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三百首全解
7842900000176

第176章 水龙吟

辛弃疾

登建康赏心亭①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②。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③,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④?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⑤。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⑦。

“注释”

① 赏心亭:在建康(今南京市)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河,当时名胜,今废。② 玉簪螺髻:喻山。③ 吴钩:古代吴地所制的一种弯头刀,也泛指刀剑。④ “休说鲈鱼”三句:晋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遂弃官回家。见《世说新语》。⑤ “求田问舍”三句:三国时,许氾对刘备说,陈元龙很无礼,他自己睡大床,却让我这个客人睡下床。刘对许说,今天下大乱,正应忧国忘家,你却问田求舍,无大志,元龙实在不屑与你谈话;若是我,我会自己睡到百尺楼上,让你睡到地下,岂止上下床的分别而已。见《三国志·陈登传》。⑥ 树犹如此:东晋时桓温北征,路过金城,见前手种柳树皆已十围,慨叹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泫然流泪。见《世说新语》。意即人生易老。⑦ 倩:烦,央求。揾:以物浸水叫揾。这里作揩拭解。

“语译”

楚地的秋天千里清朗,江水随着蓝天远去,秋色无边无际。眺望远处的峰峦,有的像碧玉簪,有的像青螺髻,它们惹起我无穷的愁和恨。在落日返照的楼台上,在孤飞大雁的叫声里,站立着我这个来江南漫游的客子。我把佩刀抽出来看了又看,万分感慨地拍遍了所有的栏杆,也没有人了解我登临此地的心意。

别说我像古人那样思念家乡,想回去吃鲈鱼脍之类的美味佳肴了,你看,尽管西风在吹,我这个张季鹰有没有回家去呢?我若是为了置田买屋,谋求个人家产,只怕见到像刘备那样雄才大略的人,就该羞愧死了。唉,我是可惜这大好时光如流水般的逝去,连无情的树木尚且忧愁风雨的吹打,何况有情的人呢?还是烦谁去叫几个穿红着绿的歌女舞妓来,让她们来替英雄抹去脸上的泪水吧!

“赏析”

辛弃疾南归初,授江阴签判,任满后,漫游吴、楚。乾道三年(1167),他二十八岁那年秋天,又回到金陵。想到抗金复土的壮志难酬,登上赏心亭,一腔怨恨,满怀牢骚,写成这首传诵数百年的名篇(此词作年,诸家说法不一,详拙著《辛弃疾漫游吴楚考》、《辛弃疾年谱》)。

起首两句,写登高遥望,水天一色,意境高远,不但说明这位江南游子,正从楚地漫游归来,更突出作者襟怀高洁,如碧宇清秋。清代谭献《复堂词话》以为这首词有“裂竹之声”,是恰当的比喻。为什么看到远山遥岑,会产生愁恨?为什么他要抚佩剑、拍栏杆,感到无处宣泄心事?只有对作者早年在金人占领区叱咤风云的聚义气概和南归宋室之后几年屈沉下僚的委屈心情有所了解,才能领会爱国词人的牢骚所在。

他从金国南归后,从不把家庭放在心上,也不曾有过回乡的念头。下片写莼羹鲈鱼、求田问舍等词句,并非堆砌典故,确是写出了这位青年英雄报国忘家的崇高趣向。三年吴楚漫游期间,他度过许多浪漫的日子,在他那个时候,也只有天涯沦落的“红巾翠袖”,才会为他洒一掬同情之泪。

全词意境慷慨悲壮,而又深曲含蓄。在艺术结构上,以上片写登临眺望所见景象及自己抑塞郁愤的情态,用“无人会、登临意”六字过片。下片即承上借用典故申述“登临意”,先从反面排除,然后正面慨叹,遣词藏而不露,用典极其灵活,三次说法语气各不相同,但又都表现了“无人会”的情景,自然地引出末了的意思。因此,结句给读者的感慨也是无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