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三百首全解
7842900000227

第227章 宴清都

吴文英

连理海棠

绣幄鸳鸯柱,①,红情密②,腻云低护秦树③。芳根兼倚④,花梢钿合⑤,锦屏人妒。东风睡足交枝⑥,正梦枕、瑶钗燕股⑦。障滟蜡、满照欢丛⑧,嫠蟾冷落羞度⑨。人间万感幽单,华清惯浴⑩,春盎风露。连鬟并暖,同心共结,向承恩处。凭谁为歌长恨?暗殿锁、秋灯夜语。叙旧期、不负春盟,红朝翠暮。

“注释”

① 绣幄:刺绣的帷幕,喻海棠花叶。鸳鸯柱:喻连理的枝干。② 红情:指花;“红情绿意”为形容花叶之惯用语。唐赵彦昭《奉和圣制立春日》诗:“花随红意发,叶就绿情新。”③ 秦树:指海棠。杨铁夫笺引《阅耕录》:“秦中有双株海棠,高数十丈,翛然在众花之上。”④ 兼倚:并倚;一说“兼”通“鹣”,比翼鸟;谓如鹣之倚。⑤ 钿合:金花为饰之盒,有上下两扇,可相合,故称钿合。⑥ 睡足:《明皇杂录》:玄宗登沈香亭,召杨妃,杨妃酒醉未醒,侍儿扶至,玄宗笑曰:“岂是妃子醉耶,海棠睡未足也。”苏轼《定惠院之东海棠》诗:“日暖风轻春睡足。”⑦ 瑶钗燕股:喻海棠交枝;玉钗分双股如燕尾。⑧ 障滟蜡:谓手遮蜡烛以防风。欢丛:指连理海棠。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⑨嫠蟾:孤独的嫦娥。嫠,寡妇;嫦娥失夫,故谓。蟾,指月中蟾蜍。《后汉书·天文志》刘昭注:“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⑩ 华清:华清池,在陕西临潼南骊山西北麓,杨贵妃曾浴于此。 “连鬟”三句:用玄宗宠幸杨妃事。 长恨:白居易《长恨歌》,叙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故事。

“语译”

远看那连理的海棠树,好像鸳鸯双柱支撑起一片锦绣帷幕,鲜红的花朵饱含深情,密密地绽放在枝头,惹得天上的湿云也低垂下来,轻轻地呵护在这高大的海棠树旁。那树的根部如比翼鸟似的相倚相并,花枝像金钿盒有两扇,能彼此密合,这真教独守空闺的人儿妒羡不已。东风轻拂,枝柯交并的海棠已经睡熟了罢,这头戴燕尾式双股玉钗的美人想必正倚在枕上做好梦。手遮油汪汪的红蜡烛来到树旁,遍照连理的花丛细细观赏,那海棠的娇艳使月宫里冷落孤单的嫦娥也羞惭得避了开去。

人世间千万人都感伤寂寞孤单,只有常被赐浴华清池的杨贵妃,像这风露中的海棠花,春意盎然。他们同衾共枕,一起度过温暖的春宵,心心相印,绾就了同心结,在她接受皇帝恩泽的时候。是谁作长歌写此绵绵不绝的憾恨呢?当西宫的殿门暗锁时,在秋夜的孤灯下,伤心人还在低语。他追叙着旧日的期约,但愿永不辜负春天的誓盟,能朝朝暮暮,倚红偎翠,像连理的海棠那样。

“赏析”

上片从连理海棠的形态入手。“绣幄”写花叶之繁盛如锦绣之帷幄,“鸳鸯柱”写连理之枝干如支撑“绣幄”的双柱。“红情密”,喻指花之多情,而又有同样多情的春云相护以作衬托。接下三句句式排偶,既以秾丽之笔再对所咏之物加以勾勒描绘,而物双人只,又以人之妒羡反衬花之盛美。“东风”二句引出太真醉卧故事,为下片专咏李、杨情事留下伏笔;而其后三句则以红烛高照之花丛与冷落羞度之孤月对比,为下片由乐及哀作了感情的过渡。换头一笔领起,直抒胸臆,所谓“空际转身”“掷笔天外”,是吴文英词惯用的手法。以下正面述李、杨事,既有赐浴华清池的宠幸,也有“连鬟并暖,同心共结”的深情,择字用语,处处着眼成双成对以切“连理”。而“暗殿”“秋灯”,又暗示了二人爱情的悲剧结局。结尾三句归结到所咏之物上,以花的连理幸福为喻,道出人的美好愿望,用十分耐人寻味的巧妙含蓄的笔调收束全篇。

全篇意在咏物而非怀古。然而作者利用花之连理形态和“海棠睡未足”这一典故,将历史上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悲剧跟所咏之物紧紧绾合一起,大量运用了《长恨歌》诗句的意象。上片写花,暗含李、杨情事,下片写事,又处处关合海棠。海棠花的婀娜艳妍,固然是美人娇慵柔媚的写照,而连理枝的根连枝合,双株互倚,又正可用来表现如胶似漆、生死不渝的情爱。作者正是扣住这两点层层渲染,步步推进,直至最后将李、杨二人的生死盟誓与连理海棠的红朝翠暮、永不分离融合在一起,直将海棠当作李、杨化身,仿佛他们的爱情世世代代寄托于海棠的连理枝头。全篇隽字艳词,浓墨重彩,极尽雕缋华丽之能事,然自有灵气运行于语意脉络之间,承合转折,灵活自如,使人但觉秾艳富丽之美,却无堆砌浮滑之弊,确是吴文英笔力饱满的上乘之作,故彊村老人盛赞此词曰:“濡染大笔何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