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词三百首全解
7842900000156

第156章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②,八千里路云和月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④。靖康耻⑤,犹未雪,臣子恨⑥,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⑦。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⑧。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⑨。

“注释”

① 怒发冲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② 三十:岳飞被害时,年仅四十,此时应是刚过三十岁。尘与土:指风尘仆仆,四处奔走。岳飞《题翠微亭》诗:“经年尘土满征衣。”③ 八千里路:说转战数千里。云和月:犹言披星戴月。④ “莫等闲”二句:汉乐府《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⑤ 靖康耻: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破汴京;次年,掳徽、钦二帝北去,北宋灭亡。⑥ 恨:一本作“憾”。⑦ “驾长车”句:意谓北上直捣敌人的巢穴。长车指战车。贺兰山,在宁夏,河套以西,时属西夏,西夏与南宋并无战争。岳飞有“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宋史》本传)的话,黄龙府在吉林,为金国老巢所在。贺兰山与黄龙府,一西一东,中隔辽宁、河北、山西、陕西诸省,相距千里。缺,山口。⑧ 饥餐胡虏肉、渴饮匈奴血:《汉书·王莽传》:“中校尉韩威进曰:‘以新(王莽之国号)室之威,而吞胡虏,无异口中蚤蝨,臣愿得勇敢之士五千人,不赍斗粮,饥食虏肉,渴饮其血,可以横行。’”⑨ 朝天阙:朝见皇帝。天阙,皇帝住的宫殿。

“语译”

我愤怒得头发直竖,几乎戴不住帽子。靠着栏杆的当儿,哗哗作响的雨渐渐地停了下来。我抬头遥望,仰面天空,纵声长啸,胸中的豪情剧烈地起伏回荡。三十多岁了,为了建立功名,总是四处奔波,一身尘土;转战八千余里,起早落夜,随伴着我的只有浮云和月亮。切莫让自己年轻的头轻易地变白,到那时再悲伤也来不及了。

靖康年间蒙受的耻辱,至今尚未洗雪;身为臣子,我心中的愤恨,何时才能消除?我要驾着战车,长驱北上,直捣敌巢。怀着与敌寇势不两立的壮志,我恨不得食异族侵略者的肉来充饥,谈笑间拿那些恶魔的血来解渴。等到重新把昔日的大好河山都一一收复之后,我再去朝见皇帝。

“赏析”

此词虽万口传诵,却不见于宋人的任何记载。最早提到它的是明人著作。故有学者认为它是明人托名岳飞所作。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首先提出这个问题。恩师夏承焘(瞿禅)作《岳飞〈满江红〉考辨》更详其说。主要理由是两条:(一)岳飞之孙岳珂编集《金佗稡编》及《经进家集》,遍录岳飞之诗文奏章,并无《满江红》词;(二)词中“踏破贺兰山缺”与史实不符。贺兰山在河套以西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当时属西夏国,与南宋并无战争。岳飞说过要“直捣黄龙府”,那是指今吉林省,一在西北,一在东北,相距千万里。故瞿禅师《论词绝句》有云:“黄龙月隔贺兰云,西北当年靖战氛。”又云:“八卷鄂王家集在,何曾说取贺兰山。”

此词以岳飞手书形式刻于岳坟石碑上,这大概能使更多的人信以为真。所谓岳飞手书墨迹,世上所见太多,诸葛亮《出师表》有他龙飞凤舞的一字不缺的行草全文;《满江红》词除这首外,竟还有一首“遥望中原”;此外,勒石刻碑的他的诗文书札,也琳琅满目,一律都有岳飞署名,真有那么多的岳飞真迹吗?

信此词为真者,对“踏破贺兰山缺”句,辩曰:是用事,非实指其地。所谓用事,却是当代之事。宋人笔记《湘山续录》:“(神宗)时天下久撤边警,一旦元昊以河西叛,朝廷方羁笼关中豪杰,(姚)嗣宗题二诗于驿壁,有‘踏碎贺兰石,扫清西洛尘。布衣能效死,可惜作穷鳞’之句。”以为即用此事。其实,使事用典,要看宜与不宜。比如说“靖康耻”这样的事,便不宜用天宝安史之乱或别的史事来指代;打金国的“直捣黄龙府”,也不宜说成是征西夏的“踏破贺兰山”。姚诗“踏碎贺兰石”就是针对“河西叛”而实指其地的。后代文人拟作时,不察地理方位的不同(《满江红》刻碑纪年的明弘治年间,明军曾大破鞑靼入侵军于贺兰山),遂信手移用耳。

再如本文注释中所引,“饥食其肉,渴饮其血”之语,本是韩威助长奸雄王莽政权威风的话。岳飞“尽忠报国”刺背,是否会借取这些话来填词,实在也大成问题。

此词风格可用“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八字来形容。在岳飞年代,如后来张孝祥、陈亮辈剑拔弩张之粗豪词作还很少见。再说,现实中真正的英雄,“平日乃与常人同”(陆游句),并非开口都说豪言壮语的。岳珂编《金佗稡编》所收之岳飞唯一真作《小重山》词,风格便与此词明显不一样。词云:“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筝。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这里没有同仇敌忾的义愤、豪气干云的大言,也没有对少年进行要及时努力、自强不息的教育,相反的倒能从中窥见他内心的寂寞、苦闷和凄凉。也许你觉得他不太像一位民族英雄,但这却是真正的岳飞。

当然,作为拟作,《满江红》还是相当成功的。我之所以说它是拟作而不愿说它是伪作,是肯定拟作者的创作动机是好的,他更像是在运用文学艺术创作中的想像和虚构,而不是为了制造一种假冒名牌的商品。拟作者一定是非常敬仰和热爱岳飞的,他想通过岳飞自抒胸怀的方式来塑造一位自己心目中“忠义凛凛令人思”(陆游句)的民族英雄形象,这实在没有什么不对。正因为动机如此,才收到了应有的社会效果。五百年来,它激励过无数人的爱国热情,振奋了民族精神。