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三百首全解
7842900000197

第197章 翠楼吟

姜夔

淳熙丙午冬①,武昌安远楼成②,与刘去非诸友落之③,度曲见志。余去武昌十年,故人有泊舟鹦鹉洲者,闻小姬歌此词,问之,颇能道其事;还吴,为余言之,兴怀昔游,且伤今之离索也④。

月冷龙沙⑤,尘清虎落⑥,今年汉酺初赐⑦。新翻胡部曲⑧,听毡幕元戎歌吹。层楼高峙,看槛曲萦红,檐牙飞翠。人姝丽,粉香吹下,夜寒风细。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⑨,叹芳草萋萋千里。天涯情味,仗酒祓清愁⑩,花消英气。西山外,晚来还卷,一帘秋霁。

“注释”

① 淳熙丙午:淳熙十三年(1186)。② 武昌安远楼:又名南楼、白云楼,在武昌西南黄鹄山(一名黄鹤山)山顶。③ 刘去非:未详;夏师疑其即刘过《龙洲集》中的京西漕刘郎中立义。④ 据所述,序文当是在此词作后十年才补写的。⑤ 龙沙:《后汉书·班超传赞》:“坦步葱、雪,咫尺龙沙。”后用以泛指塞外。⑥ 虎落:护卫城堡的篱笆。⑦ “今年”句:汉制禁民聚饮,有庆典时则例外,称“赐酺”。史载“是年正月庚辰,高宗八十寿,犒赐内外诸军共一百六十万缗”。见《宋史·孝宗纪》。此借古说今。⑧ 胡部曲:本西凉乐曲,唐时为新声,演奏时,用多种乐器,规模盛大。⑨ 玉梯:谓上高楼之梯。杜牧《贵游》诗:“门通碧树开金锁,楼对青山倚玉梯。”⑩ 祓:消除。

“语译”

明月的寒光映照塞外,城池的四周清净无尘,今年适逢太上皇八十寿庆,初次以大量的酒肉钱财犒赐诸军。你可以听到演奏新成的边地乐曲,阵阵歌声和鼓吹声从将帅毡帐中传出。层叠的楼阁高高耸峙,只见大红槛栏曲折萦绕,琉璃碧瓦的檐角翘向天空。楼头群芳争艳,吹下脂粉香气,清夜寒冷,风儿细细。

这儿真该有位词仙来吟咏一番,让白云黄鹤随伴着他,跟你一起在此游玩。登高楼凭栏凝望多时,不免会叹息这萋萋芳草,绵延千里。要是引起了羁旅天涯的情怀,那就凭着饮酒来驱散闲愁,看花来消除牢骚好了。晚来卷起帘子,在西山之外,还能见到秋雨后寥廓的晴空呢。

“赏析”

词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冬,武昌安远楼建成之时,当时白石离汉阳赴湖州,道经武昌,与刘去非等几位朋友同去参加了楼的落成典礼。十年后,白石见到一位刚到过武昌的友人告诉他说,在泊舟鹦鹉洲时,听到有个歌女在唱此词,经询问,她对当年的事知之不少。这引起了白石的回忆与感慨,就又补写了此词的序文。

这首词在写法上有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 白石虽与友人参加了楼的落成,但词并非只记此次之游,不是苏轼前后《赤壁赋》的写法,而更近乎王禹偁的《黄冈竹楼记》或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写法。因而,四时之风物不妨同入词中,比如“汉酺初赐”是年初新春事,而楼则成于“夜寒风细”的冬日;“芳草萋萋”应是春夏间的景象,而结尾却写“秋霁”。

二、 从时间上说,楼落成于上皇八十寿辰之年,正值国家举行空前盛典的大喜庆的年头。所以,为写喜上加喜,就把楼的落成与赐酺歌吹事绾合起来,以上片写其盛况。当然,上片之前半着重在写“汉酺初赐”,而后半则重在描绘新楼之壮丽及宾客满楼;两者彼此映衬。

三、 从地点上说,安远楼与早已闻名的黄鹤楼相邻,所在处又山名“黄鹤”,楼号“白云”,风光形胜,自然不能不说,所以隐括唐人诗意正是应有之义。下片即用崔颢诗意境。崔颢、李白,皆在“词仙”之列,他们也早成了“已乘黄鹤去”的“昔人”,但其“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之类的吟咏,仍会增你游兴,即所谓“与君游戏”(“君”泛指到此的游客)。由凝望所见之“芳草萋萋”,引出“天涯情味”,亦崔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句意的演化。

四、 从楼名上说,“安远”二字,也是要做文章的。“月冷龙沙,尘清虎落”,就是边境(武汉当时已是边地)宁静,亦即“安远”之意;赐酺内外诸军,将帅帐中歌吹胡部曲,同样是太平无战事气象。所以虽“夜寒风细”季节,高楼中仍是一片温馨,热闹非凡。南宋议和苟安,北虏妖氛正恶,有志之士望江淮即有咫尺“天涯”之感,词中所谓“清愁”和“英气”,或不止“乡关何处”之思而已。借“酒”(上应“汉酺初赐”)和“花”(上应“人姝丽”)以消遣之,在稼轩或曰“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而白石身世、性情都不同,此词通篇即便有所刺,也只作微讽,在艺术风格上也可谓是“英气”尽消的。故陈廷焯云:“此词应有所刺,特不敢穿凿求之。”(《白雨斋词话》)说得很有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