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三百首全解
7842900000225

第225章 夜合花

吴文英

自鹤江入京,泊葑门有感①

柳暝河桥,莺清台苑②,短策频惹春香③。当时夜泊,温柔便入深乡④。词韵窄,酒杯长,剪蜡花、壶箭催忙⑤。共追游处,凌波翠陌,连棹横塘⑥。十年一梦凄凉⑦,似西湖燕去,吴馆巢荒。重来万感,依前唤酒银罂⑧。溪雨急,岸花狂,趁残鸦、飞过苍茫。故人楼上,凭谁指与,芳草斜阳?

“注释”

① 鹤江:即白鹤溪,在苏州西。葑门:一作封门,春秋时为吴国都城东门,在今苏州东南角。京,指杭州。② 台苑:指姑苏台的苑圃。③ 策:马鞭。④ 温柔乡:汉成帝初幸赵合德,因她肌体极柔,称之为“温柔乡”。见《飞燕外传》。⑤ 壶箭:古代以铜壶盛水滴漏计时,壶中立箭标识时刻。⑥ 凌波:形容女子步履之轻盈,出曹植《洛神赋》。横塘,在苏州城西南。⑦ 十年一梦:杜牧《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⑧ 罂:小口大腹的盛酒器。

“语译”

船停在杨柳掩映的河桥下时,天色已晚,姑苏台园林莺啼婉转。信马游去,鞭梢不时沾惹上春花的芳香。想当时,在这里泊船过夜,我便享受到那温柔乡中消魂的欢乐。吟诗填词,哪怕韵窄;对饮劝酒,不辞杯深。蜡花频剪,壶箭紧催,忙乱中度过了一夜。追忆我们一起游玩过的地方,青青的郊野上曾留下她轻盈的足迹,宽宽的横塘水中我们也曾一起泛舟荡桨。

十年过去了,往事如同一场美丽的幻梦,醒来时只剩下一片凄凉。就像西子湖畔的燕子随春归去,吴娃馆中的旧巢空寂荒芜。旧地重来,万千感慨湧上心头,我还像从前那样地大杯唤酒,以求一醉。溪声似雨,湍急地奔流着,激起岸边浪花,犹如发狂,随着几只归鸦,在一片苍茫暮色中飞过。想故人此刻在高楼上凭栏远眺,又是何人正为她指点着天边的芳草斜阳?

“赏析”

词为晚年重过苏州,追忆与苏州去姬的一段情缘而作。

上片由泊舟葑门,追叙往昔欢游情景,笔调纡缓,情味深长。首三句写骀荡春景,声、色、香俱出,宛如一幅妙手天成的游春画卷。接下点“泊”字,回溯“当时”情景。“词韵窄”,见其才高;“酒杯长”,见其兴浓;剪烛闻漏,觉春夜之匆匆也。“共追游处”三句,把视角由过去暗中变换到现在,为下文展开作了过渡。

下片抒写重来旧地的复杂情感。景随情移,音节也较上片紧促急迫得多。“十年一梦”虽实叙,或也顺便巧用了杜牧诗意。苏姬之去,可能使作者赢得薄倖之诮,也是难说的。大概事非得已,所以自己的心境是“凄凉”的,何况在苏杭都有类似的遭遇,“似西湖燕去,吴馆巢荒”,连及杭州的爱情悲戏也一并牵扯在内。这样就只有举杯以浇愁闷了。虽“唤酒银罂”之事“依前”,与过去无异,但“重来万感”,心情却大不一样。故以下借景以写狂乱苍茫心绪,“溪雨”“岸花”,当喻指滩声浪花,否则与发端曰“晴”、结有“斜阳”牴牾。末了三句又笔落天外,将视角转到拟想中的“故人”身上。想当年两情欢好,词人必曾与伊登楼远望,为伊指点着天边的芳草斜阳,如今暌隔天涯,想必又有新人扮演着同样的故事,伊人可曾想起当初的情景,又怎知昔日凭栏共眺的我,正是今日芳草斜阳中的断肠游子呢?平淡写来,感慨遥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