携小妓侑尊,连歌数阕,皆清真词。酒尽已四鼓,赋此词饯尹梅津①。

送客吴皋②,正试霜夜冷③,枫落长桥④。望天不尽,背城渐杳;离亭黯黯,恨水迢迢。翠香零落红衣老⑤,暮愁锁、残柳眉梢。念瘦腰、沈郎旧日⑥,曾系兰桡。仙人凤咽琼箫。怅断魂送远,《九辩》难招⑦。醉鬟留盼,小窗剪烛,歌云载恨,飞上银霄。素秋不解随船去,败红趁、一叶寒涛。梦翠翘⑧。怨鸿料过南谯⑨。

“注释”

① 吴江:县名,今属江苏。邦人:当地人。赵簿:姓赵的主簿。侑尊:劝酒。尹梅津:名焕,字惟晓,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进士,自畿漕除右司郎官。② 皋:水边高地。③ 试霜:初次降霜。④ 长桥:淞江上的垂虹桥,上建垂虹亭。见《吴郡志》。⑤ 翠香、红衣:荷叶、荷花。唐赵嘏《秋望》诗:“红衣落尽渚莲愁。”⑥ 瘦腰、沈郎:沈约久病而腰瘦。参见李之仪《谢池春》“频移带眼”注。⑦ 《九辩》:相传宋玉作《楚辞·九辩》,开头有“潦溧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之句。⑧ 翠翘:首饰,指代女子。见前《花犯》注。⑨ “怨鸿”句:南谯,南楼。赵嘏《寒塘》诗:“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谯。”

“语译”

我来到吴松江岸送客,正值初次降霜,夜气寒冷的日子,长桥边枫叶纷纷飘落。长空一望无际,背后的城郭已在暮色中逐渐隐没,桥上将分别的垂虹亭漠漠昏暗,桥下带离恨的松江水迢迢不尽。荷叶零落,荷花老去,残柳就像傍晚时发愁的人那样,紧锁着眉头。想如今瘦损腰围的我,当年也曾在这儿停桨系舟。

美人似神仙,吹玉箫作凤鸣,幽咽哀怨。可叹送行人早已凄然魂断,纵然有宋玉能作《九辩》那样的妙曲,也难招回远行将归的人啊。姑娘微醉的目光顾盼留情,我们在小窗前共剪烛花夜饮,席上的歌声载着离恨,直飞上九天白云。清秋带了愁来,却并不随着船儿一起逝去,只有那衰败的红叶在寒潮中逐流漂荡。你若在梦中见到了佳人,我料想在你的家乡也会有鸣叫着的大雁飞过佳人居住的南楼。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之作。小序中提到的行客尹焕,是作者的好友,曾为周邦彦的《片玉词》作序,其中称“求词于吾宋,前有清真,后有梦窗,此非焕之言,天下之公言也。”(黄昇《花庵词选》引)对吴文英词极加赞誉。

起三句,先点明事(“送客”)、地(“吴皋”、“长桥”)、时(“试霜夜”)。崔信明的“枫落吴江冷”(断句)、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枫桥夜泊》)等诗境,想都为其所化用。凝练的句法,刻画出秋夜的寂冷萧飒。词既为“僧窗惜别”夜宴席上所作,则“望天”以下,皆拟想中送友人至长桥垂虹亭分手时所见之景象。“离”“恨”于此点出。“黯黯”,状心绪之暗淡;“迢迢”,喻别恨之无穷,义兼比兴。经衰翠减,引起年华老去的感伤。古人送客舟行,多在傍晚,且有折柳赠别习俗,又柳叶如眉,残时似愁,正可藉此江头之景物以拟人,写自己的愁眉不展,琢句也很新颖。陈匪石云:“‘念瘦腰’三句,由地由时折入送客之人,而不说今日之惜别,转溯旧日之停桡,欲吐仍茹,又似此种感慨非自今始,更饶沉郁顿挫矣。”(《宋词举》)其说可从。又“瘦腰”与“残柳”对举,亦有“共临秋镜照憔悴”之意。

下片写“夜饮僧窗惜别”。由小妓箫歌侑酒起,是席间情景。“仙人”句,用秦王之女弄玉引凤事;箫声幽咽,使行人似觉断魂亦将随客远去,能道出与好友将别时内心怅然若失的感受。《九辩》首段言“登山临水送将归”,举其篇,暗点客此行是回家乡,先已逗篇末结语。“醉鬟留盼”,紧扣题序语,美目留情,亦见有留客之意;“小窗剪烛”,由“共剪西窗烛”化来,见友情难舍。“歌云载恨,飞上银霄”,唱清真词也;融入秦青一曲“响遏行云”的故事(《列子·汤问》),令抒情的调子升到了最高音。秋本兴悲,况逢离别,若秋得随船而去,或能稍释愁怀;今既不解此,反教败叶漂红,逐寒涛而流,我能不对此而断魂?结尾两句,转说行客尹梅津,化用赵嘏诗,但借其辞而变更其意。一句言其归心急切,人未到家而先“梦翠翘”;一句料亲人也正在南楼望过雁而盼其早归。此亦饯行词应有之义。若两句仍说自身,因客归而引发乡心,亦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